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课程新体系构建

2019-04-12 07:42:38黄跃琛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徒课程体系校企

黄跃琛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现代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传统产业生存压力加大,结构转型升级紧迫,企业对当代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现代学徒制相关政策,教育部在全国推出一大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新体系。

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1]

首先,现代学徒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前提下,基于师徒关系的一种系统地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下,学生(也是学徒)在校期间,与企业能工巧匠、高职教师建立稳固师徒关系,不仅要系统掌握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知识,完成高职通识教育,完成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要掌握企业师傅传授的专业实践全面技能。学徒与师傅之间建立深度师徒关系,企业师傅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传承专业领域实践经验、“绝技”,传递专业技术关键点、核心点,完成企业制定人才实践培养方案。学校主要培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培养创新型、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现代学徒制不是简单等同于校企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及规格向学校下达人才培养订单,学校接单后,在企业的主导和协作下按订单进行人才培养,所培养的人才经企业验收合格后即被企业录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这种“量身定做”培养学徒方式不够人性化,而且限制了学徒发展空间,学生就业面窄,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差。只有通过现代学徒制,才能超越个别企业的狭隘性,培养宽基础、精技能、求创新及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 现代学徒制是“六个双”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双元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坚持“六个双”——“双主体”“双方案”“双导师”“双身份”“双环境”和“双考核”。一是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均是育人主体;二是双方案实施,校企在共同签订现代学徒制的总体方案基础上,各自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分别实施学校与企业教学实践方案;三是双导师教学,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四是学生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五是双环境实践教学,即校内实践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六是双考核,学校根据国家相关专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行业企业标准对学徒进行考核。

二、当前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试点学校仍然是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地位

由于国家对于现代学徒制相关制度尚未完善,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不高,在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学校还只能以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内教师作为基本教学条件,学校仍然处于现代学徒制教学主体地位,企业则处于从属地位,违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双主体”地位。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校完成大部分教学任务,企业只是完成部分生产实训及顶岗实习任务,没有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没有根据岗位需求制定学徒培养方案,设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及考核评价等。学生身份还只是在校学生, 而不是学徒, 不符合现代学徒制既是学生也是学徒的“双身份”要求。

(二)现代学徒制方案实施缺乏有效监督

在高职院校申报与试点过程中,为了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组织机构,但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候未经试点工作组织机构审定,没有经过正常合法的程序,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束之高阁。 “方案”与“实施”两张皮,影响了现代学徒制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未体现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学徒制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因材施教,学习方式以师傅示范、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任务为主 ,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得以不断提高,是最具有个性化的职业培养模式。而现在有的职业院校,仍沿袭传统的班级集中教学模式,全班同学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授课时间没有差别,没有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成了“统一学徒制”。

三、构建现代学徒制高职课程新体系

(一)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胜任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当代能工巧匠。

(二)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以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依托专业(群)职教联盟,在校企合作共赢基础上,以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为指导思想,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个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工协作、有机结合,校企以“双主体”制定双方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即“双方案”。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学校主要承担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以及技术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素养,为企业生产性项目实施做好充分的知识与基本技术技能准备;企业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负责建设师傅队伍,做好学徒职业工作岗位的安排及轮换,培养学徒的生产实践能力。

校企共同实施“双方案”过程中,校企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同,以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岗位任职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培训资源对接、学校教育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是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3]。

(三)双课程体系实施

图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说明

学校和企业分别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双课程体系。学校根据产业主流技术领域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课程教学任务由校内教师完成,学生主要完成通用技术学习任务;企业根据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学徒主要完成职业道德课(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安全教育)、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生产项目实训、学徒选修实践课系列课程,实践教学任务主要由企业师傅完成,校内教师作为助导,学徒在实践教学中提高技能。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有效衔接,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3](见图1)。

2.双课程体系实施

主要分为基础培养阶段、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实训阶段、生产实训阶段:一是基础培养阶段。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相关规章制度。这一阶段是夯实基础阶段,教学任务主要由校内教师在学校的实践基地完成,培养具备基本岗位技能的预备员工。二是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实训阶段。学生在夯实基础能力后,转为准员工角色。学校结合教育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分析重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中进行传授;企业引进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术与技能,熟悉工作流程,成为具备较熟练岗位技能的准员工。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双环境”中进行,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相互配合,校企双方导师进行有效沟通,实现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深度配合,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学生进行“循环轮岗”实训。三是生产实训阶段。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正常的生产项目, 项目与岗位技能相对应,培养企业“熟练工”。这一阶段教学任务学校教师是作为助导与学习身份参加,由企业师傅作为主导,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主要生产实践教学任务。

3.双课程体系考核评价

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也是学徒,兼具“双重身份”,在对人才培养进行评价时,学生的在校成绩由学校进行考评,考核标准是国家制定的专业相关考核标准体系;学徒在实训中的表现则由企业进行评价,考核标准是国家职业资格相关考核标准体系。考核评价要遵从学生发展的个性和共性特点,科学合理地评定人才的综合素质,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需要在政府、行业、学校及企业四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探索,调整和优化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特色,更好地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学徒课程体系校企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