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论语》打造高中哲学高效课堂

2019-03-27 12:02韩艺谭明鄂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论语高效课堂

韩艺 谭明鄂

[摘   要]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教师引用儒家经典《论语》,可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高效性的目标。如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引用《论语》,就收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论语;高中哲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65-02

《论语》是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作品,主要记录孔子讲的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道德和哲学等内容,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虽无意构建哲学体系,但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成为现阶段高中哲学课堂的必要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论语》引入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让《论语》等传统经典所蕴含的哲学之花在哲学课堂中绽放。

下面,笔者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为例,尝试通过趣味化的导入、有目的的探索和有效的回归将《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融入高中哲学教学中,力求提升高中哲学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趣味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趣味化的导入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是指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的方法多样,例如“创设情境法”“设置悬念法”“名句引用法”“温故知新法”等。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导入中展示《论语·子罕》中的经典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能为本节课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并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关注:老师为什么要展示这句名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背景?我应该运用哪些哲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学习动力强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升高中哲学课堂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二、有目的地探索构建学生哲学思维

探究性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的“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首先展示《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并提出探究问题:不能“欲速”和“见小利”说明什么样的发展观?一个人要想成功应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展示,最后由教师总结提升。根据情景材料设置问题,能引导学生带着疑惑去思考、去讨论,使探究更具方向性、目的性;在小组讨论中,各种观念不断地碰撞、融合,形成较为完整合理的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和训练;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与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原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哲学思维,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一个“一言堂”的讲授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不再强行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在一个自由、宽松、友好的环境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协作交流来拓展视野,启发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叶圣陶说:“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准确进行师生角色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拓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就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学生的思维能力目标一旦达成,在今后的学习中便能持续地发挥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有效回归锻炼学生整合运用能力

北大英语教授张清波曾提出回归教材的三个步骤:“从题目到课本”“从教材到题目”“归纳整理成体系”。其中的第一步“從题目到课本”强调要有目的,要带着问题看课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针对性地读书;第二步“从教材到题目”强调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要精准,要集中发力;第三步“归纳整理成体系”强调要将零散的知识点网络化、体系化,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设计中,也包括了三个环节。首先,提出问题,联系知识点。通过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对“欲速则不达”的探讨,得出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即“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当人们需要保持事物的性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其次,根据知识点,给出案例。为了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量的积累”,可以引用《论语》中的另外一段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要达到“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的境界,必然要从十五岁开始“志于学”,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最后,将知识点整理成体系。先由学生自主整理知识体系,然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本框一共讲了两个问题,即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告诉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勇于接受挑战。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量变与质变,二者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既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还要坚持适度原则。重视教材、回归课本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回归教材,能让学生在零散知识的学习后加强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整合运用能力,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利用《论语》有效地回归教材,让哲学教学不再是“假大空”,就不会再陷入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谷堆论证陷阱,切切实实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哲学以及哲学中的奥秘,既能锻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的能力,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总之,《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虽然字数不多,但蕴含了古代哲学思想之花,可谓短小精湛、字字珠玑,是值得研读的经典。《论语》与高中哲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哲学课堂充满了文化厚重感,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又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哲学思维、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对提升高中哲学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孔子.论语(译注本)[M].南京:江苏文艺凤凰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

[2]  张启奎.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4(6):251.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论语高效课堂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