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雄,曹冬英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a.经济学教研部;b.公共管理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001)
全球化的第一次“扩张”出现于19世纪末,这一“扩张”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引致诸多国家构建关税壁垒)而终结;全球化的第一次“收缩”起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并在“大萧条”期间明显强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终结了全球化的第一次“收缩”并开启全球化的第二次“扩张”,这次“扩张”在“苏东剧变”之后得到明显强化;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2007年)终结了全球化的第二次“扩张”并开启全球化的第二次“收缩”,这次“收缩”的态势、强度因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的出现及实施而显著强化。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依然低迷,“黑天鹅”事件频出,“逆全球化”暗流涌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艰难时期,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断升级,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于2019年5月10日起将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的关税增加到25%,引起诸多国家各界人士对中美之间甚至多国之间爆发“贸易战”的担忧。
从现有文献来看,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选举之后,国内外诸多学者撰文分析了特朗普即将实施或已经施行的政策对全球化的影响。帕利[1]指出,特朗普获得政治成功的关键是他的亲工人“化装”,包括他的反全球化言论,但他真正的经济利益却大不相同;凯尔纳[2]认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可以部分地理解为全球范围内的威权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反全球主义运动的兴起;李向阳[3]认为特朗普的“逆全球化”经济政策抓住美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有可能助推美国经济复苏;盛斌和宗伟[4]认为特朗普主义是美国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空心化、移民与恐怖主义威胁和反建制力量崛起的产物。这些研究成果基于不同视角对特朗普政府的“逆全球化”政策展开分析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但必须注意到,这些研究并未将特朗普政府的“逆全球化”政策置于全球化历史演变这一宏观视阈之中分析。鉴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情况的考量,有必要对以下问题展开分析:全球化钟摆运动的组成周期情况如何?强化全球化钟摆第二次回摆的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的动因有哪些、本质是什么、趋向如何?中国采取哪些策略能够有效应对特朗普政府的“逆全球化”举措?
19世纪末至今,全球化已历经近两个周期的演变,目前处于第二周期的后半期,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即扩张与收缩)这两种状态交替出现,由此生成“全球化钟摆运动”。
1.全球化钟摆运动第一个周期前半期(19世纪末至1913年)。从政治上看,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欧洲国家开始在世界诸多地区扩张,这一扩张首先在美洲实现,美洲绝大部分地区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其后这一扩张逐渐在大洋洲、非洲和亚洲实现,使世界各地在19世纪末期日益联结,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从经济和技术方面来看,19世纪6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末期已经取得重大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资本积累、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为了获得更多收益,开始资本输出,与此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使陆运及航运技术、条件大幅度改善。这些均有效助推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即全球化钟摆运动的第一次扩张)始于19世纪末,从经济层面看,这次“扩张”的最重要动力是大西洋贸易的崛起,这一贸易的崛起,从宏观上看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相关,从中观上看,与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迅速崛起密切相关,与拉丁美洲在19世纪后期的逐渐发展相关,也与欧洲国家对非洲的瓜分相关。与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化相比,全球化的第一次“扩张”广度相对较小、深度相对较浅,在很多当代研究者眼中并非真正的全球化。但与19世纪末之前相比,全球化的第一次“扩张”无论波及的地理广度、人口范围还是所导致的经济一体化深度都是惊人的。全球化的第一次“扩张”,第一次使全球大量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实现较快交换,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展开的商品生产都有可能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运行情况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2.全球化钟摆运动第一个周期后半期(第一次回摆,1914—194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标志着全球化开始逆转(出现“逆全球化”),全球化钟摆运动出现第一次回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全球化的程度已经明显高于19世纪末期,诸多国家(尤其是很多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频繁、经济融合程度较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这一态势在1914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戛然而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两大国家集团之间利益争端的极端呈现,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为成员国的同盟国与以英美法意俄等国家为成员国的协约国展开全面战争,这种敌对状态对全球化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敌对国家之间纷纷构建关税壁垒,以诸多经济举措对敌对国家形成打击,全球化钟摆运动的第一次回摆随之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迅速带来全球化的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的关税壁垒具有明显“惯性”,难以在极短时间内消除,在这些关税壁垒有松动迹象之时,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强化了全球化钟摆运动的第一次回摆,成为这一回摆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929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并迅速波及欧洲,英法等发达国家也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强化关税壁垒,“逆全球化”态势进一步增强。例如“大萧条”出现之后,美国政府于1930年6月颁布《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使美国两千余种的进口商品关税被提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英法德等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5]。这些举措显著强化了全球化钟摆运动第一次回摆的程度。这种回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进一步强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才因国际形势的变化而终结。
1.全球化钟摆运动第二个周期前半期(1944-2006年)。1944年7月,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共同确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6],标志着全球化钟摆运动的第一个周期终结、第二个周期开始。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出现有其特殊背景。从政治层面看,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态势已经明朗,对全球化形成严重阻滞的政权将被彻底击败,全球化在政治层面逐步获得有效保障;从经济层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彻底终结,一些大国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为全球化的复兴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不断强化,西方国家构建起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全球化进程稳步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全面来临,助力了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亚非拉大量殖民地获得独立,全球化的市场显著扩大、夯实;世界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分为西方阵营(以西方国家为主体)、东方阵营(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和不结盟阵营(以大量发展中国家为主体),但这三大阵营之间的经贸往来依然存在,并未对全球化形成严重阻滞。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全球化的障碍,全球化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球化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程度进一步提升。
2.全球化钟摆运动第二个周期后半期的起始(第二次回摆,2007年至今)。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快速演变为波及世界诸多国家的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及一些相似运动出现于这些国家之中,其目标直指大型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其政府的救助措施,全球化钟摆运动出现第二次回摆。这一回摆的出现也有其深刻背景。如:世界多极化态势已经不可逆转,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已经不可能继续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些国家试图继续在较长时间内通过世界贸易获得明显收益,而这些国家所求的世界贸易常常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贸易。全球化金融危机之后数年,这一回摆的态势日益明显,重要事件如英国于2016年通过“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实施诸多逆全球化政策,标志着“逆全球化”态势进一步增强。
诸多经贸政策表现出美国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特朗普政府公开倡导保护主义,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就已经生效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开展重新谈判,退出全球气候变化公约,甚至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 WTO[7],开始放弃长期承担的维护世界市场的责任,并向与美国之间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通过增加关税和强迫购买方式单方面削减贸易逆差;倡导所谓的“公平贸易”或“对等贸易”;拒绝遵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条款。对外收缩对内扩张的财政政策取向。特朗普政府主张全面退出国际多边组织或协议,不再提供免费公共产品,要确保把钱用在基础设施、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内需。其未来可能的政策影响: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使未来美国公共债务激增,如果美国发生债务危机,中国持有的美债价值面临缩水的经济风险。
减税是现任美国政府的政策核心,包括对企业和个人的减税。拟出台的针对企业的减税政策:对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累进档进行改革,将目前的七档税率简化为三挡,即12%、25%和33%;将企业所得税由原本的35%降至15%;跨国企业或处于其它国家的企业将利润汇回美国之时,征收一次性优惠税10%。针对个人的减税政策:将扣除额标准大幅度提高,升至当前额度的4倍,个人申报者提高至两万五千美元,已婚联合申报者则提高至五万美元;废除遗产税,并在股息及资本利得税的税率方面设定20%这一上限;14岁以下的美国少年儿童不用上缴托儿费。如果上述政策得以落实,将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部分美国企业撤离中国市场,对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产成较大冲击。
从“海外制造”向“制造业回归”转变,变相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具体政策有:《公司离岸法》的实施将被终止,逐步废除美国政府所认为的对就业造成损害的监管规定,基于此实现流向海外的就业机会(尤其是生成于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回归美国。借助一些新关税的设立以阻滞某些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公司开展商贸活动,鼓励大量企业将滞留于美国之外的资金移回美国投资,追缴海外公司的海外所得税收,将这些收入纳入财政,用于投资美国经济落后的州。“回归美国”产业政策的实施必将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推进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削减中国制造业提供的就业机会,阻滞中国大力吸引外资。
加息和强势美元将打破全球原有资本流动、利率、汇率三者之间的平衡,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对中国货币政策和全球金融市场影响深刻。紧缩美元政策将增加中国金融的不确定性,美元紧缩周期可能引发强势美元和人民币贬值走势、资本外流压力、通货膨胀预期,增加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1.内部利益分配不公。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美国不同阶层的获利存在显著差异,总人数占比极小的精英阶层(尤其是硅谷以及华尔街的财阀)占据了远超过其人口比例的财富,总人数占比极大的中产及低收入阶层仅拥有远低于其人口占比的财富,而且近年来这一态势在不断恶化(贫富差距变大),这一情况部分归因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美国的制造业大量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致使美国一些工人失业或只得从事低收入的工作,且导致资本拥有者、高技术拥有者在利益分配中获得更多收益,贫富差距由此拉大,因此美国中下阶层普遍对经济全球化持抵制态度,进而成为本轮全球化钟摆回摆的重要力量。
2.逃避全球治理的主要责任和成本。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全球治理体系的支撑,目前,全球治理体系呈现支离破碎状态,对全球贸易财富的分配难以再做出妥善的制度安排,而在超国家的财富分配过程中绝无可能采用超主权国家的力量来展开。面对全球公共领域的问题,美国认为由于其所负担的治理成本可能超出其获得的收益,要求其他利益行为体共担国际责任,分摊治理成本。这是特朗普政府制定并实施“逆全球化”政策的重要原因。
3.外来移民导致民众的不安全感增强。美国立国最初的一百余年之中,移民有力地助推了美国的发展,但随着美国整体实力的增强,美国政府及民众开始倾向于排斥整体素质(指受教育程度及掌握技术的程度等)较低的移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掌握技术较少的移民进入美国之后,美国底层民众的工作机会会被抢夺,美国底层民众中催生的抵制移民情绪在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更为明显——次贷危机及之后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美国的失业率显著上升,失业的美国底层民众不仅将失业归因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也归因于移民对其就业机会的抢夺,因而抵制移民的情绪得以强化。大量美国底层民众将移民视为全球化浪潮的重要表现,基于对移民的抵制,他们也对全球化持抵制态度,这是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得以生成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4.草根阶层的民粹主义明显强化。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的十余年中,美国的经济情况不佳,助推了美国草根阶层民粹主义的兴起,数字时代的到来强化了民粹主义的复兴态势,美国草根阶层在现实之中及虚拟空间对既定规则及制度发起挑战,致使美国主要政党(尤其是共和党)为了获得选票而不断倾向草根阶层,一些政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裹挟草根阶层,为其政治集团在选举之中获胜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这些政治集团会不断出台迎合草根阶层民粹主义的政策,从而生成一股新的逆全球化力量。
特朗普政府诸多“逆全球化”举措的出现是否标志着美国将要全面退出全球化?答案是否定的。美国绝对不会弃全球化带来的收益于不顾,更不可能冒着失去全球霸主地位这一风险而全面退出全球化。以特朗普为核心的美国领导集团从“小商人”这一视角对全球化进行观察,认为美国长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贡献颇多,却并未能经济全球化之中获得对等的收益。特朗普政府实施诸多“逆全球化”举措的真正意图是借助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使美国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对世界贸易体系进行重塑,使之有利于美国在世界贸易中获得最大利益。
全球化钟摆第一次回摆之时,美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英国,只是尚未真正成为世界领导国。全球化第二次回摆之时,美国在经济总量上依然是世界第一,这一回摆的消除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消除“逆全球化”举措——特朗普政府自己消除或因特朗普任期结束而消除;中国取代美国的第一经济大国甚至世界领导国地位并消除“逆全球化”这一宏观态势。实现前者的时间长度小于实现后者的时间长度,但无论如何,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将最终消失。
1.强化对国际贸易法制的研究,为驳斥“逆全球化”谬论奠定坚实理论基础。首先,基于法律推翻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的立法基础。对美国发动贸易战所依托的《对敌贸易法》《国际紧急状态经济权力法》等法律展开深入研究,从中找出与国际贸易法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条文,借助国际法对美国的举措形成制约。其次,从理论上对盛行于美国的一些谬论加以驳斥,使美国大部分民众明白,特朗普政府实施“逆全球化”举措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中国成为美国一些工厂倒闭、一些工人失业的替罪羊,在维护美国大型银行、大型企业的同时转移国内矛盾,实现美国政府的稳固统治。
2.后发制人、精准应对。面对美国已经挑起的关税战,中国事前认真做好预案并进行效应评估和实盘推演,当前首要任务是做好出口受阻企业的救助工作,帮助企业转向内销或向其他国家市场出口,加强下岗工人的救助、培训与转岗工作。除了有效防守之外,还要进行精准反击,打击挑起贸易保护战的相关利益集团,通过他们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将促使这些产业的利益相关者向特朗普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其对“逆全球化”政策加以修订甚至终止。
3.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序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保持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状态,进一步强化中国投资者的信心;强化对各类投资行为的监管,尤其是严格监管大额非主业投资等,防止一些企业借助跨国并购实现资金转移、资本外逃。
4.主动承担引领世界气候变化治理责任。美国已经宣布退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此举使美国在全球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在很多国家看来,美国此举标志着其不再是积极承担国际法律责任的国家。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有必要继续承担世界气候治理的相应责任,并争取在气候谈判之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在某些关键领域之中做出让步。如:禁止欧盟继续对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制定新规定,使新增林木储量可以抵扣二氧化碳减排。
5.积极争取中美产能合作。特朗普政府拟新增6 000亿美元基建资金,这一投资计划存在巨大资金缺口。从基建投资领域来看,中国在资金规模、技术实力、质量速度、经营效率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果中美两国能够在这领域展开合作,将给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带来丰厚的回报。
1.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的支撑有效应对特朗普政府的“逆全球化”举措。特朗普政府实施“逆全球化”举措的理念动因是将全球化视为零和博弈。在特朗普政府看来,全球化过程中,与美国展开贸易的国家获得收益意味着美国的利益受损;美国进口商品或展开对外投资意味着美国的就业机会丧失;其它国家的产业发展则意味着美国产业的衰落。这些错误理念所催生的必然是“逆全球化”举措。针对催生“逆全球化”举措的错误理念,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致力于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必须展开合作、实现共赢,这将有助于消除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治理赤字”。
2.强化G20全球经济治理平台的功能。20国集团(G20)这一全球治理平台在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降低直至消除全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金融危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一全球治理平台出现一些问题,如动力不足、议题宽泛化等。目前,这一全球治理平台的不同国家之间出现明显分化,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实施“逆全球化”举措,以中国为首的诸多新兴国家则希望全球化进程得到继续推进。鉴于此,中国有必要联合其它新兴国家,借助G2O这一全球治理平台降低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举措的负面影响。
3.持续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中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经济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全球经贸规则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应该采取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参与全球经贸规则的完善,例如:利用美国退出TPP契机,加快RCEP谈判进程,为组建FTAAP(TPP加上RCEP)创造条件;在WTO框架下联合欧洲、新兴市场国家、东盟等共同改进合作共赢的世界经济和贸易规则,发挥更多的建设性力量。
4.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助推全球化进程。目前,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并在这一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合作共赢,有效助推了全球化进程、降低了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的负面影响。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出现意味着最重要的新兴国家在经贸等领域展开合作、实现共赢,也意味着八国集团合作机制之外出现了另外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有必要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并基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助推全球化进程、降低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举措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地细化“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与不同国家的合作机制,深化金砖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减少相互之间的贸易摩擦。
19世纪末至今,全球化已历经近两个周期的演变,目前处于第二周期的后半期,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这两种状态交替出现于全球化进程之中,由此生成“全球化钟摆运动”。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举措的实施强化了全球化钟摆运动的第二次回摆(提升了这次回摆的强度),其“逆全球化”举措的动因存在于诸多方面。必须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实施“逆全球化”举措的根本目的并非让美国全面退出全球化进程——美国绝对不会放弃全球化给美国带来的大量收益,更不可能冒着失去全球霸主地位的风险全面退出全球化。特朗普政府实施“逆全球化”举措的根本目标是重构现行国际经贸秩序,使之为增加美国利益而服务,而且美国的“逆全球化”举措将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