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金线画小传承 祖宗画像大天地

2019-03-27 12:02沈志胜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承美育实践

沈志胜

[摘   要]泥金线画是一门闽南人的老手艺,见证着闽台同祖同宗的渊源关系。如今,泥金线画的传承陷入了困境。教师结合泥金线画(祖宗画像)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教学实践来讲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并以此丰富学校的美育实践。

[关键词]泥金线画;传承;美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3-0033-02

一、背景

(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泥金线画简介

泥金线画是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下台湾的泥金线画,恰是从福建南部传承过去的。小小的一幅祖宗画像,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了海峡两岸同祖同宗的血脉关系,牵系着两地同姓宗亲游子的心,见证了闽台两岸血浓于水的渊源关系。如今,晋江市仅有一位非遗传承老者以口述身授的方式传授着这一技艺。由于制作泥金线画工序复杂,泥金线画陷入无徒可授,进而失传的困境。

(二)酒香不怕巷子深——泥金线画实践教学传承班

2015年9月,晋江季延中学美术组在市文体局的牵线搭桥下,联手非遗传承人创办泥金线画技艺传承班,并聘泥金線画的传承人——许跃进老师进校亲授技艺。几年来,学校积极通过非遗课程开发、技艺传承、传承人培养等举措,逐步确立泥金线画品牌的创优创新美育特色。

二、主要内容

(一)满眼生机转化钧——泥金线画的课程立新

一幅完整的泥金线画的制作,要经过打稿、定稿、作旧、着色、调漆、勾漆线、磨金粉、描金粉、复勾墨线、调整画面等步骤,不但工艺繁复,难度也不小。与传统的泥金线画相比,传承基地班的泥金线画(祖宗画像)教学突出了三个新特点。

1.材料环保化。制作泥金线画需先用正漆画线再描金箔,制作繁复而且材料致敏性强。很多学生对生漆过敏,于是我们在教学中灵活采用金色的丙烯颜料替换传统正漆和金箔。新材料既环保安全又方便使用,学生便于操作,使非遗技艺的学习既安全又高效。

2.画像个性化。传统的泥金线画(祖宗画像)的绘画技法主要是采用平涂法,用墨线勾勒形体,以淡赭色轻轻晕染,脸部的凹处用淡墨渲染,使脸部有颜色的浓淡过渡,人物造型显得非常逼真。这些做法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太难了。所以笔者鼓励学生在画祖宗画像时可以参照时下的年画,使人物造型趋于卡通化,色彩搭配类似于现代插画,这是传承非遗艺术的一种大胆的尝试。

3.题跋文化性。传统的泥金线画祖宗画像的题款多为穷款,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查阅祖宗其人传记和家族的历史并题跋。祖宗画像既有先辈造像又有文字记录,整体鲜明而生动,从而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

4.美育新途径。本案例以实地调研(拜访泥金线画传承人)为基础,以理论研究(学习泥金线画相关知识)为辅,以实践操作(注重泥金线画技艺传承)为主,以美育价值(寻根问祖、敦亲睦族)为魂。通过泉州非遗泥金线画(祖宗画像)项目的研究,学生掌握了其基本技能和审美特征,并了解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族谱”文化,激发了学生尊宗敬祖、敦亲睦族、爱乡爱国的情感,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非遗美育传承的新途径。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泥金线画的教学革新

完成一幅“祖公像”似乎很容易,但它蕴含着泥金线画技法的精髓和精深广博的家谱文化,让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学校坚持“以技艺为根,以文化为本,以价值为魂”的教学思路,革新非遗传统课程。

1.研发非遗教材。传统泥金线画的传承培养都是师徒式的,教师言传身授,徒弟模仿操作多,系统的文本记录知识少。因此,学校在2015年特邀非遗传承人和本校美术教师共同编撰教材——《泥金线画技艺精解》,以图文并茂、步骤分解的形式,化繁为简。

2.创立传承基地。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课堂教学活动,如开设泥金线画传承班,举办非遗讲座,开展非遗展示展演交流活动,逐步探索出一套集技艺、文化、趣味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近非遗、研习非遗、体悟非遗,激起学生传承非遗的兴致和自觉性。

3.依托网络平台。学校用心创建泥金线画网站课程,上传泉州非遗传承人亲身示范的视频、微课和作品等,为祖宗画像优秀作品的制作和欣赏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4.扩展讲坛外延。充分利用晋江市博物馆、福璞美术馆、王朝美术馆等场馆,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2016年上半年,邀请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和金井职校美术教师加入泥金线画教育联盟,为泥金线画教学革新注入活力。

5.丰富美育内涵。泉州非遗泥金线画(祖宗画像)进校园美育实践活动,一方面让泥金线画技法传承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以祖宗画像为创作主题的非遗实践,改变了青年学生家族意识日渐淡漠的趋势。即通过泥金线画(祖宗画像)校园美育传承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祖宗画像及“族谱”文化的内涵;引领学生通过对其家族祖宗画像的创作,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从而达到明辨祖宗世系、重温先祖门风的美育目的。

(三)飞入寻常百姓家——泥金线画的交流创新

除了践行技艺传承,我们更重视非遗文化传播,为此开展了泥金线画(祖宗画像)“四进”活动。

1.泥金线画进校园。我们的泥金线画(祖宗画像)不但在本校展出,还经常到周边乡镇学校展出。富有文化底蕴的画作吸引了广大师生驻足欣赏。我们的美术老师也应邀到福建教育学院开设泥金线画普及性讲座,推广美育传承实践成果。

2.泥金线画进社区。学校曾多次到晋江兰峰社区开展非遗泥金线画开放式体验活动,使社区居民可以亲身体验泥金线画技艺,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3.泥金线画进博物馆。结合晋江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相关活动,展出学生的祖宗画像作品,学生边现场绘制,边给市民做讲解,宣传泥金线画(祖宗画像)的相关知识。

4.泥金线画进菲律宾。2017年11月26日,借助《晋江记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在马尼拉中国城的开幕,向菲华社会展现了晋江泥金线画(祖宗画像),让华裔新一代认识自己的姓氏来源和泥金线画的传统技艺,以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一技艺。

三、实施成效

(一)天工人巧日争新——非遗相门有相

学校以祖宗画像的形式创新了泥金线画教学,探索了一条非遗传承技艺与高中美育相结合的新路,培养了一批泥金线画的传承人。

(二)老树着花无丑枝——非遗品牌凸显

在泉州市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福建省中学生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以及印度尼西亚华裔寻根文化之旅交流会上,我校的泥金线画作品得到了各級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病树前头万木春——传承成效喜人

学校泥金线画课程结束后,许多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祖宗画像带回家里并供奉于各自的宗祠,让非遗在赓续固有精神的前提下从学校课堂进入民众生活,这一举动深受各族宗亲的欢迎。

(四)滟滟随波千万里——传承内涵丰硕

当下许多学校开展的非遗课题研究都以“技艺”传承为主。而我校泥金线画校园传承实践教学,不仅探索非遗技艺之美,还深入挖掘非遗的美育功能:①引领学生认识本土非遗之美,激发学生爱乡之情;②了解泥金线画的技艺两岸一脉相承,理解闽台两地血浓于水的渊源关系;③通过家族祖宗画像的创作,让学生明辨世系,通晓全球华人同祖同宗的血脉关系,激发其爱国情怀。

四、相关探究

(一)老干新枝沐春风——传承与创新

在当前工业文明发展的冲撞下,非遗项目正在逐渐丧失传统传承的文化土壤。如何处理好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泥金线画技艺在传承中既保持原汁原味,又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加以创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让更多人喜闻乐见,是泥金线画传承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美学理论与美育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非遗教学只停留在“技艺”层面,鲜有文化和美育理论的升华成果。因此,目前非遗研究除了技艺实践传承,更应总结完善其美学理论体系,特别是非遗传承中美育实践理论的提炼、升华。

(三)风情万种言不尽——技艺文化与价值观

非遗泥金线画教学实践是技艺文化与美育探寻的过程。非遗实践的意义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技艺,更在于学习者对所学非遗技艺的爱、理解和认知,对所秉持文化的接纳与奉献,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尊重。

总之,我校泥金线画传承美育实践教学,既有非遗校园传承的使命意义,又通过课程立新、教学革新、交流创新等举措,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美育实践的水平和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  李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模式及风险研究:以天津为例[M].开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3]  章亚萍.宁波泥金彩漆[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4]  朱祥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5]  徐为琴.泥金彩漆传承小葫芦大天地:记“泥金彩漆”创意教学案例[J].职业, 2016(20):7.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传承美育实践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美育教师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