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娟
[摘 要]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寻找富有启发性的思路,让学生都能有兴趣地投入数学学习中,这是新课标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时刻处于一种亢奋状态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价值问题;研究
在高中數学教学过程中,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开拓富有启发性思路,有利于学生摆脱传统被动学习的状态,及时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丰富学生学习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步骤.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这一方法,就能很好地起到提升学生的成绩,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 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作如下阐述.
提升思想认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素质
创新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创新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心理学已经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给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的激情.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一是端正态度,提升创新思维高度;二是养成习惯,是创新思维毅力形成的基础;三是掌握思想和方法,是延伸创新思维空间的途径.
1. 端正态度,提升创新思维的高度
面对学习难题时,坚持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学习上要是缺乏一种肯于吃苦的精神,就会在学习遇到难题时而畏葸不前、一味等待,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永远也学不好知识的. 所以想要学好知识,首先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要有挑战困难的勇气,还要有执着的信念,因为信念是一个人做事和学习的力量源泉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2. 养成习惯,是创新思维毅力形成的基础
面对学习的问题时,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是决定解决问题的关键.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学生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 如在学习中遇到带有共性的问题,就要督促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把这一知识积累下来,长此以往,就为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方法多种多样,无论是多质疑,还是勤思考;无论是勤动手,还是重归纳,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途径.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若能把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方法策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就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一旦得到某项知识的反馈,就能信手拈来,为自己所用而带来学习上的快乐.
3. 掌握方法,是延伸创新思维空间的途径
面对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思想和方法地有机结合,是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也是延伸创新思维空间的途径. 因为高中数学学习难度较大,凭借死记题型是不能学好数学的,只有从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才会有收效. 如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 有了这样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得到扩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设置有价值问题,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把投射有价值问题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突破口,因为学好高中数学,光靠把定理和公式死记硬背下来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活跃的思维,才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是从点滴积累和思考沉淀起来的,正所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把知识的小河汇聚成壮阔的大海,才会感到尽情畅游的快乐. 然而,创新思维能力有多种内容组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固然是萌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条件,而积极思考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开端.
1.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问题中找出问题作为切入点
任何问题的提出,都需要思考加以解决已成学生的思维定式,但问题中有问题,则会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能在问题中找寻到问题则是一个有价值的命题,让学生能从问题中找到问题破绽漏洞则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判断某个命题是否为充分必要条件的时候就体现出这一点. 许多学生对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判断是“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分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的哪一个时,觉得这样的题目很简单,也比较容易判断,学生一致认为是正确的. 然而教师却提出了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学生就会存在疑问:为什么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呢?它错在哪里呢?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应该怎样改正才正确呢?教师便带着学生去剖析问题,加以分析,从中解决了问题.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可以从中找寻出更多的问题,进而拓展问题,延伸问题,推动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能力的产生.
2. 创设情境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摇?摇
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听教师讲,而不能紧跟教师所讲的思路自主思考. 为了改变学生传统听课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所教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依据这种内容创建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问题,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把新旧知识与情境相联系,在课堂中不断思考. 例如,教师在讲知识点“平面与平面的关系”时,通过对两个平面平行以及两个平面相互垂直的图形的摆设,提出如下问题:“以上两个平面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应该怎么证明?”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对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容易厘清,但是在证明上心中却留下了疑问,这样便引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于是教师只做思路上的讲解,迫使学生的思维随时处于一个思考状态,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效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为这一活动是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过程. 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能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感性认识——理性思考”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会创新学习”. 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到“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内容时,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1:已知sinα,且α是第一象限角,求cosα的值.
问题2:下面请大家来探索同一个角的6个三角函数之间有哪些关系式.
问题3:这么多关系式,我们能不能给它们归类?你有什么发现?
以上三个问题,为学生积极思考创设了问题情境,就会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这种欲望的产生,便是创新思维的开始. 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4. 利用提问的变化,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完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对教师讲课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教师讲课时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要在教材的基本例题上变换形式提出或讲解,而教材上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教师在例题的处理上,多利于提问的变化. 比如,当学生开始证明“指数、对数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时,教师逐步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的不断探究能力的产生,如“图像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回答“点”,教师再提示“那么证明图像对称,实际上是要证明什么?”这样,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又给学生思考的线索,能让学生充分思考,让其思维能力获得积极发展. 另外,在布置作业时,要多给学生一些条件,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 教师常怀这种想法,多开动脑筋,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献计献策,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5. 用问题引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常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功来抓,那么教师怎样在日常讲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就是要不斷地把有价值的问题落实到课堂中,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把解答问题当作一种乐趣来研究,这样就会逐渐形成探究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变式教学”,将数学公式、定理、概念及课后例题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变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进行创新学习. 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灵活的应变能力,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语
勤于思考、开动脑筋、勤学好问的人,是数学学习上的智者;一味盲从、机械照搬、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只能做愚人. 学习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运用合理、巧妙的方法完成学习目的,并且能快乐地接受知识.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快乐学习不仅有利于获得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还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