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9-03-28 07:15:43雷雅婷郑元景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才观马克思主义人才

雷雅婷 郑元景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后继者对人才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它是无产阶级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点,启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内容及其特点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 它对“人才”的解释是“人的才能”“有才学的人”。而人才观则是“关于人才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2]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逻辑前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是生产要素”理论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要素中处于支配地位,人通过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财富来体现自身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产生的萌芽和载体。他们在多数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人才观内容,从人的本质出发,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才应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从实践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践成才”的著明论断,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应该通过实践培养、检验和评判人才,进一步阐述人才培养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里人是划分阶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分,各个阶级的利益不同、核心价值观不同,反映到人才观上也必定不同。英雄史观是资产阶级人才观的重要理论支撑,他们把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进程归结为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人才观,指出资产阶级的“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 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3]他们认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阶级性特征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实现自身价值,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要重视对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强调要对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确保人才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特性。

(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5]由此可见,历史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才的素质、行为、能力要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同样,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息息相关,受到所处年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人才观“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并受意识形态、伦理观念、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7]如果人才落后于时代要求,无法适应所处时代环境,不能在社会实践中施展才华,将被时代所抛弃而失去了人才的属性。

(三)创造价值的进步性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论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文明,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人的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出财富的方式而得以实现的,没有劳动便没有人本身。人才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创造财富实现其自身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任何产品都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个人如果只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生产,

与其他一般人无异,不能称之为人才。人才之所以被称作人才,正是由于其生产同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他的生产效率相对普通人而言更高。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时代生产力的创新者和实践者。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顺应历史发展进步趋势和要求,且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各类先进分子。因此,人才的进步性包含两个内涵:一是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二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比普通人更多的财富,体现出人才的先进性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校承担人才培养工作是其最核心的使命和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野下,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高校要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时代之问交出答卷。

(一)“为谁培养人”: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8]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高校要把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个任务常抓不懈,抓好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学生成长进步和发展壮大的坚实思想基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当前,要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中国梦”筑牢青年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广大青年大学生要主动把自身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身成长发展的目标,把个人价值体现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

(二)“怎样培养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8]这些新变化、新论述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居于重要位置。高校要深刻认识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人才培养要紧扣时代主题,在拓展更多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目标,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能力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要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大批“合格产品”;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世界科技、学术前沿,瞄准世界先进技术领域,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批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

(三)“培养什么样的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 实践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从外在表现看,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创造出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物质、精神成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推动了社会进步,那么其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正向的,这样的人才具有进步性。相反,如果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率持续走低,这就说明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做好顶层设计,未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培养人才,闭门造车,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本的人力资源,失去了高校培养人才根本属性。更有甚是,如果不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培养的人才政治上过不了关,本事越大使用在歧途上,其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就越大。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推动社会进步人才,还是阻碍社会前进的反面人物,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

猜你喜欢
人才观马克思主义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龚自珍的人才观
学习月刊(2015年23期)2015-07-09 05:42:08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