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习支持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基于上海4所大学的实证研究

2019-12-06 01:29:08窦心浩应才昳
复旦教育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业大学活动

窦心浩,应才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162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支撑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培养大量高水平人才成为国家战略的一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国政府都通过政策手段,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具有重视教学的传统。传统的大学教育以教师通过授课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围绕授课内容开展学习活动的模式展开。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备课、授课、批改作业、测试为中心。大学方面则通过增设教学课程和改善授课方法来确保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升学目标、就业意向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且,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演进,知识的流动性亦日益增强。许多学生渴望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无法被系统地纳入大学课程中,仅对授课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并不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如何填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学生与由精英阶段发展而来的大学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的鸿沟,成为保证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

较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美国、日本等国,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逐步推出了以学生为对象的学习支持制度。除正规课程之外,高校开展以新生教育与补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支持活动,辅助学生学习,确保一定水平的学习成果。为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能力,我国大学也已开始探索各种类型的学习支持活动,并逐步将其制度化。针对学习支持的具体内容,我国高校在延续传统做法的同时,近年来也导入了新形式的学习支持活动。因此,我国高校的学习支持体系既有与国外高校的相似之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研究以我国普通高校为中心,考察当前学习支持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以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构建更为完善的学习支持体系。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生源、办学条件、办学目标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等偏重教学工作的普通高校。

(二)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Maxwell[1]将“学习支持”定义为所有学生都接受的一般性学术技能项目,其中包括补习及补偿性项目、学习资源等。日本学者谷川裕稔[2]将“学习支持”定义为“针对包括研究生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所有学生和即将入学的高中毕业生,由高等教育机构根据他们的需求所提供的有组织的、个别化的学业支持,以及上述方案和服务的总称”。Kramer[3]和Kuh等[4]国外学者认为,在高等院校中构建学生学习支持体系,可以帮助学生适应高校学习生活,成为提供学生强化学业成就的发展路径。Muraskin[5]的研究表明,特别是对那些学业准备不足的学生和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而言,学习支持尤为重要。国外的很多研究进一步证实,有效的学习支持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长期的影响效应[6-9]。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都聚焦于远程教育领域或者网络平台的学习支持活动,对高校的学习支持活动进行全面探讨的研究较少。谌晓芹[10]指出,中国的国情和高校的历史传统都有别于国外,因此应建立满足自身需求的学习支持模式。不少学者认为,应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11-12]。薛正斌[13]、张哲[14]、程孝良等[15]对包括导师制、网络信息系统等多种类型学习支持活动的学习支持体系进行了具体的探讨。谌晓芹[10]、王会金[16]、张哲[14]在研究中指出了建立学习支持中心或学习指导中心的必要性。鲍威[17]的研究指出,我国各高校的学习支持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尚不够完善。

对于我国高校学习支持体系的构建问题,已有研究对具体做法进行了理论探讨,但对于各类学习支持活动的功能和目标并未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对于我国普通高校学习支持体系的实际运行状况及其有效性,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基于实证数据的探讨。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根据具体功能,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学习支持活动进行归类,并总结学习支持体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为构建更完善的学习支持体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学习支持体系的利用情况、对学习支持活动的评价以及具体需求。调查于2015年10月至11月间实施,调查对象设定为上海的4所普通高校。如表1所示,4所高校中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各两所,均为教学科研型或教学型高校,对教学工作比较重视,在国内的普通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调查数据的概况

调查共分发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12份①,有效回收率达到77.1%。调查共选取了4所高校中的7个学院,其中文科类学院4个,理工科类学院3个。调查样本包括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9.2%、34.4%、19.2%、7.2%。其中,男生855人,女生1413人,分别占总体的37.7%和62.3%②。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属性、大学开展的学习支持活动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学生对学习支持活动的利用情况与评价、对大学方面的要求、平时的学习与生活、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等。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

二、高校学习支持体系的构造

(一)学习支持的相关政策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保障问题备受瞩目,而学习支持活动在很多方面与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密切相关。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示了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18]。该文件指出,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培养大量专业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教育部向大学提出了有关学习支持的多项具体措施要求,包括实施导师制、以精品课程为中心的网络教育、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等。

随后,在2007年公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有关部门强调,要通过增加精品课程进一步普及网络教育,同时还要重点资助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项目和竞赛[19]。2011年公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和2012年公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1]中,推进精品课程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也被视为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此外,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提倡开发慕课(MOOC)等形式的网络公开课程,增加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22]。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在“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高校要构建学习支持体系,并对学生加强个性化培养,尤其是需要利用网络空间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3]。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推动,学习支持的实施内容和目标以自上而下的形式确定。在政府相关部门所制定的关于质量保障的各项政策中,并没有对高校学习支持体系的整体架构进行具体的阐释和规定,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所进行的学习支持活动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学习支持的架构

虽然我国高校很早就开始进行类似于学习支持的活动,但“学习支持”一词作为专业术语直到近年才被引入,目前国内仍未确立一套成体系的制度。尧丹俐[11]将“学习支持”定义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提供完善的资源支持和辅导、答疑、咨询、沟通、管理等各项帮助和服务”。这一观点与美国学者Maxwell、日本学者谷川裕稔的观点非常相近。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学习支持”的内涵非常宽泛,包含了由大学根据在校生和即将入学的准大学生的需求来提供与学业相关的方案、服务和资源等。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门负责学习支持工作的部门,这项工作往往被分摊至各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在缺少学习支持整体架构的情况下,各部门各自决定具体的目标与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其中,由于院系直接承担学生的教育工作,因此在学习支持上所发挥的作用最为重要。

一般来说,国外高校所进行的有组织的学习支持,在形式上主要分为“补习教育”和“新生教育”两种[24]。前者以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为对象,后者以全体新生为对象。而我国的情况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教育部所设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学生加强个性化培养的要求来看,我国高校开展制度化学习支持活动的目的不单是帮助学生达到合格水准,还希望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王会金[16]、薛正斌[13]等学者认为,为优秀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咨询,帮助其进一步拓展,是学习支持体系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学习支持的目标可以细分为确保适应能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③。

首先,必须确保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保持学习动力,顺利开展学习活动。大学生虽然是经过高考筛选出的人才,但是一开始很可能无法适应大学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大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使全体新生以及部分高年级学生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其次,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掌握各专业领域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学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为确保学生能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校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体系以外向其提供各种帮助。

再次,仅掌握标准化知识并不足以成为优秀人才,因此需要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使其掌握更高层次的知识和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上述认识,将我国高校所开展的有关“学习支持”的各种制度和措施分为3个层次,见表2。第一层次旨在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包括面向新生的入学教育、所有学生均可利用的学习指导课程和讲座以及辅导员制度。第二层次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为目标,包括学业导师制、自习指导制度、学习共享空间④、网络教育、个别指导等。第三层次旨在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公开讲座、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学生科研项目等。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学业导师制、网络教育以及学生科研项目等支持活动主要分布在第二或第三层次。

表2 中国高校学习支持体系的目标与内容

导师制原本以研究生为对象,但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已在本科阶段迅速普及。一位导师负责一个班级或若干名学生,设置一定的导师时间,指导学生的学习乃至人生规划。另外,老师的个别指导和老师监管自习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已有部分地区和大学实施这一举措[25]。

为了辅助授课,教育部、地方政府和大学都特别重视网络教育。通过“精品课程”这一大项目,网络教育正逐渐成为学习支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精品课程项目自2003年开始以来,截至2010年,仅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就有3797门[26],而地方级别和大学级别的精品课程数量远超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以后,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慕课在我国迅速发展,2017年教育部进一步认定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和慕课均要求上传课程录像和讲义内容,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

2012年以后,各大学开始实施教育部规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育部、地方政府以及大学提供经费,推动本科生组成团队申报课题。该项目分为国家、地方、学校3个等级,均采取公开评选制度。项目流程为:由几名学生组成研究团队,选择研究题目,向大学的有关部门提交申请。研究题目一经批准,研究团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2013年至2016年,各年度获得立项的国家级项目分别为23305项、25474项、29339项、33054项,平均每年递增12.4%。

由此可见,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所推行的学习支持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而学习支持的基本方针是,通过提供资源、实施项目这些具体手段,由专家提供知识层面的支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此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从学生角度看学习支持

中国的高校学习支持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所进行的学习支持活动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实证数据进行分析。

(一)学习支持的必要性

大部分的学习支持活动是为应对学生的需求而实施,因此学生的看法和评价对其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调查结果,关于学习支持的必要性,认为“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分别占24.7%和62.0%,而回答“不太必要”和“不必要”的学生仅分别占11.3%和2.1%。即使在学习成绩位于中上游的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学习支持是必要的。

关于有必要开展学习支持活动的年级,选择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80.9%和66.0%。与此相对,选择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分别占27.1%和10.7%。很显然,学生们普遍认为低年级阶段比高年级阶段更需要学校或院系为其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支持。

(二)不同类型学习支持的需求

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同学习支持的必要性,但学生们对于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学习支持活动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如图1所示,希望得到“就业计划”指导的学生占比最大,达到65.6%。紧随其后的是“专业知识”。除了这两项,超过半数或者接近半数的学生希望获得“学习计划”“论文写作”“分析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学习支持。可以看出,学生希望从学校获得相应的帮助,从而适应大学教育、提高专业能力。

与此相对,希望获得“人文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支持的学生占比较少,希望获得“外语、计算机”“人生规划”“交流能力”方面的学习支持的学生占比也均未超过40%。从整体来看,学生们最关心的是就业和获取专业知识及技能,而认为教养教育和通用能力教育的必要性相对较低。

图1 学生所期待的学习支持的具体内容

图2 按照必要性高低对现有各种形式的学习支持进行了排序。学生们认为,最有必要的是新生入学教育,其次是学术讲座和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竞赛等。这些支持活动存在一个共同点,即不同于学生们以往的学习经历,具有开阔视野的作用。学生们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支持,能够获得新的体验和知识。

与此相对,认为辅导员制度、学习指导讲座、人生规划课程、职业设计相关课程和讲座、学业导师制等有必要的学生均占40%左右。这些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制度和活动并没有得到很高的认可。

图2 各种形式学习支持活动的必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所重视的精品课程和慕课等的课程主页,认为有必要的学生只占很小的比例。与专业知识和授课内容直接相关的学业导师制度和自习指导制度也并未受到欢迎,支持率分别仅占37.0%和24.2%。然而,图1和图2的结论之间明显存在着矛盾之处。学生们一方面极为重视就业和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却不认可相关的学习支持活动。由此可以推测,这是因为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活动实际上未能与学生们的需求相匹配。也就是说,多数学生认为上述学习支持活动没有必要,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完全能通过自身努力来掌握专业知识,而是因为学业导师制、课程主页以及自习指导制度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学习支持的利用情况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虽然各个大学的情况存在一些差异,但需要以某种形式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一见解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即便学校方面提供了学习支持服务,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教育质量也无从提高。

在此,笔者调查了学生对“辅导员制度”“学业导师制”“图书馆服务⑤”“课程主页”等学习支持活动的利用情况。如图3所示,经常利用“辅导员制度”“学业导师制”的学生占比均低于40%。值得一提的是,近1/4(24.5%)的学生表示很少与导师交流。另外,如图4所示,与经常利用图书馆服务相比,只有少数学生使用课程主页。“经常利用”和“偶尔利用”图书馆的学生占比达66.4%,而“经常利用”和“偶尔利用”课程主页的学生仅占12.6%。

图3 学生与辅导员、导师的交流情况

图4 课程主页和图书馆的使用情况

目前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中,包含了许多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利用的服务。但除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之外,学生们并没有积极地利用这些学习支持服务。另一方面,从学生对于各类型学习支持的必要性所做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又希望学校提供学习支持。上述状况相互矛盾,表明学生对学习支持的形式和内容并不满意。

四、学习支持和学生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制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学生按照成绩、年级进行划分,调查不同属性的学生所期待的学习支持活动。

(一)学业成绩和学习支持

在本次调查中,学生成绩的自评等级从上到下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其中,认为自己的学业成绩“中等”的学生最多,占38.7%;认为成绩位于“中上”和“中下”的学生分别占25.3%、20%;认为成绩位于“上游”和“下游”的学生较少,分别占8.9%、7.2%。

表3为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对于学习支持必要程度的看法。由表3可见,学生的成绩与其对学习支持必要程度的看法之间虽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⑥,但仍有一定的关联。一般而言,学业成绩越差的学生越需要学习支持,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在学业成绩处于上游的学生中,近30%的学生认为学习支持“非常有必要”,与学业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如果将“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两个选项合并,很明显成绩“中上”的学生更加认同学习支持的必要性,之后依次是成绩“中等”“上游”“中下”“下游”的学生。从整体来看,成绩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对于学习支持必要性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成绩最差的学生群体中,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有近30%的学生强烈要求学校提供学习支持,但同时也有近1/4的学生对学习支持抱有消极态度。

表3 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对于学习支持必要程度的看法

学业成绩与学习支持的利用及作用评价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学生与辅导员及导师的交流频率,学生对图书馆与课程主页的使用频率,以及学生对公开讲座、学科竞赛和研究项目的评价,都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并不高。由此可见,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相对积极地借助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来提高自身能力。另外,由于各类学习支持的利用情况和作用评价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学生中存在着同时利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对所有学习支持服务都不加利用这两种倾向。从结果来看,学习支持的效果更有可能在一部分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得到明显的体现。

表4 学业成绩与学习支持的利用及作用评价相关分析结果

(二)年级与学习支持

课程安排与学习内容随年级上升而变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学习支持受到大学教学制度的限制,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意义。

表5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支持形式必要性的看法。除了入学教育和辅导员制度以外,各年级学生对各类学习支持活动的必要性持有不同的看法。在几乎所有类型的学习支持中,一年级学生认为有必要的比例最大。唯一例外的是学业导师制,一年级学生中只有31.6%的人认为有必要实行学业导师制,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年级。另外,随着年级上升,学生们越发认为课程主页、学术讲座、学科竞赛以及研究项目没有必要。

此外,就自习制度、学习指导讲座、职业规划课程与讲座、人生规划课程而言,一年级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与中高年级的同学相比,新生对大学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抱有更浓厚的兴趣。

表5 不同年级学生对学习支持形式必要性的看法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支持内容必要性的看法如表6所示。在就业计划、人生规划与论文写作方面,各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其他知识与技能等方面,除学习计划外,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加认同学习支持的必要性。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他们较希望通过有效的学习支持来掌握学习方法、专业知识、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就学习计划来看,四年级学生明显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计划。另外,虽然对就业计划与人生规划这两项学习支持内容的必要性的看法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认同其必要性的四年级学生占比最高。总体而言,相比其他年级,一年级学生对学习支持的必要性更为肯定,且接受度更高。但以新生为对象的入学教育仅为期一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支持的态度比较消极,但是对毕业之后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因而也希望获得相应的帮助。

表6 不同年级学生对学习支持内容必要性的看法

五、结论

我国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后,将提高质量确立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目标。作为课堂授课的补充,学习支持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之一。

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学习支持的措施。这些学习支持活动有3个目标——确保适应能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而重点在于后两项。从整体架构来看,我国高校的学习支持体系中存在着新生教育不完善以及缺乏补习教育等问题,学习支持活动似乎更多地面向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高校有组织的学习支持活动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大多数学生认同学习支持的必要性,但实际参与度较低。学生们一方面渴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但对于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学习支持抱有消极态度,也不太认可辅导员、导师以及课程主页的作用。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活动。与此同时,应改进辅导员、学业导师的工作方式和课程主页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上述重要的学习支持活动。

其次,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各类型学习支持活动的利用情况和作用评价呈正相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受益更多。学习支持体系的服务对象涵盖在校的所有学生,有必要结合成绩中等及以下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支持活动。

再次,在各类学习支持中,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最受学生好评;对于其他形式和内容的学习支持的看法,不同年级的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来看,一年级学生对学习支持最感兴趣,四年级学生渴求与毕业出路相关的学习支持。高校学生在不同学业阶段会遇到不同问题,因此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设计学习支持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学习支持活动与不同学业阶段的需求相匹配。

从各项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政府旨在通过投入资源和强化高校的教育功能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然而,政府和高校虽然采取了各种支持措施,却未进行统筹规划。由于大部分高校都未设置类似于学习支持中心的专门组织,很难在校内开展学习支持的策划、调整、评价等工作,因而容易造成部分学习支持活动的缺失或重叠,难以保证其效果。这也间接导致多数大学生对现行的学习支持活动持否定评价。由此可见,为了更加全面、有效地开展学习支持活动,建立协调各部门、各院系学习支持活动的学习支持中心是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为落实各项学习支持活动,常态化的学情调查必不可少。对于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的高校和教师来说,需要通过学情调查,更具体地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探索合理的学习支持方法。这样的学情调查可以由学习支持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也可以由学习支持中心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展。由于学生的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学习支持活动需要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因此建立学情调查的常态化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为切实保障高校教职员工的投入和学生的参与,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建设也不可或缺。高校应该将教职员工对学习支持活动的投入状况作为其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学生是否积极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各类学习支持活动,也应成为评定其期末成绩的一项指标。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在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体系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体系需要覆盖校内所有学生,并能够有效地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注释

①其中包含4位所在大学不明的学生。

②由于调查问卷中有一部分遗漏,可以判别性别的人数为2268人。

③此处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其中既包括创新创业能力,还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等。

④当前在我国高校中,学习共享空间还没有像在美国和日本的高校中那样普及,但这一状况正在逐步改善。根据川崎等人对上海21所大学的调查,其中已经配备了学习共享空间的大学达到12所,约占总数的60%[27]。虽说设备和理念还不成熟,但是很多大学已经意识到向学生提供能够共同利用的学习空间的重要性。

⑤大多数高校都将学习共享空间设在图书馆内,因此对图书馆的利用能够近似地视作学生对学习共享空间的利用。

⑥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10,p值为0.639。

猜你喜欢
学业大学活动
“留白”是个大学问
艰苦的学业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学语文(2019年34期)2019-12-27 08: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