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洁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意识到这一点,就要转变观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突出实验部分,结合理论,自制玩具,回归生活,在传统单一演示的基础上增加趣味,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以落实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趣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3-0067-02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课时有限,大多数教师不重视实验,以演示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其能力发展受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积极改变,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注入生活元素,结合学生实际展開引导,以此发挥主体作用,让其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探究趣味,最大限度地拉近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有效提升学生物理水平。
一、结合理论,启发思维
物理虽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离不开理论。有效的教学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以此激励学生,让其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探究。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将趣味实验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多看、多思,以此提高教学实效。
在讲解“物体平衡”的内容时,由于很多地方涉及这一概念,就有必要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其扎实掌握并灵活运用,以此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具体实施时,就可借助趣味实验引导,随机邀请一名学生,让其坐下并将上身挺直,不准将两只脚移动到凳子下面,更不能将上身倾斜,也不能改变两只脚的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后,“好戏”就开始了,这时可以邀请学生站起来。令人惊奇的是,学生无论花多大力气,只要不将身体倾斜或者将两只脚移动到凳子下面就难以起身。这一现象吸引了学生,他们虽然平时经常坐立行走,但是从未关注过这一现象,纷纷尝试站起来。这时不用引导,学生也会思考:为什么他们会站不起来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在班上汇报。最后借助引导学生发现:当物体站立时,其重心就在物体内部,这时便不会倒下,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物体平衡。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便能顺利掌握物体平衡的内涵,以此加深对要点知识的理解,为后续思考奠定基础。再如,讲到“静电场”时,不可避免地要提及电荷和静电力的存在,为了证明这一点,大部分教师会用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纸屑。然而,这个实验学生早已熟知,并且认为过于简单,因而无法调动其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可重新设计实验:将一根较轻的薄木条支撑在摩擦较小的绝缘支架上,让学生站立在上面,使用带静电的手接近木条一端,但不触碰。这样一来,尽管不接触木条,也能牵引其转动。对于这一现象,学生觉得十分有趣,但是对其原理不明白,由此便萌发了探知欲。随后,可引导探究,借助文本,学生意识到这是由于静电产生的装置将电荷转到了自己手上,是借助静电吸引产生的结果。这样一来,学生便更好地掌握了有关静电力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其在趣味实验的牵引下不断探索,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其在参与中加深要点理解,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二、自制玩具,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因此,在设计实验时,就要打破传统,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将实验趣味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高中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如果一味灌输,不仅效果不佳,还会让其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影响教学进度。对此,就要将学和玩结合,让学生在趣味实验引导下自主参与,展开积极探究。在讲到“安倍力”的内容时,教师可将演示实验改为“电子秋千”,让学生运用身边的工具制作“玩具”,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力的作用。或者,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实验中,一般来说是将悬挂在支架上的方形线圈套在马蹄磁铁上,只要一通电便会摆动。由此,能充分吸引学生,让其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可在线圈上串联干簧管,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电子秋千”,整个实验会更有趣。在充分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启发学生运用这一知识设计一个会跳的动物,给自己制作“玩具”。这样一来,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制作的过程中自主实验,以此体会安倍力,将无形转化为有形,直观体验。等到学生制作好后可邀请其演示,这时就能清楚看到:当线圈靠近磁铁时,线圈上串联的干簧管会因为被磁化而闭合;当线圈有电流通过时,受到了安倍力作用而向外摆动,摆动到远离磁铁的位置时,干簧管失去磁性便会断开。这时,线圈也会失去安倍力,在重力作用下回到磁铁附近,干簧管又会被磁化闭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看到线圈不停摆动,这在实验课堂上是一个十分神奇、有趣的现象。学生不自觉地被吸引,在此基础上展开安倍力教学,不仅学生易于接受,还会主动参与,尝试在课堂学习中找到答案,弄清楚原理。有了这一铺垫,学生学习传感器时,就不会对干簧管陌生,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效率,促使教学顺利开启。
这样一来,便能让学生在“玩具”的吸引下主动参与实践,在体会趣味后展开思考,对新课内容充满兴趣,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其实践、操作,以此落实教学目标。
三、回归生活,提升素养
物理知识大多源于生活,与生活联系密切,最后服务于生活。意识到这一点后,在设计教学时,就要提高实验的生活性,以此激发学生,为其营造氛围,促使其突破难点,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把握要点,扎实掌握。
就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对学科存在抵触心理,主要在于觉得物理难学。对此,就可结合实际,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其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探究。长此以往,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还能调动其积极性,逐步培养其探究能力。在教到“静摩擦力”时,其方向的判断是一大难点,学生对此毫无办法,尤其是遇到“自行车”“汽车前后轮”等问题时,学生对静摩擦力的判断难以掌握,严重影响解题效率。针对这一情况,就可借助学生熟悉的“玩具电动车”展开实验:选择一块厚的海绵,将其剪成锯齿状当作地面,随后打开玩具车开关,将其放在海绵锯齿上。学生观察后便能发现:作为主动轮的后轮将齿向后压,可见海绵对主动轮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而作为前轮的从动轮将齿往前压,表面海绵对从动轮的摩擦力是向后的。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便能清楚静摩擦力的方向,结合实际深入了解,结合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在做冲量实验时,仍然可用趣味实验引导,让学生将打印纸卷成一个圆筒,之后拿出一个细棒,将细棒放在圆筒内,对准细棒吹气,这时细棒就会从另一个出口飞出去。之后,在演示分享中,学生发现圆筒做得越长,细棒飞出去的距离越远。这一现象与公式不谋而合,这时就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原理解释这一现象,即“吹气力量一定时,圆筒越长,细棒受力作用时间越长,动量变化越大,速度越大,飞出距离越远”。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圆筒长度不够,可借助纸片制作,以此提高实验效果。
由此,便能将学科与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回归生活,搭建良好平台,促进学生认知,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把握要点,完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其在探究中提高自身素养。
总之,趣味实验的开展是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物理课堂上享受到乐趣,充分发挥主体性,在不断思考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最终落实核心素养提升目标。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