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理论思考

2019-03-28 07:15:43张旭亚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哲学语文课堂学科

张旭亚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至关重要。但在目前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过重,很难再增加作为正式课程的哲学。中国当前绝大部分中小学是大班教学,教师往往采纳“唯一标准”“唯一答案”的评价理念。这种现象在各个学科中普遍存在,但语文学科尤其突显。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语文教师开展哲学教育,能够在提升儿童文学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儿童的哲学素养。

一、语文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可行性

(一)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哲学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和对智慧的渴望。儿童从出生开始一步步认识这个世界,好奇和困惑会让他们提出无数充满哲学韵味的问题。这种纯粹的求知欲是儿童特有的财富,使其成为天生的哲学家。

1.儿童“爱智慧”

行成于思,思源于惑。对于未知的东西,儿童充满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如果我们承认哲学就是爱智慧,那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因为她们是爱智慧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的意识,他们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无法提出的问题。”[1]有人认为儿童知之甚少而没有学习哲学的能力,可事实上正是这种“无知”赋予了他们独特的优势。相比于那些受过教育但不爱思考的人,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儿童更有学习和掌握哲学的能力。

2.儿童有哲学天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妙的话来。儿童没有哲学的理论 , 却往往能提出令人深思的哲学问题。在朱熹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他的父亲指着天空告诉他:“天也。”朱熹却反问其父:“天之上何物?”[2]这样的情况在儿童有了语言功能之后经常出现,他们常会提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有多大”之类具有浓厚哲学意蕴的问题。

(二)语文学科蕴涵哲学精神

语文是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之一,它的学习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始终。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

1.课标与哲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指出了思维的重要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4]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训练思维,教会儿童思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学科中有极其丰富的哲学内容,在课堂中渗透儿童哲学能够打破当前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也能为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和哲学思维寻找新的路径。

2.教材与哲学

语文教材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其中蕴含着无数先贤的智慧。“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文本(如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诗歌)的教学,应当从儿童哲学教育出发,糅合儿童文学元素和新课程标准精神, 倡导师生平等,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提供展示舞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5]语文教材中“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亡羊而补牢, 未为迟也”等格言警句, 也是语文教师挖掘哲理的良好素材。语文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挖掘哲学问题。语文课本是教师对儿童展开哲学教育的有利工具。

3.教师与哲学

通过语文课堂进行哲学教育, 能让儿童在对话、短文、故事和图片中理解最本真的哲学道理,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有很强的积极作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哲学思维能力的人,而哲学教师、语文教师在这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教师传授学生各种哲学规律、理念和知识, 但最终仍要回归到人性、人格、思维的培养和塑造。哲学教师运用哲学思想,语文教师运用文学故事。两类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但所追寻的意义却存在共同之处。语文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它们也属于哲学所追寻和重视的特质。语文教师应当凭借自身的学科优势,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哲学问题, 灵活地利用对话、提问等形式引领儿童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三)语文与哲学的共同目标

语文学科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在语言和文字学习的基础上, 教会儿童思考和学习,训练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是语文学科教学和儿童哲学教育的共同目的。

1.培养创造性思维

同一篇课文, 不一样的理解就是错误的吗?同一首诗,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就是曲解吗?观点和角度与众不同的作文就不好吗?不少教师为了教学和管理的方便,往往喜欢设定统一标准,致使学生的个性化见解逐渐消失。与数学、物理、化学等有唯一答案的学科不同,语文学科是一个更加注重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自觉地用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所有的散文、诗歌、小说都是同一个套路,必然失去其魅力和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3]

2.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中, 应当注意培养儿童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让儿童学会质疑和批判。教师可以运用对话的形式与儿童进行讨论,而不能压制儿童提问与质疑的积极性。如果教师长期单向地灌输知识,不鼓励质疑和提问的话, 学生很容易丧失判断力, 对接触到的信息一味地相信和接受。批判性思维对于儿童的未来生活至关重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必将迷失其中, 失去自我。因此,在中小学这样的关键时期,应该高度重视对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语文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停留在对语言的学习、文学的赏析、阅读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将儿童哲学渗透于语文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课堂的层次和水平,能够达到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教会儿童思考和提问的目的。

(一)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

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四、五岁的孩子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创造力和对世界的兴趣, 而且总是不停地追问“为什么”,但到了十八岁之后却出现消极、被动甚至厌学呢?不难发现,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儿童像有“十万个为什么”一样,有着问不完的问题,而随着年纪和年级的增长,课堂却变得越来越“安静”。

毋庸置疑,当儿童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不复存在,当他们对所有的外界信息都丧失了思考、判断和质疑的能力,这个世界将一片苍白,索然无味。好在,在保护儿童好思、好学、好问的天性方面,语文教学具备独特优势。“在儿童的哲学探索萌芽之时予以适时的保护和培育,就是赋予其以生长和发育的条件和权利。”[6]。语文教师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不仅对儿童学习其他学科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且能让儿童更好地面对和解决未来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

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语文课堂渗透儿童哲学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以课堂为载体, 以哲学为手段和工具,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 训练儿童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不应只是某一首古诗或某一段文字的背诵和记忆,而应是对文本意义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背诵和记忆只是学习的辅助手段,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儿童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将学习的重点从表面知识的获得转移到思维和人格的完善。

(三)教会儿童提问和思考

哲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在于那些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敢于提问和善于思考的品性。“追问”是哲学探究最重视的一项能力,也是爱思考、渴望事物真相的一种表现形式。

1.提问:主动提问、善于提问、学会提问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这就赋予了儿童提问的动力。语文教师应该保护和培养儿童的这种天性, 引导儿童提问 , 巧妙地回答儿童的提问, 让儿童能够主动提问,善于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

2.思考:愿意思考、能够思考、掌握思考

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课文内容的学习,而是要挖掘文本背后的哲学内涵和思维方式,运用提问、追问、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追问,教师绝不能敷衍了事,而是要提供表达和阐释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儿童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价值和乐趣。

三、语文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语文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应当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以发现生活意义为主要内容,以过程体验为主要路径。[7]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不在于形式主义的宣扬,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哲学教育理念

哲学就是爱智慧。智慧并不等同于知识,知识是智慧的一部分,智慧还包含感知、联想、逻辑、辨别、分析等。语文教师进行哲学教育不是要把所有的课文都讲出哲学道理来,也不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哲学家,而是要利用具有哲学价值的内容与儿童对话,让儿童的思考能力得到提升。渗透了儿童哲学教育的语文课堂,能够实现对传统语文课堂的突破,因为它注重学生思考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与众不同。语文教师应从重视记忆和背诵转为更加重视追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让课堂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和目标。因此,儿童哲学教育不只是向儿童传授知识, 还包括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塑造和培养。

(二)提升语文教师的哲学理论素养

在开展哲学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哲学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想要展开哲学教育,至少应当注重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具有比较扎实的哲学理论功底。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理论知识,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散文、小说、古文等教材中的哲学元素,从而恰到好处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其次,能够用儿童明了的语言讲哲学。语文教师想要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将课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转化为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同时,教师还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领悟智慧。再次,具备良好的课堂观察与调控能力。课堂观察是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一项必备能力。一个善于观察和追问的教师,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思考, 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沉思、对话、辩论、质疑状态,真正实现哲学探讨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创造富有哲思意蕴的智慧课堂

对话、追问、探究等是哲学教育的几种主要方式。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将它们应用到课堂中去,使它们与学科教学实现融合。首先,应该提倡相互尊重和彼此平等的对话,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因为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材是儿童哲学教育的载体和工具,只有创设儿童所熟悉或喜欢的场景,添加生活化的元素,恰到好处地将哲学道理渗透在特定的教学内容之中,才能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再次,教师应当保持开放的教学态度,尽量顾及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实际问题,运用举证、讨论、归纳等形式将思考引向深入。最后,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并非要求教师直接将繁琐难懂的哲学道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将哲学道理简单化、清晰化和感性化,赋予其趣味性、生动性,从而实现大道至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哲学语文课堂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超学科”来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