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造业创新转型引领扬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03-28 08:19张雨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扬州市高新技术扬州

□张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而创新能力又是振兴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分析扬州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包括创新活动、创新条件、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方面,然后从提高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由制造业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创新环境三个方面组成的因子分析模型,对扬州市制造业行业进行因子评分,得出扬州市制造业创新能力在扬子江城市群城市中的排名,最后分析扬州制造业创新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提升其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根基,制造业是关键和重点所在。2017 年,扬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总产值为9200.3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8.2%;制造业增加值2019.69 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总量的96.9%、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1.6%、占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39.9%。唯变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加快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既是中央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扬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扬州制造业创新转型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2 年-2017 年,扬 州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由3106.7 亿元增加到4219.1 亿元,年均增长6.3%。2017年,全市制造业新产品销售1328.8亿元,较2012 年增长67.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制造业的15.3%,较2012 年提升3.9 个百分点。

(二)研发活动更加活跃

研发(R&D)活动是科技创新的核心。2017 年,扬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占47.7%,较2012 年提升19.2 个百分点;拥有研发人员3.19 万人,比2012 年增长51.9%,其中全时人员2.31 万人,占72.5%;研发经费支出107.8 亿元,比2012 年增长91.8%,年均增长13.9%;研发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为2.13%,比2012 年上升0.21 个百分点。

(三)载体平台加快建设

近几年来,扬州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初步形成“1+2+N”高新园区体系,规划建设了28 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其中25 个已投入运营),累计开工面积达513 万平方米,已建成409 万平方米。2017 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23家,引进知名高校研创中心56 家,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712 件,获批国家特色产业基地2 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区3 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 家、众创空间6 家,新增省级众创社区2 家、众创空间12 家,累计吸引超1000 家企业、3000 名创客入驻。与几年前相比,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四)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2017 年,扬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3 家,总数达745 家,晨化股份、传艺科技、倍加洁、亚普股份成功上市,A 股上市企业已达13 家,海外上市企业已达4 家,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上市(挂牌)企业为主力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日益壮大。

(五)“有形之手”助推有力

扬州连续几年出台服务企业“2 号文件”,持续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和“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行动,陆续出台重大项目“零收费”、科技28 条、创新券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以“硬投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2017 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15 亿元,比2012 年增长52.7%。

扬州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

创新能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区域提升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分析扬州市制造业创新能力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情况,本文选取沿江八市数据构建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竞争力评价。最终,根据各主因子的特征根得出各主因子的权重wi(wi=λi/∑λi),其中λi 为第i 个 主 因子对应的特征根(i=1,2),可以构造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其中Fi 是各个因子得分矩阵,其值如表1 中的Fi所示。

计算结果如下:

从得分来看,扬州综合总分为-0.69709,在扬子江城市群中制造业创新能力低于平均水平,排名第7,仅高于泰州。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排名前四位,整体来看,扬州市制造业创新能力与苏南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其中:

第一主因子F1,代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因子,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等5 个指标。这一因子排名中,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位列前4 名,与综合排位吻合,仅次序有调整,苏州得分最高。而扬州排在第7 的位置。

第二主因子F2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潜力因子,包括每万人制造业从业人员中R&D 人员数、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等6 个指标。这一因子排名中,得分最高为南京,且远远高出第2 位的常州。扬州市该因子得分为-0.46335,列第6。

扬州制造业创新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表1 扬子江城市群城市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得分表及排序

表2 2017 年沿江八市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亿元)

图1 2017 年江苏沿江八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一)研发投入强度偏弱

研发投入是决定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条件。按国际通常标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如果低于1%将难以生存,5%以上则有较强竞争力。2017 年,扬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24%,低于省均(1.28%),水平偏低。统计显示,在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52.3%的企业没有研发投入。在政府投入方面,扬州地方财政预算内的科技经费支出总量仅居沿江八市第6 位,占比居第7位,财政支持力度亟待加大(表2)。

(二)创新技术产出落后

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多少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城市创新能力的高低。2017 年江苏省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了514402 件和227187 件,扬州市专利申请量为32638 件,授权量为14214 件,扬州市专利申请量占全省的6.34%,授权量占6.26%。与苏州、南京、南通、无锡等城市相比,差距甚大(图1)。

从发明专利看,2017 年,扬州发明专利996 件,占专利授权数的7%,从全省看,比例最高的南京市达33.4%,全省平均水平为18.3%。扬州发明专利占比居沿江八市末位。可见扬州大部分企业的专利的创造性不高。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012 年-2017 年,扬 州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6.3%,在全省比较,速度仍然偏慢。其中2017 年竟比2016 年下降了6.7%。在沿江八市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居第7 位,较2012 年退后了1 位,被泰州市超越。2012 年-2017 年年均6.3%的增速分别比泰州和南通低9和8.3 个百分点,比徐州和盐城分别低5.7 和13.7 个百分点(表3)。

(四)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

创新以人力资本为第一资本。从人才量看,扬州市规上工业每万人从业人员中R&D 人员数为403.4人,在沿江八市中居末位。从人才质量看,高水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全市工业企业中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0.9%。相比苏南城市,扬州市吸引人才的客观条件总体上还处于劣势,特别是受从业选择余地、收入水平、人才集聚度、交流平台等因素影响,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流动频繁等问题,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缺乏。

以制造业创新转型引领扬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好“三个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系统

一是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从人才资源体系、平台建设、区域创新等方面来全面布局,推进不同创新要素协同创新。二是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需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必修课,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提高R&D 经费投入强度,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三是发挥好载体的桥梁作用。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已有载体的功能水平,引进更多创新主体落户扬州,增强产业和科研的融合度,使创新技术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集聚“三大资源”,提升区域创新整合能力

一是全方位集聚各类人才资源。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使用激励机制,着力解决好人才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多形式集聚本土创新主体资源。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发挥城市建设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新型技术空间、创客空间等创新主体建设,并增强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使创新基因在经济机体中得以根植、培育和壮大。三是开放式集聚市内外院校资源。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继续引进大院大所或分支机构,增强区域创新整体实力;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表3 2012-2017 年沿江八市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速 (亿元,%)

(三)深化“三个融合”,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一是深化区域融合。紧紧抓住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等战略新机遇,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在经贸、金融、科技等多领域全方位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借助周边城市的功能带动,加快自身发展,打造具有扬州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创新高地。二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鼓励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营销服务等重点环节提升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水平。三是深化创新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弘扬制造文化,提倡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着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进取、敢闯敢试的良好风尚,努力使扬州成为技术创新的活跃区和技术带动的辐射区。

猜你喜欢
扬州市高新技术扬州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扬州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