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

2019-03-28 12:53江典在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社区

江典在

(福建商学院 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350012)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到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当中,要求兼顾社会不同方面的体育资源,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促使高校体育资源不断扩充,和社区体育相比,高校在人才资源、体育场馆设施、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因此,探索新时代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有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应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当前社区体育资金不足、缺少有效指导的情况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体育费用严重短缺,基本设施建设急需完善,指导人员处在免费服务的状态,高校体育拥有完善的场地设施、优秀的人才资源,能够有效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

(二)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高校体育教学

高校可以运用社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展体育拓展训练,培养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可以将社区体育中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比如舞狮、踩高跷等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深化体育教学的文化内涵;可以将社区俱乐部开展的瑜伽、爵士舞等,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科研能力

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借助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全面掌握社区体育在管理制度、运行体制、场馆器械、群众健身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并研究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进而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为我国体育学术探索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实证。

(四)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可以让体育逐步向削弱竞技运动性、提高育人性以及提高生活品质方向迈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资源并扩大能效,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各种群体的体育锻炼提供多种选择和时空保障。此外,体育资源共享还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即社区融入高校、高校重归社区,从根本上推动高校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协同进步,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一是教师资源方面的优势。高校拥有优质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据2017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分学科专任教师统计,全国普通高校(不包含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体育专任教师64 733人,中级职称教师占比41%,副高级职称占比31.8%[1],中高级职称占比过半可以得出高校以中青年体育教师为主体。许多高校体育教师还兼任教练指导员、社区体育辅导人员,属于双师型教师。高校体育教师团队专业素养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思想政治素养良好,是促进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是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依据教育部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大纲》以及2014年颁布的《高等院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通知精神,对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提出具体要求,在高校中体育课程的基本形式通常以选项班级教学为主或兼具俱乐部制度,其教学内容包括球类、民族传统类、冬季运动项目、民间项目、田径、操舞类以及水上项目等。虽然高校开展的体育课程面向广大学生,且每堂课传授内容有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放化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广泛运用,给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提供诸多可能性。

三是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根据2018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截至2013年底,各大高校在校生2 468.1万人,拥有体育场地共计5.0万个,场地占据总面积为0.8亿m2[2],依统计数据计算高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3.24m2。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46m2[3]。因自身规模、环境、技术、数量、管理以及配置等各个方面的优势,高校的体育场地资源是社区无法比拟的。

(二)不足

一是载载力方面的不足。为了保障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体育教师资源、体育课程、体育场地设施等通常都是按照实际教学的需求,依据相应的规定和标准建设,虽然可以在休息时间为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但其载载力存在局限性。

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不足。由于人数、种类、层次、地理位置以及所处环境等差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整体建设情况差距较大,且都受到自身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比赛以及运动团队训练项目的限制。此外,高校足球场、游泳池、田径场、篮球场等都属于人工建筑,缺少草场、湖泊、森林等自然的野外健身场地,更没有长距离的体育运动路径。

三、社区体育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一是多元化。社区体育指导人员来源相对广泛,不仅有专业科班出身,也有许多民间体育专家,项目种类丰富多彩,比如不同的球类、舞蹈类、拳类、棋类等,能够满足不同爱好的人群。体育场地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不仅有正规的篮球场、游泳场、足球场等,也有休闲广场、健身公园,还有草地、湖泊、山地、自然河流等。

二是免费对外开放。大部分社区体育场地都是城乡公共设施,均全天免费对外开放,或收取较低的费用,任何职业、任何性别、任何年龄的群体,都能够享用社区所提供的体育设施。

(二)不足

一是组织与指导方面的不足。社区体育在其组织管理、活动形式、体育场地、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人口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大部分社区的体育组织都比较薄弱,指导人员的管理体制尚未健全,指导站点分布情况不合理,社区群众对健身知识了解有限,整体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8年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截至2017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6m2[4]。虽然体育场地从新中国成立初的4 982个增加到目前的195.7万个,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社区体育公共场地设施整体数量仍不足,这是阻碍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四、新时代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

(一)政府发挥带头作用,引领高校与社区协同管理

高校与社区协同管理的前提是拥有合理健全的组织管理框架。健全的组织管理框架有利于调动各个部门的工作热情,引领所有成员的行为紧密围绕共同目标开展。为了让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共享,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引领高校与社区协同管理。政府部门是运作的引导者与推动者,需要在具体的范围内引导民政部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等多个职能机构,配合高校和社区进一步完善体育资源共享的引领和协调等各项工作。高校与社区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探索成立体育资源共享委员会,由政府部门的领导人员担任委员会主任,成立组织协调部门、活动策划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运营部门等,真正做到体育资源合理统一规划、高效管理及运用。同时要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从政府部门、社区群众与高校师生中选择能力较强、素养较高且具有一定责任心的人员来组成监督机构,对体育资源共享的每个工作环节实施评价和监管。

(二)重视舆论导向及信息获取,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舆论导向和信息获取,加大宣传及推广力度,增强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促使更多的社区群众加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增强高校师生和社区群众的资源共享意识及服务意识,让更多师生加入到社区体育事业中来,组织社区群众交流、分享个人的健身锻炼需求与经验;可利用报纸、网络平台、微信、广播、社区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让社区群众更加方便地获取体育健身知识,掌握各种有效的锻炼技巧;高校要积极运用自身信息资源以及推广能力,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举行会议、实施调研或组织专题演出活动等,为社区体育提供高效信息。

(三)以共建、共管为核心,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共享

当前各大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场地基础设施资源,既能满足日常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的需求,还能空出一部分资源与社区共享。可以加强高校与社区间的合作与互动,在有度、有偿、有效、有序的原则指导下,将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开放,促进体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发展;社区也要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协同高校建设体育场地,让高校得到更多建设和保养场地所需的费用,扩大场地规模,提高体育教育、日常训练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同时满足企业与社区对体育场地的实际需求,防止因体育资源重复建造而导致的浪费。

(四)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构建体育人才共享制度

人才资源是社区体育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社区不仅需要高素养的体育运动辅导人员,也需要专业的志愿者和裁判员。应积极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构建体育专业人才共享制度,促进社区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辅导政策,成立高校与社区体育人才资源共享服务机构,联络和部署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参加社区体育工作,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工作规定和工作内容等,让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其次,高校应积极引领和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服务工作[5],搜集并整理思想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愿意加入社区体育工作的教师和学生个人信息资料,将这些资料纳入到体育人资信息数据库当中,结合社区的实际需求,选派符合社区需求的师资团队。此外,高校也要重视对学生在运动咨询、活动开展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培训,逐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真正为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人才;最后,社区管理人员应从思想层面上深刻意识到体育人才对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充分了解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加强对社区体育辅导专员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五)确认职责并强化防范,保障资源共享工作安全

为有效解决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详细的管理条例与合理的责任划分机制,让共享工作在法律及各项政策的保障下顺利开展。公安部门、消防部门以及卫生部门也应强化监督和管理,尽可能规避安全事故;其二,高校与社区应完善资源共享的各种管理规定,对大学生和社区群众实施安全教育,开展各种运动伤害与急救方面的培训;其三,在体育场地显眼的地方粘贴具体的使用规则与安全提示标识等,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保障其整体的安全性。

(六)努力探索并积极实践,制定多元资金保障体系

资金是保障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制定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加强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在体育资源共享初期,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是引领和加强体育资源共享工作稳定发展的核心,可运用在体育场地建设、保养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此外,还可通过工商、税收等有关部门降低对体育场地运营的税率,节约部分开支;二是全面调动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6],为体育资源共享提供充足的资金。社区可调动管辖范围内优秀企业加入到体育场馆设施的协同建设和共享中,也可通过寻找赞助来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比赛,还可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其三是增强自身的收入能力,为体育资源共享创造新鲜血液。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根据社区特征开发特色化的体育课程,由高校体育教师实施网络教学或精心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及课件等,有偿提供给有需求的人群;运用体育场馆内的空白墙面为相关企业或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报酬;在健身场所周边设置体育用品专卖店或营销点,销售体育服装、健身器械、健身视频、运动饮品等,以获得相应的销售利润。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既能够解决目前社区体育的资源匮乏,也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从而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社区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社区大作战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