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晓彬
摘 要: 本文结合案例探讨利用概念图、模型图、流程图、鱼骨图、时间线、思维导图等思维可视化图示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图 地理综合思维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理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1],这些内容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具有指引作用。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成为地理教师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为例,谈谈利用思维可视化图示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一、主要概念界定
(一)综合思维
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为综合性和区域性,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是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也是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思维的培养重在多角度(要素、时空、区域等)、多维度(横向、纵向、逆向、变式等)训练,通过图示技术全面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二)思维可视化图
思维可视化图主要包括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图、时间线、图片、图标、漫画、表格等。通过图示技术能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化”[2]。
二、课例分析
(一)利用概念图解读概念
诺瓦克认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这样,概念的内涵、包含、层级等逻辑关系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且形成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推理,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概念。
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中,地质作用是一个必须搞清的核心概念,统领整章内容。地质作用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作用力按照作用方式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它们作用的结果差异较大,二者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逻辑关系复杂(见图1)。通过绘制概念图理清地质作用概念及相互关系效果明显。
(二)利用模型图建立解题模板
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模型图,建立解决问题的范式思维模板,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问题解决能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中,地形地貌(地理单元)的形成原因分析是重点内容。例如马尔马拉海里亚斯型海岸(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在亚洲海岸上,绵延不断的小山,一列挨着一列,形成里亚斯型海岸,即海岸线的总方向与山脉构造线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称为横向海岸)形成是内外力(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时期,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隆起形成一列列与海岸走向大致垂直的山脉,山脉之间凹陷形成谷地,后发生地壳运动,马尔马拉地区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海洋,海浪不断击打、侵蚀山脉,海岸后退,形成陡峭的海岸断崖。
(三)利用流程图呈现事像形成过程
流程圖的优点是再现思维过程化、知识生成过程化,一方面展示思维演化过程,体现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呈现事像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中,山麓冲积扇(洪积扇)形成过程是典型的形成过程类知识点。山地河流冲出山口,山前地势逐渐降低且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陡坡侵蚀、搬运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发生沉积,受地形影响,形成扇状堆积体。关键点是三种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堆积(沉积)。
又如岩石圈物质循环知识点,包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岩石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运用循环示意图,既能了解岩石的分类及形成过程,又能理清岩石及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和发生的地质作用。
(四)利用鱼骨图整合原因
鱼骨图的最大特点是多角度、多要素分析事物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原因,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鱼头标注事像,鱼骨为原因,原因之间可能存在并列、递进等各种关系。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内容,历史记载某地森林植被丰富,在沉积岩中未找到煤矿,推断煤层缺失原因可能有地质时期地壳隆起没有发生沉积,未形成煤层;可能形成煤层后地壳上升隆起后被侵蚀掉;可能煤层形成时期森林植被已破坏不存在等。
(五)利用时间线反映地理事像变化
时间线是一条代表地理事像生命周期或特定时间内变化的水平线,通过在时间线上添加刻度标记,可以反映该地理事像的发展变化阶段和原因,利用现象时间线从时空角度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中,利用时间线可以直观地展示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大理石柱变化情况的地理原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公元79年,火山活动的灰烬将大理石柱底部覆盖,十七世纪,地壳下降,露出海平面的大理石柱高度降低,大理石柱火山灰覆盖部分被海水淹没,海生动物不断侵蚀留孔,十八世纪地壳上升,大理石柱全部露出海平面。
(六)利用思维导图小结升华
思维导图具有隐性思维显性化、可视化,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3],知识架构美观化等特点。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一方面将较为复杂的知识(地质作用分类、作用、趋势、常见地貌,岩石分类、循环等)、能力(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设计等)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另一方面利用标注等功能引出新问题、新思考,从而达到高阶思维状态(思考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两类典型地貌——山地、河流地貌的类型、特点、形成及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等)。同时,设计美观的思维导图减缓视觉疲劳,增加情趣,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思维导图在课堂小结中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姜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8-12-25(2).
[2]张德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6(03).
[3]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中小学管理,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