互联网思维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2019-03-28 12:53乐宁莉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政治思想

张 磊,乐宁莉

(1.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200433 ;2.福建商学院 信息技术中心,福建 福州,350012)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科技的开发应用,网络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创业创新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从而催生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更是将这一思维模式推向了更高层次,促使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加速融合,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动力。

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2],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整合利用好各种资源,在内容、技术、平台、队伍等方面实现共享融通。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3]。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认真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做到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因时而进,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插上互联网思维的“翅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不断提高教育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一、互联网思维的主要内涵

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并借助现有的知识、条件来推测未知事物。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互联网的分布式网状拓扑结构特质深深融进思维领域,从最初的开放共享、交流互动的基本理念到利用大数据、开展社会协作、鼓励跨界融合等创新思路,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变化。

目前学术界对互联网思维内涵的理解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主流的概念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用互联网的技术、方法、规律、模式、精神、价值来重新审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主要包括“用户至上、大数据挖掘、简约迭代、平台共享、社会化协作”等基本内容。

1.用户至上。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价值内涵,强调“体验为王”,要求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均“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的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正把用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工作对象的主体地位,重视用户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想方设法了解、引导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调动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用户在高度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切身体验,增强用户的获得感和愉悦感,从而牢牢抓住用户的心,赢得用户的信赖,为各项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情感基础。

2.大数据挖掘。信息网络时代,随着数据收集、存储、分析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们的一切活动均能用数据信息进行量化,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数据空间都可以被标定,可以通过对海量的数据分析,从非结构的复杂数据中寻找出潜在的价值和规律。各种工作的研究对象不再受样本数量的限制,从样本转向总体、从因果转向相关,能够更加准确预测、处理和评估事物发展变化,从而对症下药,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为人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和体验。

3.简约迭代。简约是指力求专注、简洁明了,强调简化与快捷。迭代是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体现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信息量大、传播快捷、形式多变,显现出明显碎片化特点,人们接受信息的广度和速度在增加,而信息的深度在减小,人们期待用最简便的方式来获取最新、最有效的信息。“简约迭代”非常符合当前人们的认知特点和价值追求,主张“减去”多余和不必要的部分,牢牢抓住用户的“敏感点”“痛点”,对用户需求的细微变化能够给以直接、实时、准确的响应,在持续不断创新中更替和完善产品。

4.平台共享。在互联网的开放式结构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点,各个节点之间信息自由流通、公开透明,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信息和分享信息,信息“孤岛”被打破,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消解了权威垄断的基础,强调平等、开放、交流,注重“我思献人人、人人助我思”[5],主张整合“碎片化”资源,搭建相关各方能够发挥最大潜能的平台,跨界打造相互联系的共赢生态圈,形成信息多维度的传播优势,实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

5.社会化协作。互联网将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张社会化大网,将各种各样的人和物包含其中,不同来源、不同载体、不同内容的信息相互交织,各个领域的信息相互渗透影响,打破了信息的时空限制,重塑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系。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上下层级关系,而是一种立体网状关系,人们与周边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加社会化,思维也随之社会化,拆除思想上、组织上的旧有藩篱,充分利用社会化的工具、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鼓励多方相互协作配合,实现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活动效能的提高。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以往工业化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思维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强调从多维度、多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是一种系统性、多元化、立体式的思维模式,其体现的是互联网式的思维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思维也不会停滞不前,而是与时俱进,内涵将更加丰富,在社会各个方面发挥正面效应,促进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和思考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理念、指导方式、运行模式和方法手段上变得更加信息化、网络化、复杂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教育地位更加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全国上下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清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主持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从党政机关到地方高校都积极行动起来,把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以净化网络空间为突破口,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力度,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的教育者队伍,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互联网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渠道更加多元、种类更加丰富,受教育者可以足不出户参加交流学习,使得更多前沿知识信息可以快速进入教育内容中。教育内容不再受限于课堂和教材,多元化的思想在其中相互激荡,让受教育者可以在博采众长中提升思想认识,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占领受教育者头脑,提升对外界事物的分辨能力,树牢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教育视野更加开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和社会组织结构日益网络化、扁平化,人们的思维观念不断更新,视野和领域变得更加开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不断拓展,方法手段也更加灵活。新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从更高的层次统筹规划,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充分吸收和利用好互联网思维的精神价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4.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清晰,可以实现对教育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监测,在教育对象、内容、方式的选择和效果评估等环节更加准确和高效。互联网、局域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增多,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线上教育手段广泛运用,教育不再是“一片死水”,趣味性和时效性明显增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教育管理难度增加。网络的去中心化、个性化使受教育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主体意识更加突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根据个人喜好有目的性地选择信息,更加注重开放自由、平等互动的教育氛围。一些传统做法已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容易引发消极懈怠甚至是抵触情绪,使得教育者的信息权威大打折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影响。另外,在信息互通互联时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容易误导受教育者,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难度。

2.教育模式发生动摇。在万物大互联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网络化”“社会化”,传统的“填鸭式”单向灌输已逐渐向双向交流互动的模式转变。青年人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网民的主体,特别80后、90后以及00后,他们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工作一直有互联网的伴随,在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上完全互联网化,喜欢借助网络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网络、智能手机有较强依赖性,传统的“我说你听”的传达灌输式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教育对象精准化、内容个性化、手段智能化、方法多元化、时间碎片化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3.教育内容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政治性、目的性、科学性和系统性[6],要求在教育中传递正能量,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向善向好,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与教育目标期望相一致。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易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正面信息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度。同时,随着信息传播变得日益大众化、娱乐化,抖音、网络直播等各种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的信息传播模式层出不穷,微博、微信、QQ等手机APP已成为人们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盯舆论前沿热点、紧贴受教育者的思想脉搏,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重组,学会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

4.教育主客体关系改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牢牢把握着教育的话语权、主动权,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从教育者那里接受信息,处于从属地位。在互联网时代,人成为核心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解构了教育者的信息垄断权和教育主导权,受教育者对信息的选择权、知情权更加突显,不再无条件全盘接受信息。信息传播者不一定是教育者,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广播站”,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的信息单向传递模式被打破,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受教育者逐渐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被消减,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定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互联网思维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的变革是最高层次的变革,也是最难突破的变革。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要抓好理念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7]。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学习借鉴互联网思维的精神内涵,用新思维激发新动力,用新动力推动新发展。

(一)用户至上思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用户思维强调人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是人,两者在本质上都强调以人为本。教育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动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为受教育者提供真心服务。一是提升参与度。打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鼓励受教育者参与到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的筹划、设计、准备、组织、评估等环节认真听取受教育者的意见建议,鼓励受教育者力所能及地参与资料收集、课件制作、课前准备以及课后讨论题目的设计,让教育不再是教育者或组织者的任务,而是成为大家共同的事业;二是提高积极性。教育者要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提供贴近他们实际的教育内容,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使用他们的语言风格,通过学习沙龙、专题辩论、情景模拟、网上晒朋友圈等多种形式,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隐形教育中接受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三是增强获得感。教育者要积极为受教育者搭建学习平台,畅通交流互动渠道,深化学习内容,将解决个人现实困难与解决思想困惑相结合,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给予受教育者思想启迪和行为引领,培育他们对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度认同,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情感滋养和思想升华,体会到教育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增加教育的黏着力。

(二)大数据挖掘思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度

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发现工作的内在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加装“数据链”,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精准和高效,增强教育的科学性。一是加强数据收集。一方面,要准确收集受教育者各方面信息,包括个人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情况等自然信息,还包括日常言论、上网情况、对外交往、消费开支、学习工作等行为状况,注重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实际表现,用大量的真实数据为每个受教育者精准“画像”,了解并掌握群体或个人的思想动态、行为规律、态度主张等内容[8];另一方面,要收集教育全过程各要素的情况,包括教育的时间、内容、方法、手段、效果和到课率、补课安排、课后讨论等方面的信息,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开展网上问卷调查,用简便易操作的方法收集受教育者对课程的意见建议,特别是要搞好课程满意度测评,用数据反映教育真实面貌,为教育的精准决策、科学实施和改进完善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全面分析数据。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对每个受教育者的思想情况和教育的全过程进行梳理,用数据的准确量化代替笼统的定性概括,找出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和教育的短板弱项,制定针对性举措办法,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和工作优势,增强教育的前瞻性和精准度;三是合理运用数据。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应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域限制,积极与其他部门搞好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与地方科技企业和单位搞好技术共建,向上报告情况不粉饰太平,向下通报情况不夸大其词,用数据揭下教育的“面纱”,使教育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精准对接时代发展要求与人们现实需求,真正让教育落地生根,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简约迭代思维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近年来互联网科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传媒不断出现,人们相互交流沟通方式越来越简便直接,尤其是青年学生普遍思想上比较活跃,乐于尝试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一切新鲜事物,喜欢简单、快捷地获取信息。比如近来广受欢迎的抖音、网络直播等,内容简单新颖、趣味性强是其最主要特点,与现在人们的认识习惯相一致,特别受青年人的追捧。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的节奏,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准确把握信息传播的趋势和演变规律,及时进行“思维升级”和“技术革新”,在继承和发扬好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一切有益的人类创新成果来改造现有教育模式。针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实践要求,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简化程序、专注热点,从小处着眼,实现微创新、快速更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贴人心”,开展微电影、小节目等新媒介创作,打造一流教育产品,提高教育的吸引力。一是要专注。专注来自于简约,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突显出来,重点放在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引领和理论熏陶,去除与教育无关的繁杂内容,使教育更加简练、更能抓住受教育者有限的注意力,实现信息的精准传递;二是要快速。在信息高速流动的互联网时代,谁能抢先一步,谁就能掌握主动,处于有利位置。因此,只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更新换代,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不断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吸引受教育者,从而牢牢掌握思想道德的主导权。

(四)平台共享思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

互联网思维提倡打造多方参与、多方共赢的生态圈[9],鼓励在平等的基础上,应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对教育建设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并根据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调适,使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符合自身的定位,打造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平台,最终实现教育的百花齐放和按需供给。一是完善课堂主渠道。当前情况下,集中上大课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课堂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和思想引领的主平台,我们应该始终占领这个主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面对面交流的优势,积极优化课堂内容、创新授课方式,用时代的语言、接地气的语言把大道理讲清、把小道理讲实,让受教育者想听、爱听,引发思想的碰撞交流,让主流价值观占据讲台的正中央;二是积极利用网络新平台。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交流的主要媒介,特别是微博、微信、QQ、抖音等手机APP更是青年网民的手机必备,手机移动网络平台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思想政治教育要盯着受教育者做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和工作方式,从主动建设网络平台吸引受教育者,转变为育人队伍主动进入网络阵地[10],紧跟网络新媒体的步伐,注重网络社交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的开发运用,建立健全微课堂、慕课等教育生态圈,让“朋友圈”传递正能量,让“抖音”抖出新风尚,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舞台,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积极丰富平台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校园网的丰富教育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贯通、统分结合、互联互动、信息共享的一体化教育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各领域、各层次的精品课程,让受教育者能够便利、自主地下载学习,为人们提供集约、高效的教育服务。

(五)社会化协作思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认清和利用好周围一切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教育分工合作机制,构建多方参与的教学共同体[11],增强教育的组织合力。一是各级党委加强统筹。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盯住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在人才队伍培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二是重视教育队伍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2]。教育者的能力素质、作风形象直接影响教育的最终效果。因此,要把配齐建强一支素养过硬的教育队伍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吸收各方面优秀人才,形成梯次搭配合理的教育队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三是积极参与共建共享。主动走出去与积极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一切社会教育资源,包括党政官员、产业精英、道德模范和网络大V等,培养一批专家名师,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实现教育的“八个统一”,让受教育者掌握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里汲取精神养分,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打牢成长成材的思想根基。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用,社会不断变革与进步,人的思想认识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吸收借鉴互联网思维的精神内涵,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举措,不断提升教育的时代感、有效性,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