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首部3D科幻电影在国内外同步上映,开创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新纪元。该影片受到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其中,《纽约时报》称其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跃入太空时代,是中国电影工业黎明的新开端[1]。还有外媒感叹:“终于不再是只有美国人拯救地球了。”好莱坞科幻影片呈现给观众的理念一直都是美国人在拯救地球,其充当着传递美国普世价值及塑造国家形象的工具。美国电影世界传播实践对中国电影业对外发展有借鉴性。中国电影的“出海”对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以及构建新时代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内外重要会议上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着眼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积极响应。当前,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议国,需要国家外交部、宣传部、文化部等部门通力合作,直面多元化国际关系,结合工作实践共同构建并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如有学者指出:“《流浪地球》的意义在于第一次与世界性的科幻电影站在了同一高度和视野。”[3]影片以科幻宏大叙事方式结合国家修辞策略将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与传达。著名学者陈汝东提出:“所谓‘国家修辞’,就是以国家为修辞主体,以建构国家形象、处理国家事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等为目的的修辞行为和现象。”[4]影片以国家为修辞主体,建构了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用艺术手段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值得在我国影视领域研究与推广,对国家修辞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学术借鉴意义。《流浪地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蕴含了一系列的宏观国家修辞策略和微观电影修辞技巧。本文将其综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影片《流浪地球》以太阳即将毁灭并吞噬地球为科幻背景,为了躲避这场灾难,人类在地球上安装了发动机,成功逃离了太阳系。世界末日来临时,中国人给出的方案不同于好莱坞科幻电影所设想的那样制造宇宙飞船逃离地球,而是带着地球一起走,呈现出与西方不一样的价值观,表现出带有农耕文明的民族精神,这与崇尚先进科技的西方文明有着质的不同,也体现了中国人故土难离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是五千年来对“家国”情感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为中华儿女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5]按照习近平主席对文艺领域的要求,《流浪地球》将“家国情怀”主题通过科幻特效与中国文化语境结合,其修辞风格迎合了新时代受众,并且吸引了网络新媒体语境下的年轻受众,直抵观众内心深处。
影片讲述的故事背景设计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已经不再强调国别、民族等概念,而是选择组建联合政府统一运筹社会事务,影片也就无法渲染国家理念。影片关于“家国情怀”的叙事用“祖”到“父”到“子”三代人情感主线贯穿,表达出独特又浓厚的中国式“家国情怀”,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救援中,姥爷韩子昂牺牲前反复叮嘱刘启:“户口,一定要照顾好妹妹,带朵朵一起回家。”这句台词使观众不禁潸然泪下,瞬间让一个平民英雄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中塑造的个人主义英雄相比,中国平民英雄身上的朴素气质,就是那种生活中的小人物受到召唤后所表现出的忘我牺牲精神,更易打动观众。姥爷韩子昂牺牲时的剧情具有象征修辞意义,充满着仪式感。他爬出电梯井后,耗尽全身力气,爬向屋内的单人沙发,端坐后,神态平和,视死如归,平静地摘下了头盔,吸了最后一口上海家乡冰冻的空气,安详离世。对老人来说,叶落归根是他最好的归宿,呈现出中国人故土难离的家国情怀。另外,老人呼唤刘启的乳名“户口”,也体现出影片独具匠心的修辞,“启”这个汉字拆开就是“户口”二字,按中国国情,“户口”意味着身份,有了户口也就有了家。为孩子取名本身就蕴含着家人对未来的期许,通过对主角名字的本土化修辞,可以让观众体会到流浪时代的居民多么渴望稳定的家园。
影片中父子之间的情感主线主要是以儿子视点为核心的伦理情感。儿子刘启因父亲无奈“舍弃”病危的母亲,将仅有的两个地下城名额留给自己和姥爷的决定,在其内心与父亲产生了隔阂。在儿子眼中,刘培强是一个“不负责任、抛妻弃子”的父亲。父亲刘培强作为联合政府的领航员,在特殊年代,无法保护妻子又未亲自抚养幼子,一直对家庭心存愧疚。面对儿子心中因父母的自幼缺位造成的创伤与误解,父亲表现出难以言表的中国式深沉父爱,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即不解释、不沟通、不认同。在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末日时代的叙事中,看似渺小的父子情反而赢得了观众更强烈的认同。这对英雄父子关系从开始的叛逆冲突,到彼此理解认同,再到天人永隔留下无尽的遗憾,这种父子亲情引起了重视原生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当代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在父亲“隐身”环境下长大的观众对刘启的情感创伤更有共感。影片最后父子之间冲突的化解意味着儿子要继承父志,也是父辈对于后代的含蓄感召,更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传承体现,展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流浪地球》不但在国内成绩斐然,在国外票房成绩也不俗。从影片在国外票房表现以及外媒好评可以看出,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主题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认同。关于家国的隐喻修辞,广泛地留存于东西方文化之中。东西方对“家国情怀”既有差异,又有融合相通之处。许多学者都对东西方的“家国情怀”进行过深入的对比研究。西方著名学者莱考夫认为:“在政治领域,东西方都会把家的结构投射到国,而把国视为家。‘由家及国’的话语借助隐喻修辞叙事,生动形象,意义表达曲折幽深。”[6]英国著名学者杰克·古迪也认为:“尽管美国非常注重个人能力、家庭关系相对淡漠,但其实依旧存在名目繁多的家庭活动。”[6]从人类共同的生活体验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家庭情感。在家国情怀叙事上,《流浪地球》注重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与思维,遵循共同的情感与价值,探寻到东西文化的共性,并成功激发了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达成了跨文化的传播认同。《流浪地球》设定的科幻背景是没有国别、民族区分的未来社会,其植入本土文化的“家国情怀”叙事修辞,也唤起了留存在观众心灵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象,如先秦时代墨子提出的“兼爱”,增强了国人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双重自信,也构建出一个具有道德魅力、情感吸引力的东方文明大国形象。同时,它也呼应了新时代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对深化当下的国际政治关系具有启示性,回应了当代全球性的议题。
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及其军队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习近平主席一直推崇和倡导中国英雄精神,他指出:“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7]电影作为艺术化的传播媒介,在向世界讲述中国英雄故事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全球化传播视野下,中国的电影创作应植根于民族文化精神,通过电影媒介讲好中国军队的英雄故事,积极推动中国军人英雄文化走出去,塑造勇于担当的大国军人形象,为中国军队正义的国际军事行动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流浪地球》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社会,人类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推动地球在宇宙中寻找新的星系。在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地球跌入了木星引力,在其即将被木星引力拉入时,中国宇航员刘培强挺身而出,驾驶空间站点燃木星,最终拯救了地球,表现出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对刘培强英雄形象的塑造具有二元性,既有“好莱坞式”的硬汉形象,又呈现中国军人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集体主义英雄精神。此外,影片中的中国CN171-11救援小队运送火石的故事,着力塑造了一组秉持“集体主义”精神的中国军人形象。队长王磊负责率领救援队护送火石重启坐标位于杭州的行星发动机。在执行任务途中,他有数次机会可以前去营救地下城的妻儿,但他选择忠于军人的使命与职责。王磊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集体主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体现出中国军人英雄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精神。影片中宇航员刘培强、救援队长王磊等军人英雄也有普通人都有的“小家”牵挂,但在面对“大家”与“小家”的取舍上,总是会以全人类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表现出中国军人英雄的集体主义精神。事实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舍“小家”顾 “大家”的民族英雄,他们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东方人眼中,“家国情怀”高于自我牺牲,这是值得国产电影深入挖掘的中国故事及东方价值新视角。事实上,《流浪地球》所塑造的CN171-11救援分队是一个“群体式”军人英雄形象。影片细致刻画了为营救韩子昂而牺牲的军人赵志刚,以及为保护李一一和韩朵朵而受伤的军人周倩等。通过对世界末日中国军人英雄的科幻叙事修辞,影片刻画出了中国军人的独特风采,塑造了中国军队纪律严明、不惧牺牲与尊重生命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赢得了观众对中国军人英雄文化的强烈认同,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塑造了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提升了中国军队的软实力。
习近平主席自上任以来反复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要求文艺工作者“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8]。按照习近平对中国文艺领域的指示,《流浪地球》采用“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的叙事方式,将中国视角融入到了科幻电影的创作中,成功地将中国故事向世界进行了生动传达。
从《流浪地球》所折射的精神内核来看,其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人定胜天的东方故事,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的精神价值相同。在自然灾难面前,中国人具有“敢于与天斗、与地斗”的民族奋斗精神。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的海盗精神也时常折射在其科幻作品中,如《2012》《后天》等。在面临旷世自然灾害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逃离。其中,制造诺亚方舟逃离地球就是典型的西方科技文明思维。影片《流浪地球》所设想的带地球家园一起去流浪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农耕文明思维,展现了中国古代“大禹治水”一样的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民族精神。影片中刘培强与俄罗斯宇航员马卡洛夫畅想未来生活计划时,刘培强说:“想带儿子去贝加尔湖钓鱼。”老马说:“贝加尔湖的冰要等2500年后才能液化。”老马的言外之意是要等地球到达新星系才能有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你早已经死了,这个想法太荒谬。刘培强回答:“没事,我们还有孩子,孩子的孩子还有孩子,终有一天,冰一定会化成水的!”刘培强的回答透露出中国人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与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回答如出一辙。学者田兆元在论述中国神话与中国精神的关系中指出:“早在中国抗战时期,毛泽东就创造性地弘扬愚公移山神话的抗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了一个中国神话文化遗产传承的典范。”[9]斗转星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资源枯竭,外太空开发以及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人类亟需愚公移山的中国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甚至牺牲以实现目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就为人类未来提供了新视角与思路。《流浪地球》用中国古典故事的叙事修辞,挖掘出愚公移山神话故事背后的文化力量,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改变了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保守有余的中庸印象,彰显出中国文化斗志昂扬与勃勃生机的新时代国家形象。此外,影片“中国古典故事 国际化新表达”的叙事修辞策略,促进了国外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体现了“中国故事”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为中国“新主旋律电影”的传统文化叙事创作提供了蓝本。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迅速在众多科幻电影中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借助了电影技术,有效发挥了电影技术特效的叙事功能,其特效团队以细致真实的特效建构了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视听觉效应。《流浪地球》的电影视听修辞手段打造出中国科幻电影特效的新高度。
《流浪地球》的特效团队挖掘了中国符号的传统元素及审美规律,建构了蕴含中国传统艺术内蕴的视觉形象。影片主要有三个叙事场景:地下城、地面和空间站。首先,关于地下城的想象创作选择了与人类现实生活类似的场景元素,在类似北京王府井一样的商业街上,播放着当代的春节音乐,中国人依旧用撸串、舞龙狮、搓麻将等活动庆祝春节,表达了中国人节日应有的温度与情感。地下城里的“福”字春联、大红色“宇航服”“串”店等中国符号元素,彰显了电影的中国制造标签,增强了观众时代感与文化认同感。这些传统符号的修辞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及中国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其次,在地表视觉修辞表达上,影片用2044年上海奥运大厦,北京CBD以及东方明珠塔等地标冰封建筑奇观,呈现了当代中国人记忆深刻的地表视觉符号,其3D影视体验让观众迅速入戏,不能自拔。再次,在空间站内,《流浪地球》选择了苏联式的重工业质感装备。导演郭帆认为:“由于中国在美学上缺失工业革命历程,对于机械没有像美国人那样的情感,所以得找到中国人的情绪共鸣点。”[10]苏联工业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记忆符号,既能展现出机械美的科技景观,又能引起观众对科幻审美的认同。《流浪地球》植根于中国符号的本土文化修辞,不仅体现了“科幻电影”的技术力量,也是商业大片的“艺术性”的修辞,有效提高了影片的叙事传播力。
《流浪地球》将整体声音情感一直放在一个悲伤沉重的调子上,向观众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自我拯救的选择。该影片作为一部科幻影片,特效团队将声效设计与电影叙事修辞紧密衔接,使其既不喧宾夺主,又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把这个充满中国符号元素的电影推向科幻想象维度。影片在声音设计上,注入了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生活元素,让观众在声觉维度理解并认同中国价值观。如影片中播放4次的交通安全宣传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让人记忆犹新,这句台词与现实交通语,如“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有类似对偶修辞,拉近了观众与影片艺术修辞的心理距离。在《流浪地球》播放之后,这句台词成了有魔性的网络流行语,并被国内多地的交通部门用到现实的工作平台上,体现出电影艺术传播对公众宣传的积极意义。再如,影片中台词“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在影片的前后分别出现,其形成叙事呼应关系。第一次出现是班长用矫揉造作的声音对“希望”进行解读,缺乏真情实感,有些青春叛逆的韩朵朵对此很不屑。第二次出现在影片叙事的高潮部分,韩朵朵在请求联合政府其他救援队为人类“希望”做出最后的努力时,她流着眼泪说:“现在我相信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我们回家唯一的方向。”此时的韩朵朵对希望的理解已经发生了转变,其情真意切的声音更易打动观众,同时也使观众在心里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并情不自禁地接受了影片情绪,坚定了影片传递的信息——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都要选择希望。
除了上述“写实”声效设计,影片用“减法”留白的声效创作也是其听觉修辞的亮点,将整个影片叙事推向高潮。父亲为了拯救地球准备驾驶空间站撞击木星,在他牺牲的最后一刻对儿子说:“爸爸在天上。这一次,你一定可以看到我,来,儿子,3、2、1……”此时,声音处理剔除了所有的配乐,只留下催人泪下的钢琴曲,刘启呜咽着抽泣,喊出最后一声:“爸……”。这段剧情声音特效的“减法”创作,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出观众更多的主动想象,勾连了之前的剧情并回顾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同时,这段留白声效修辞更好地烘托出“家国情怀”主题,展现了中国式的深沉父爱。后期的影评也反映这段剧情音乐使观众不禁潸然泪下,观众与局中人形成情感共同体,也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军人英雄为全人类福祉勇于牺牲精神的崇敬之情。
综上,《流浪地球》的主题与当下中国的国际倡议理念有机结合,运用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科技视听修辞手段,从中国英雄文化、家国情怀与中国古典故事的国际表达等方面进行国家修辞艺术叙事,展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修辞创新能力,向世界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达了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与担当,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与中国美学风范,达到中国英雄文化与民族自豪感的双重构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对构建中国的全球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