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料在初一教学中培养国家认同素养的应用

2019-03-27 11:44孙燕
关键词:国家认同史料培养

孙燕

【摘要】 对初一学生而言,历史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就离不开史料的选择和应用。强调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史料教学,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那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核心素养,特别是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就离不开史料的应用。

【关键词】 史料 应用 国家认同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067-02

初一历史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那如何架起历史课堂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呢,老师选择史料以及史料的应用就非常重要了。作为历史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素养就显得义不容辞了,而且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又与之不谋而合,所以史料的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要让史料既服务于历史知识讲解的同时又能无形中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素养,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一、史料与历史知识、历史教学的关系

1.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通常我们所使用的历史一词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一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中的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而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下的痕迹,是构成历史的原始材料。所以,对初一学生而言,要想让他们对历史事件有所认识,就必须提供史料给他们作为支撑和参考,以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样,选择史料对老师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能更好的便利老师讲解历史知识。

2.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开展历史思维与能力

历史问题的探究与理解,离不开史料;历史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与开展,亦必须依托于史料、以历史事实为思维材料。因此,在历史教学中,结合課本的具体内容,老师挑选和补充一些历史材料,给学生一些新的视野和掌握一些历史资料,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或者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与情境,引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探究与分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思维与能力。

3.史料教学有助于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实施史料教学,教师必须结合学习内容与学生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挑选、编辑史料作为教材,并设计安排教学活动,以发挥老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性与灵活创意。当然,相对的,老师也因为必须主动而灵活的改变备课、教学的观念与习惯,从而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革新。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很大程度上就是考验老师获取史料以及应用史料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有了史料的辅助,也能更直观、更丰富的还原历史事件,便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改变,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史料在培养家国情怀上的应用

1.案例1:图片教学

历史课堂上展示图片是一种最常见的补充史料,也是相对直观的史料。几乎所有历史课堂都会用到图片,就是多少的问题。以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为例。这一课的讲解几乎都是图片的应用了。在讲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时,展示图片就显得非常直观了。

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能直观的掌握,进而可以设问学生:我们这一些农耕文明和同时期的其他文明相比,有哪些不同呢?我们的文明是不是优于其他文明呢?我们为什么能优于其他文明呢?进而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素养,对学生进行中华文明的爱国情怀的教育,增强自豪感。

2.案例2:视频教学

视频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可能平时在家学生根本不愿观看的历史题材的视频,在历史课堂上就观看的津津有味了。所以在视频的选择上除了视频是否符合所学内容外,还应考虑是否符合初一学生的观看年龄。以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这一节课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展示视频就非常直观且震撼。我选择的视频是《汉武大帝》中“张骞辞别汉武帝”和“张骞出使回来”的2个场景的剪切,在对比中更能加深学生的体会。进而设问:观看影视作品“张骞归汉”,结合所学知识并想一想:张骞此去西域经历了哪些艰辛?显示了他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在这些问题中引导学生对张骞个人的认同,进而上深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国家认同的素养。

3.案例3:材料教学

材料几乎是每节历史课堂上不能缺少的部分,只是有的知识材料选用的少,有的知识讲解需要的材料就多。但是初一的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不是特别好,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就特别需要老师的选择。以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为例。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

材料二: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政要·论求谏》

材料三: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四:太宗谓公卿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唐太宗有哪些治国措施?

材料五:(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唐纪》

设问:通过上述材料,说一说唐太宗时的治国效果?

材料六:宋代欧阳修曾这样评价道:“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至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设问:欧阳修的评价是否自相矛盾?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和史料的应用,学生对唐太宗本人和“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增强对“唐人”的了解,进而向学生无形中传输国家认同的素养。学生都会感到自豪。

4.案例4:地图教学

地图不仅在地理课上好用,历史课上同样也好用,特别是讲到疆域方面的知识。就必须展示一张地图了。以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例。由于这节课知识点多,用地图就能很好的把它们穿在一起,也便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在当时的什么位置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样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很直观的明白分别发生在:西北、西藏(西南)、台湾(东南)、东北,这4个方位。

设问:这4个方位都属于边界的什么位置?最终结果怎样?通过学习这一课对统一多民族的清朝增加好感,培养自豪感,进而达到国家认同素养培养的目的。

家国认同素养的培养,往往都是在材料用尽之后,引导学生去体会、去获得。这也是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所在。

三、反思

历史课型的不同,决定了培养国家认同素养的难度也不同,有些课型难以做到:例如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还有一些新课中一些知识点也不好涉及和设计。那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当然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其他的素养,例如乐学善学、勤于反思、问题解决等等。但往往欠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这个素养,那我们的历史课堂就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这也是现在历史课堂上往往容易忽视的地方。

[ 参 考 文 献 ]

[1]叶小兵论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J].《历史教学》1998年第5期.

[2](英)洛马斯论史料教学(叶小兵译)[J].《历史教学》1998年第2期.

[3]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J].《教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4]林永钦史料在国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清华历史教学》第16期.

[5]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自序.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史料培养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