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中小学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福州若干所中小学调查

2019-03-28 07:15:43吴鸣鸿吴丽英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弟子规进校园国学

吴鸣鸿 吴丽英 陈 亮

(1.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2.福州市黎明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2;3.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25)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新时代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带来的海量信息,一些不良言论、思想倾向和违背道德的行为,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传统文化包含着的一切文化教育都是帮助人恢复本性的真善美慧。[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价值。而《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引导学生学习落实《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从而知荣辱、辨善恶、明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通过走访调研福州的部分中小学并结合教学实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初步的思考探索。

一、优秀传统经典进校园推广现状

通过对福州黎明中学、福州教育学院四附小、福州市乌山小学等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校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采用经典诵读及课堂演示

推行国学经典首先在于诵读,可以利用早读、课前三分钟或专门的国学教授时间进行诵读。《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文字凝练优美,朗朗上口,先熟读,反复读,久读成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文字义,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演示的方式来生动教学。如“宽转弯,勿触棱”可以让同学演示,急匆匆地赶路,走过拐角头也不抬结果撞到了拐角,在同学们的哈哈笑声中铭记了这一句经典所教导的要义。

(二)“线下”和“线上”齐头并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推广传统文化也不能单凭一本书、一张嘴,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 做到“线下”“线上”两个平台的有机结合。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让学生走出校园、扩展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增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2]“线下”就是指课堂讲授、集体讨论、邀请名家进校园,依托学校的少先队、德育处和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可以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线上”是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播放一些传统文化教学视频,如《阿福寻规记》《弟子规动画片》《蔡礼旭——细讲〈弟子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十大孝心颁奖典礼》《中华美德故事》《于丹〈论语〉心得》等。巧妙借助良好的资源作为课堂的有益补充,使传统文化变得深入浅出、喜闻乐见。

(三)借鉴成功经验落地推行

福州一小学在推进《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进校园时,与台湾的国学推广教师结成对子,吸收台湾国学传播的成功经验,并邀请台湾的国学教师进校园给教师开展讲座并进行相关的培训,让国学经典更有序地展开。《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是我们先民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3]随着国学经典的推行,班风、学风、校风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学生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会尊师孝亲,道德素养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生们在学校会向教师行礼问好,由尊敬教师转变为热爱学习;在家里懂得体贴父母、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待人接物更有分寸;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得到改进,还增强了专注力和意志力。

(四)开展系列落地展示活动

为了让学习国学经典热情能持续不减,学校还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诵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采用“唱和式”“吟咏式”, 甚至“京剧腔调式”,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在母亲节来临前夕,可以组织学生写“一封家书”向母亲表达感恩之情;学校德育处等可以结合“六一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美德少年”活动,评选表彰孝亲尊师、行正品高的同学,把他们的美德事迹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展示, 形成榜样力量;还可以借助现代先进传播手段,让家长用手机录制短视频,展示、分享学生们在家里践行的情况, 组织学生们一起观看、学习、交流,分享改过自新、完善自我的美好体会。

笔者走访调研的学校,采取针对小学和初中学生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实践表格。小学生主要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最主要20件小事,如问好、整理书桌、帮忙做家务等,每日对照落实。而针对初中生则把《弟子规》对应的113件事一一罗列出来,随着学习的推进隔三个月做一次检测,看是否取得进步。同时有的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关爱老人”、送“拗九粥”等活动,有的教师还自发带学生家长参加社会公益组织如参加一些基金会组织的“献爱心粥”等活动。“学贵力行”,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时时反省、常常反思,知识和时间相结合就会产生智慧。

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课程质量有待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质量有待提升,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评价体系考核方案等方面未形成统一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中小学间课程设置存在重复性,有的小学和初中存在开设同一课,课程的深浅度和衔接没有一个指导方针。有的学校在教授传统文化时大抵采用诵读方式,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厌烦之感。

(二)教师队伍不够专业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执教者大多是以语文、思品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他们虽然都是专业的师范院校出身,但是他们当中有的传统文化素养还是很不足,素质更是良莠不齐,有的仅仅只能停留在带读的层面上,难于进一步深层次挖掘经典的内涵。

(三)推行时间安排有限

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校在升学压力的面前,表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支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也认同《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时间的给予上相当少,有的学校一周仅仅只有一个晨读的时间来推行《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这样时间间隔太长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校在时间安排上含糊其辞,纯粹靠着教师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来挤时间进行教授。

(四)部分家长存在误解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一次有关于传统文化学习在家落实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家长写来的反馈是“请老师多关心一下我孩子的学习成绩吧”。在家长的眼里,只有好成绩未来才有好的出路,好成绩就是好学生,品行好坏不是考量升学的一个因素,暂时不要急着关注。[4]甚至有的人说“国学经典等已经过时了,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里面有些内容现在看来是糟粕,我们应该丢弃它。”

三、对策及建议

(一)提升课程质量

进一步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施提升课程质量。丰子恺曾说:“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要让学生掌握经典的实质内涵,最终把《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岁月的变迁,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古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与时俱进,灵活圆通,深刻领会经典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实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5]教育的本质是上施下效,长善救失。优秀师资力量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加强师资力量建议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大学里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特别是国学经典教师的培养,教育局每年的新教师招考招聘中应增加相应的岗位,保证每一所学校有一名专业教师配备。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既可以“送出去”也可以“迎进来”“送出去”指送教师到特定的高校、国学班等进行专业培训,“请进来”即请专家学者、名家进校园做讲座等。三是加强家校互动。对于“国学爸爸、国学妈妈”这些志愿者,不能光凭一腔热情,要进行相关的测试筛选,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作为学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益补充。四是加强校际合作。有的学校以一己之力推动国学经典进校园,在师资组织、经验分享上还是比较单薄。在此建议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在一个区域内几所学校组成一个联盟,加强校际间合作,群策群力,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评价体系考核方案,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来合理编排,由浅入深、阶梯式加深难度。

(三)保证推行时间

学校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适当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给予时间的倾斜与支持。比如,每天早读时能够安排3-5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每周能够固定安排一节课系统讲解、教授、讨论,每学期组织“经典诵读”比赛、“我和经典的邂逅”演讲比赛、“寻找我身边的榜样”等大型活动,持续、深入推进国学经典传播。

(四)形成家校配合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5]学生、家庭、学校形成了一致的教育理念,容易形成同频共振,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实际效果。家长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条件的可以参加传统文化课程的培训,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阅读书籍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落实到生活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给学生良好榜样。

文化植根于民族的灵魂深处,文明传承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体系。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为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实现尽己之力!

猜你喜欢
弟子规进校园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弟子规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优秀剧目进校园
弟子规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弟子规
对联文化进校园
对联(2011年10期)2011-11-19 2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