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艳 刘剑伟
摘要:论文主要目的是研究城市中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设计。在分析了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以及目前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公共艺术的肢体互动、情感互动、理念互动三个互动方式方面分析,然后对了艺术性原则、公共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三点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设计原则进一步探讨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五点提升城市中公共艺术互动性的举措,该方法可为提升城市中公共艺术互动性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动形式 设计原则 理念互动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2-0144-03
引言
众多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还依旧停留在雕塑、墙绘、艺术装饰等一些传统形式。实际上,当今的公共艺术早已飞速发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展现出来无限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科技发达的如今,公共艺术与其结合,迸发出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
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装饰空间环境,更多的是表现所在空间的文化及服务受众的思想内涵,对于公共艺术品来说,艺术性只是其形式,公共性则是其灵魂。优秀的公共艺术品可以增强人们对自己城市和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除了形式,它需要迎合公众,顺应城市精神,顺应时代特征,引领发展潮流,从而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前瞻性和进取性。
一、城市公共艺术现状分析
(一)何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就是“公共”与“艺术”二词所结合的一个复合词。“公共”一词,就可显现出其公共性,而这公共的意义不仅仅是空间形式上的公共,更深层次的还是人、空间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公共”是“艺术”的限定和修饰词,由此可见公共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其核心属性、是公共性。任何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其公共的性质,它们都处于公共空间之中,在这公开的状态下为其于公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条件。一件艺术品放置于私人空间,它将变成一件私有的艺术品,如果将其放置于公共空间中,那么它就是一件公共艺术品,但也有私有艺术品成为公共艺术品的,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总而言之,公共艺术无法脱离与公众的互动这一环节。
(二)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的意义
在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见到公共艺术的身影。人们已经习惯了公共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公共艺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现代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展示方式由静态向动态转换,由室内向室外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环境的互动性在逐步增强。从互动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互动是公共艺术存在的根本,也是其重要意义所在。从公共艺术互动性的内涵来看,其本质是艺术品与其空间环境、地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如果选择独树一帜,就一定要与空间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保持相对的融合,这是公共艺术互动性理论合理存在的根据。
总而言之,公共艺术互动性的灵魂是参与,即可以是与公众参与到公共艺术品中,也可以是其本身传播一定的先进思想,目的都是实现公众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沟通。在公共艺术的互动形式中,肢体互动和情感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式,而理念互动是深层次的互动,而且并不是会发生在每个受众身上,这也是公共艺术得到魅力所在。总之,在形态上符合基本审美要求,在功能上注重迎合公众日常需求。
(三)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
1.信息传达不到位
目前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存在信息传达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理念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是否能够发挥其作用根本看其信息传达的效果。其中关键的是作品本身所表达的观念。在我们城市墙体中常有的一些墙绘,简单的绘画加上一些标语,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其所传达的社会主义思想,那一些其他看似复杂的作品是否比这些直白的作品所传达的理念效率高呢?公共艺术的成功与否也是显而易见的,只需看公众对其的评价。例如央视的“裤衩楼”,这个荣获了“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的央视大楼到了公众口中却是如此不堪,可见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并没有很好传达,这就是所说的信息传递的不到位。
2.表现手法欠缺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些艺术创造过于急于求成,数量以及速度变成了目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创作者失去了个人的风格特点,抄袭了前人的创意,城市廣场中那冷冰冰的集合体,似乎继承着某些流派风格,实际上却是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创作者本人的思想。原本应当散发着独特艺术气息的装置,如今是那么暗淡无光。
3.与城市空间失去关联
由于“规划滞后,建设先行”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一些优秀的公共艺术家,无法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品构建出和谐有序的整体城市空间。一部分公共艺术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不足,已经完全不符合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这些公共艺术品没有体现应有的艺术效果,没有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涵的艺术品与城市建筑和景观在形式上失去联系,更无法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存在联系,反而这些艺术品成为了城市中不和谐的一笔。
二、城市中公共艺术的互动形式
(一)肢体互动
肢体互动,顾名思义就是人与公共艺术之间进行了肢体上的互动。这是公共艺术最直接,最显性的一种互动形式。例如一些商业空间、公园等户外空间都会放置一些人形雕塑,他们都是形态各异的,有的是坐在椅子上、有的站着、有的在拉小提琴等,还有一些典故的雕塑。此类公共艺术品通常体量较小,和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人们看到它们就会去触摸它们或者和它们合照,阅读雕塑中的故事。2014年7月8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展出了一系列的临时性公共艺术展(如图1)。展出的17件雕塑由钢丝网面板制成,钢丝网面板上切割出了形态各异的人体的轮廓,切割出的人形用橙色框出,在街道中视觉效果十分突出。人们可以从中穿过,隐喻使我们彼此远离的社会、政治、文化、个人等隔阂与障碍。展出后,得到很多公众的围观和合影(如图2)。
在这一系列行为中,就产生了与公共艺术的肢体互动,人们可以对其任意发挥,每个人对其的态度和反应都是不一样的,这使得公共艺术不再孤立与于空间中,只有公众参与其中,这才是一件完整的公共艺术。这就呈现出来多种多样的互动性结果,而且这种形式的互动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公共艺术作品对人所产生的直观影响。
(二)情感互动
情感互动就没有肢体互动那么直接,相对肢体互动而言,情感互动更加强调的是情感上的交流。这一类作品注重对人的情感的触动,对人的影响比肢体互动更加长远。例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如图3),纪念馆主要以雕塑和景观墙为主要表现形式。雕塑以粗糙的石材为主,色调与建筑保持统一的灰色调,整体都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甚至有一些压抑的感觉。纵观整座纪念馆,通过雕塑、文字、景墙外观的变化以及材质肌理等手段营造了压抑的氛围,并通过不同景观秩序的精心设计排列创造了“场所精神”,让观众通过联想、想象、通感、移情进入当时的历史,产生黑色审美体验。让参观者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起到了警示世人、勿忘国耻、热爱和平的教育性意义。实际上参观的观众几乎都是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悲剧事件中,但是通过这个纪念馆中的艺术作品,能够直接感受到这场事件给人带来的悲痛感。乌克兰雕塑家Alexander Milov的作品“爱”(如图4),描绘了成人内心与外部环境的冲突,铁质冰冷的牢笼将人物相互疏离,但他们的内心却彼此吸引,渴望靠近。夜晚时孩子发出的光是纯洁与真诚的象征,人们看见的伸出发光的双手的孩子,就是作者内心的渴望。在这个冷漠的时代,正是需要为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提供了一个机会。
这两个案例都赢得了每个公众的情感共鸣,公共艺术作品应当具备倡导正能量的功能,从公众的情感角度出发,宣传积极正面的思想文化内涵。与公众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在思想觉悟上达成共识,以促进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促进公众对于城市对于国家的感情。
(三)理念互动
理念互动表现为观众对公共艺术作品本身所传达的理念表示肯定。公共艺术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而是一种理念的传播。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就强调了传达思想散播理念的作用,否则,公共艺术将成为无意义的空壳艺术,例如为了纪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一百周年而建造的自由女神像,百年以来.屹立在美国纽约海港的自由女神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左手捧着一本封面刻有“JulyIV MDCCLXXVI”字样的法律典籍,象征着这一天签署的《独立宣言》。公众在看到自由女神像就能体会美国人民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对成千上万来自美国的移民来说,自由女神给他们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暴政压迫的,以及向往自由带来了希望。
人们往往无意识地进行理念互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身的思考然后也会产生自己的理念。由于个体的差异,理念互动并不能在每一个观众身上发生,但这也是公共艺术最有价值的一种互动方式。
三、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设计原则
(一)艺术性原则
公共艺术,艺术是本质,所以首先体现的就是其艺术性。但是艺术性是站在理念的基础上,站在文化的基础上的,没有理念的公共艺术是没有灵魂的,只是个空壳作品。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要体现艺术性、审美性,设计可以从色彩、材料、造型、概念等方面人手。材料是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那么结合互动性来说,公众更加青睐的材料或者是新颖的材料,产生的互动性必然更强。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受众群体,选对受众群体对于作品的互动性必然有所提高。从造型和概念来说,创新性的设计会更加吸引观众,人们往往对新鲜事物的关注度异常高,那必然带来更高的互动性。
(二)公共性原则
公共艺术的,“公共”一词,就可见其的公共性,而这公共的意义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公共,更深层次的还是人、空间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所以设计的时候需要从公共的角度考虑。例如在商业空间中,想要增强活动性,可以将人留在这个商业空间中。设置舒适的休息空间是方法之一,受众在休息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与商业空间的互动。—方面是肢体进行了互动,另一方面在休息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更多的情感互动。设置一些公共设施也是方法之一,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可以把商业空间装点得人情味十足。还有很多的商业空间中会有一些多媒体公共艺术装置,不同形式的公共艺术给公众带来了不同的体验。这都是整个商业空间在设计的时候从公众的角度思考,设计出符合公共性原则的空间。
(三)情感性原则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情景交融”,是公众对于客观事物的心理体验,是由公众的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心理思维方式,优秀的公共藝术作品应该具有高度的感染力,以触发人们良好的情感反应,提高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的交流效果。
情感互动是比肢体互动更深一层次的互动形式,然而要做到情感互动,就要从情感性原则出发。城市中公共艺术所产生的情感效应与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尺度相关,不同的城市空间要素产生的情感效应是不同的,狭窄、杂乱的空间环境产生的是压抑、憋闷的感受;开阔、空旷的空间环境产生的是舒展、豁达的感受。城市中的公共艺术还要注重对于正能量的宣传,积极倡导公众对城市以及国家的热爱。
四、提升城市中公共艺术互动性的举措
第一,注重人性化。公共艺术品最终还是不能忽视其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可取材于生活,贴近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或者是以生活日常物件为原型,对其进行深化,加入新的元素,也可使其成为公众在心里范围内可接受的公共艺术作品。
第二,注重趣味性。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要求,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在表现形式、材料选用、外观构造和文化内涵上独树一帜,使作品可以吸引更多公众逗留在其周围,产生拍照、游戏等系列行为。这类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是最具活力的。
第三,注重功能性。公共艺术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兼具实际的功能其提升其现实意义。如遮风避雨、休闲小憩、可以满足公共活动,也可以是阅读资讯,让公共艺术成为公共传媒系统的一个环节,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才是符合社会生活环境的公共艺术。
第四,注重时代感。作品主题需紧扣社会时代主题,如今需要号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思想,每个时代都不能缺少这类时代主题公共艺术作品,正是大大小小的此类公共艺术作品,时代主题才能得以广泛宣传。
第五,注重科技感。在这个跨界的社会环境下,公共艺术与科技在一起可以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科技可以将视觉效果发挥得更好,而且科技也是公众特别喜爱的一个元素。运用全息投影、虚拟技术、以及A1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突破传统的表现手法,打造不同形式不同效果的公共艺术。
结论
在当代艺术中,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公共艺术作品融合了作者的思想内涵、公众参与、作品本身,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交流,最终表达出作品的意义。在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的互动形式有肢体互动、情感互动和理念互动。这三者并不冲突,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共同存在,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今后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设计,设计者更多考虑到的是运用一些科技手段,与观众产生一些肢体的互动,情感的互动,但是归根结底来说,设计者应该更多考虑如何进行理念互动这一深层次的互动,传递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步青,鲁海峰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报,2018,40 (05):100-105
[2]崔一商业空间语境下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3
[3]张朝辉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性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 (02):203
[4]朱赛鸿,刘佳鸣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教育性——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罗斯福纪念公园为例[J]美术大观,2018 (05):108109
[5]王要我国公共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介入[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 (07):65-66
[6]朱玄文公众舆论促公共艺术走向未来[J]收藏投资导刊,2012 (24):10-10
[7]刘伟公共艺术的内涵与创作[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12,28 (12):51-53
[8]陈涵虚浅谈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性雕塑[J]美与时代:城市.2013 (2):30-30
[9]徐晶公共艺术教学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2013 (2):36-37
[10]李琳琳基于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规划途徑探究[J]黑河学刊,2013 (2):18-19
[11]邱裕基于互动性视角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1,(12):83-84
[12]汤和当代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9
[13]郭晓颖公共艺术视角下艺术与大众的互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14]杨佳晨公共艺术形态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6
[15]高雨辰城市文脉保护视野下的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公共艺术设计实证研究[J]设计,2017,30 (1):140-143
[16]谭凡,史钟颖疲互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7,30 (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