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慧
【摘要】 教学目标是初中语文课堂的旗帜,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现状。因此,教师打造智慧型课堂,不应忽略目标的引导作用。如何改变教学目标僵化的现状,充分彰显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再忽视学生的独到见解,引人深思。教师应当注意语文教学目标在设定与完成时的差异;改变教学目标太过笼统、单一的弊病;实现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超越。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智慧型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135-01
知识可以通过聆听的方式使学生吸收,而学生智慧的形成则不可能一蹴而就。“智慧”之名是对教师的美誉,是语文教师用以自励的目标,是时代下教育改革的产物。仅仅将语文课堂视为学生汲取营养之处未免狭隘,这一看法明显忽视了课堂对教师的历练作用。而每堂语文课程皆是教师的智慧、学生爆发出的热情的融汇。故而,如何使语文教学目标突破已有的窠臼,让学生畅谈突发的想法,让教师妙语连珠,让智慧型课堂得以建立,已经引起了一股探究狂潮。
一、注意语文教学目标在设定与完成时的差异
现今语文课堂往往呈现固化的状况,故而应当注重智慧型课堂的建立。这样使学生迸发的情感得以抒发,也为教师在授课中、灵感的出现提供可能,故而智慧课堂是孕育灵感的课堂。而语文课堂本身并不是已知的——具有未知性,故而教师无论是灵感的迸发还是对突发状况的处理,皆是智慧的体现。而“智慧”则是对教师能力的肯定。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旗帜,其是教师设定的产物,蕴藏了教师对课堂的期望,蕴含着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目标将收获以具体、细致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学生衡量自身是否有所收获的标准。一节语文课是层层推进方能完成的,故而并不是完全可知的。同样,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在具体教学中的完成程度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讲授《春》时,教师旨在让学生体味朱自清笔下的春日的光景、体味作者细腻的语言,进而掌握创造细腻语言的方式。要想体味朱自清笔下的春日,少不了与已经形成的春的印象进行对比,或者与别人笔下地“春”进行对比。这样方能体味朱自清之“春”的与众不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孟浩然的《春晓》,有清脆之鸟鸣,借花写春雨,而使惜花之情在“知多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者有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言说春雨无声之态。
而朱自清的春,则极为细腻:它在花的争妍斗艳、雨的淅淅沥沥、儿童的活跃姿态中展现。学生在对比中方能深入认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景,然而学生的知识积累并不相同,即便教师重新讲述《春晓》《春夜喜雨》,学生所感知的春依然是不同的,那么大量学生不能体味到朱自清之春的独特性也就不奇怪了。这样,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体味朱自清笔下独特的春景也就难以实现了,遑论对创造细腻语言的方式的掌握。
二、改变教学目标太过笼统、单一的弊病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如果仅限于提升文化涵养,未免狭隘。而开辟丰厚学生文化内涵的路径,改变学生默然的生活态度已经在语文教学中愈发引人重视。如果教学目标太过笼统将抹杀其层层深入的特性,进而造成学生学习目标极其模糊的状况。
例如:在学习《雨的四季》时,教师让学生体味作者笔下的雨——随着季节的变换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这种新奇的感受可进一步化为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从而为学生积淀文化、习作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一教学目标层层推进、一改其太过笼统的弊病。作者以淋洗言春雨,以浇灌言夏雨,词语的变换正暗示了春雨之轻柔,夏雨之粗犷。不仅如此唯有夏雨粗犷,方能消减夏日的炎热,唯有其粗犷方能感受夏雨的热情,方能突显其别与春雨轻柔的特点。这仅仅是文章字词的品味么?仅仅是咬文嚼字的结果么?这是平淡言语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为学生品评文章开启了新的门径,为学生突破自己写作的瓶颈进行了启发。而淋洗与浇灌同为形容下雨之词,却同中有异——以极其细微的差别,突显了雨在春日、夏日中的不同姿态,可谓精妙,而学生的语文词汇也得以不断丰富。
三、使教学目标超越教材既定的范围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来源于教材,也造成了目标难超越教材范围的局限,这也造成了学生知识狭窄的局面。教师授课成了教学设计的复述,学生面对教师的疑问则仅仅是按图索骥,这正是师生思维固化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将拓展知识与强调重难点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观沧海》时,学生没有建安时期的背景知识,认为曹操已然是曹魏的主人、三国中的强者,却依旧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感慨,大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态,故而学生读后反应平平。教师适当穿插曹操早年刺杀董卓之事、其渴望一统天下的壮志。而建安时代的文人已经意识到了生命之有限,却依然不愿得过且过、了却残生。面对生命的逝去这一深沉问题的追思,曹操依旧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则何其激励人心。这些知识的拓展无疑将改变学生以己度人、不解诗旨的状况。故而教学目标——体味作者的情怀,应进一步深化——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体味作者的情怀。
总之,智慧型课堂愈发成为当今语文课堂的改革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打破教学目标的僵化状态;改变笼统单一的教学带来的弊病和压抑学生个性寻求统一化的弊病;并且将敢于尝试、百战百胜的理念贯彻到底。
[ 参 考 文 献 ]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人民教育,2004(13).
[3]徐芳.語文教学目标的控制与调整[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