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七十年:规模、质量、创新及前景

2019-03-28 10:08:08胡寿平
复旦教育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入学率规模质量

胡寿平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塔拉哈西323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国家实力、人民生活、社会风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作为一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国内受过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其后留学美国学习并研究高等教育多年的学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于1988年进入北京大学地理系学习。1992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1993年开始在北大攻读高等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直到1995年留学美国。我于1998年和2000年分别从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和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2000年开始高等教育教职,至今也快二十年了。得益于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了解并追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对方便。同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有幸能与国内的同行朋友合作与交流,在美国接受过数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也多次应邀到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多所高校参观访问,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提升极其欣慰。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在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有过一些重大的历史实践,比如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文革”时期的高等教育停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调整和发展等。鉴于这些历史实践在国内都有较为全面的记述和讨论,本文不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叙述建国七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史,而是具体谈谈在七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几个突出的现象和问题,即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质量提升和创新创业努力,最后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谈一谈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规模发展

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是国家层面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一般经过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三大阶段的学说。[1]这一学说的主要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在校学生数与传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比率。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至50%之间,普及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0%以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管理特征等诸多方面都会有所差异。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里,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1988年我去北大接受本科教育的时候,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尚低于百分之五。1993年我开始在北大攻读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时,经常谈到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中国何时能进入以及如何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当时大概很少有人会预计到,在其后大约十年间,中国高等教育会突飞猛进地发展,于2012年以毛入学率超过15%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于2019年以毛入学率超过50%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时间里,从建国初期远低于1%的毛入学率到接下来的近五十年低于15%的毛入学率,再到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和21世纪初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头强劲。[2]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受教育学生背景丰富,教育门类和方式齐全,毛入学率过半,高等教育正式普及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当然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这一发展既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也为中国经济实力和国力的日渐增强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准备。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大奇迹。这一大发展一方面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结果,同时也为其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当然,有几个政策层面的条件也或多或少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其一是90年代初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研究和实施。[3]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实行免费高等教育。同时,国家给学生提供食宿补助,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90年代初,随着有关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教育收益率的研究不断展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念和政策也逐步推广。这对当时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局面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成本分担对于缓解高等教育经费需求对政府的财政压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高等学校开始尝试多渠道筹措资金,以缓解经费不足的局面。

与此同时,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效应的研究和发展模式的探讨也大范围展开。实证研究表明,当时中国高校在校学生规模偏小,尚有潜力开发规模效益,扩大招生规模。[4]这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向对当时的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9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1999年,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刺激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政府提出并推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期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缓解高等教育升学压力。高等教育也逐渐开始走上“外延式”发展道路,即通过新增院校数量来扩大招生规模。新的院校,特别是大批民办高校,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市场,对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成本分担、多渠道筹措资金、“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道路等多方面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中国的高等教育布局也相应地有了明显改善,高等学校由原来主要集中在最大城市、省会城市下移至地级市和其他地区。高等院校数量也大幅增加。民办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同时,高校学术机构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也有所加强,为高等教育合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5]

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强劲增长,以及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视,高等教育经费中政府投资份额在90年代下降的情况开始扭转。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朝着占国内生产总值四个百分点的目标逐年靠近。虽然仍然面临一定程度的经费压力,国家、个人以及其他方面向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总体看来,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全面有效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水平,奠定了目前中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的地位。

二、质量提升

当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只有一小部分适龄人口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具体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及其后的五十年间,除“文革”时期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基本上是通过在激烈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取得成功来获得。极少的高等教育机会、严格的高考和激烈的竞争,使得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中的生源问题鲜有发生。较多时候,关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和师资问题。经费不足、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偏低、师资匮乏等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较为普遍。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三个阶段,随着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更加凸显,其中包括学生质量问题、学生就学经历问题、教师质量问题、学科和课程设置问题以及学校经费问题等。当然,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值得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大众,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共识。

在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进程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般而言有三方面的条件。其一必须有充足的资源,其二必须有充足的人才基础,其三必须有相应的治理和管理体制,而且这些方面又相互影响。[6]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在国家层面,“211”计划、“985”计划和“双一流”建设的系统工程陆续展开,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政策和资源助力。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回升并加大。除增加教育投入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进一步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出现以公办为主,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和中外合作等多种模式为辅的格局,高等教育总体投入持续增加。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成功地避免了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出现的发展模式上的单一无学费或低学费导致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限制了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困境。[7]

同时,各种针对学生的资助计划和针对教师的人才战略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吸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生资助计划有助于帮助合格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背景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有助于减少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易出现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8]针对教师的人才战略加大了中国高等学校在全球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合理配置。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主导的人才计划对各国高等教育的人才竞争力有突出作用。[9]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不断有新的尝试。宏观层面,政府、市场和学术三股力量交互作用,向成功的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并逐步推广。长期以来存在的高等教育管理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高校办学自主权不足的问题逐步得到重视与改善。微观层面,行政权力和教授的学术权力逐步得到理清,为学术文化的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宏观表现之一是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的巨大增长。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校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前列。中国高校的科技工作者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近二十年来对于本科教育的重视。在高等教育领域,“以人为本”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得以树立。旨在建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尝试开始出现。这些尝试包括:全面实行学分制,放宽学制限制,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按规定休学、停学、延长学习时间等。更为重要的是,针对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正在有步骤、大范围地展开。同时,针对本科教育的测量、评估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借鉴国外关于本科教育的测量和研究成果[10-11],基于中国实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关于本科生就读经验的调查测量和研究工作陆续展开并深入推进,为高校教学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2]。这些努力,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过程中的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在国际大学排名中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和改革实践也为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趋势大概会随着国家和各级高校的进一步重视而不断增强。

三、创新创业

中国高等教育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也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重要的关注方向。

在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阶段,大学入学率极低,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同时,大学毕业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国家负责分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系统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很少会有动力做出改变。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格局发生了极大改变。随之出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妥善处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及其家庭,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那就是高等教育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受到创新意识不足的诟病。应试教育的选拔模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和其他一些陈旧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大学生兴趣的激发。针对这些问题,素质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的方向日益受到重视。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和陈规。

创新教育旨在开拓学生的意识、观念、品格、眼界、知识和技能。具体到高校教育实践,包括小班上课、生师互动、主动学习和本科生参与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新行为。同时,多样性的学术和社会经历也有助于创新行为的提升。[13]创业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动力、提升创业能力和领导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成功创业做准备。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在实习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构架从学校到社会转型的桥梁。创新创业教育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也推动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协同发展。

在国内,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计划已经逐步出台。同时,各高等学校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旨在促进创新创业的举措。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关注的现象。

四、前景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七十年的实践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其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已经以巨大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居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同时,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意识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质量上尚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和需要,以期早日达到高等教育第一强国的目标。

展望未来,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世界第一强国的进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有必要结合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人口变迁,提前合理布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成功进入普及化阶段。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战略性地考虑人口变迁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计划和布局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良性发展。

第二,在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同时,着力提升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教育质量。提升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更有利于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具体措施诸如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缩小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的差异,以及缩小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差异。同时,开展和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扩大教育机会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重大意义。

第三,在科技大发展的大趋势下,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日益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背景下,有必要结合国内外环境和趋势,特别是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前考虑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转型。在美国,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和自动化的普遍应用已引起广泛关注。麦肯锡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具有重复性特征的工作会较快地被自动化生产所取代。[14-15]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外,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需要。

五、结语

新中国高等教育七十年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有目共睹。高等教育机会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影响日益加大。中国高等教育的这些成就,与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息息相关,也与中国社会、家庭和个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紧密相关。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要充分合理利用这些优势因素,为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型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入学率规模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在线学习(2021年3期)2021-09-10 07:22:44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规模之殇
能源(2018年7期)2018-09-21 07:56:14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科教导刊(2018年16期)2018-09-18 10:02:44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汽车零部件(2017年2期)2017-04-07 07:38:47
全世界都在扩招
大学生(2016年7期)2016-04-29 10:23:09
质量投诉超六成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
总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