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
摘 要: 全面提升地方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强化师德养成与学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在提升学士学位授予质量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基于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本文对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提升路径进行了再思考。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学士学位授予质量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一、地方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同年,国家相继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全面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构建职前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核心在于提高师范院校学士学位的授予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加之招生规模扩大、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等因素,导致师范生生源质量不高、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设置和毕业设计(论文)评审等过程环节质量监控不力,从而使学士学位授予质量受到影响。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学士学位授予率普遍较高,部分地方院校近年来的学位授予率维持在98%左右[1]。在学士学位授予率较高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学士学位的含金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师范院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呈现卓越取向,人才培养更关注质量。师范生学士学位授予质量一方面指学位授予在制度、标准、环节、程序上的规范性,以及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概括,另一方面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包括师德养成、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学风建设、师资队伍等,是对师范生从培养到授予学位的综合性、多元化质量评价。当前,在全面推进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在教师教育的春天来临之际,如何有效提高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成為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地方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的实现路径
本文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为例,探索地方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提升路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地方院校,学校结合师范院校特色和实际情况,以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为主线,采取加强制度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强化师德养成与学风建设、构建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等措施,切实发挥师范院校作为学士学位授予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在提高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位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制度为先,提升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是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学校根据教师教育的实际和特点,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模式等特性出发,研究和制定学士学位授予制度;对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和要求不断细化和量化,使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贯彻落实双导师制,为师范生的职前和职后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发展指导;细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制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2],先后出台《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规定》《师范生双导师制实施方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规章制度的出台与实施是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同时加强该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学校将继续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消除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基础,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致力于构建高校、研究院、政府和用人单位“四方协同”人才培养共同体,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建立校内外融通的“双导师”教师队伍,积极探索推广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聘请百余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研究者走进高校课堂;分批选派学校教师到教育局、教研室和中小学(幼儿园)挂职;引进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或正高级教师。选拔校内优秀教师,聘请基础教育名师组成导师团队,在课内课外指导学生实践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设计“师德情怀、学识素养、实践智慧”三个课程模块,依托六个课程平台,建构外显与内隐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师德情怀模块,开设“石城讲坛”名特教师成长系列、名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系列和基础教育改革系列课程。同时,在跟师见习、实习中让学生感受导师人格魅力的同时,师德得到潜移默化的养成;学识素养模块,与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开展“课程共建、课堂延伸”教学和研讨活动,共建学科教学论课程。同时,在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实践调研、主动思考,从而开阔视野,丰富学识;实践智慧模块,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计入课程学分,开展江苏地方传统戏曲进校园等活动,邀请名家为学生开设淮剧、扬剧、海门山歌、锡剧、南京白局等课程,同时深入中小学(幼儿园)传授江苏地方传统音乐。各课程平台中的课程相互交融,内隐和外显相互作用,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构建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体现着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学校相继出台系列措施对毕业设计(论文)严格把关、全面监控,并在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总结、持续改进。学校从制度层面出发,进一步修订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条例和工作手册,对全体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并按比例抽取论文进行质量检测。工作手册的修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与流程、成绩评定标准和规范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对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重复率监测采用学生自主上传,指导教师审核的模式进行,加大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力度,论文的重复率需低于30%才有资格进行论文答辩。在毕业设计(论文)重复率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动了论文质量抽检工作。学校按照随机抽取、全面覆盖的原则,从全体本科毕业生中选取10%的论文进行校外送审,20%的论文进行校内送审。送审不合格的论文要在修改完善后,由各二级学院组织二次答辩。同时,学校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教学质量保障、评价、激励系统,出台《教学质量评估细则》《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有效实施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大力培育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4.浸润师德养成教育,推动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注重研究和探索教师教育规律,丰富和创新师德养成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索师德养成有效途径,营造推动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质量文化。强化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在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围绕学生师德情怀培养,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课程模块中蕴含了师德养成教育,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发挥“第二课堂”的辐射作用,帮助师范生把师德规范外化于行。实施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师范生师德情怀养成,通过搭建交流平台,营造优良环境,使师范生在体验、经历、感悟、理解中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坚定从事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利用假期让学生采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模范等,亲身感受“好老师”的做法,让师范生了解和体验教师职业,从而热爱教育事业。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实践,弘扬“梅园精神”“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等革命传统精神,强化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新时代师范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职前职后融通一体化师德养成教育模式。依托学校职前职后融通的体制优势,构建师德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将教师职后师德教育培养的有效资源、方法和途径,应用于师范生师德教育和养成之中。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始终围绕教师师德养成和提高,并将其作为教师教育的重点、师范生培养的核心。
三、地方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路径的再思考
地方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的重心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人,而影响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根源在于人,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
1.基于学生——改善师范生生源质量。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動计划(2018—2022年)》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并加大入校后的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等环节,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生源质量对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有很大影响,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招收师范生是否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素养,是否认同教师职业,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所以采用提前批次录取或进校二次面试等方式,改革选拔制度,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是提高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条件。
2.基于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师范院校,教师师德对学生师德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而提升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第一,健全新入职教师师德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制订并实施相关制度文件,如《专任教师赴基层实践管理办法》《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师德教育培训方案》,开展新教师培训和师徒结对活动,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规范其教学行为。在培训中邀请专家就“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辅导报告,举办“教师专业成长与师德培养”专题研讨会,将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引导教师自觉提升师德水平和人格魅力,将“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根本理念和“能上课、会上课、上好课、育好人”的目标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加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的机会,引导教师以讲师德、守师德为荣,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通过不断完善教师人格,从而以教师人格塑造影响学生人格。第三,完善教师师德评价考核机制。制定如《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办法》《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师师德规范要求和考核标准,形成一个能检验、可执行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职称评聘、项目评审等评价考核各环节。通过“教学十佳”、最美教师、“三育人”标兵等评选活动的开展,创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把师德品行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
3.基于管理人员——强化学士学位管理意识。
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校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以保证学位授予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事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管理人员则需要具有良好的学位管理意识、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充分了解相关学位制度和政策,及时掌握学士学位授予方面的新政策和新动向。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管理人员,更应该结合教师教育和师范生的特点,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加大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师生必备材料中要体现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遇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和标准有所调整或变动时,要在第一时间以多种方式告知教师和学生。同时应结合教育实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士学位的意义及内涵,使学生清楚接受本科教育并努力获得学士学位[3]。
参考文献:
[1]许中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情况调查分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33(1):79-85.
[2]别桂红.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6):75-76.
[3]孟祥宾.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79):45-46.
基金项目:江苏省学位授予质量研究课题《师范院校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研究》(项目批准号:XYH05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SJA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