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 王丽丽
摘要:习近平时代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时代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科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多重维度和显著特征,体现了科学与价值的高度统一。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把握时代变革;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时代主题;以矛盾为焦点,探寻时代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时代目标。习近平时代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體现了新时代把握社会发展的战略定力,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3-0005-07
习近平时代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内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时代分析方法,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关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野,准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加深了我们党对于“三大规律”的认识,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坐标,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时代观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的历史时代”背景,着眼于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科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多重维度和显著特征。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时代。习近平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长期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程、发展成果和发展经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全方位、突破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政治判断。习近平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 这一重要政治论断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高度肯定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发展起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政治判断是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② 新的历史方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社会基本矛盾所作出的“大的历史时代”判断,而是在“大的历史时代”宏观视野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面临新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的历史阶段。
新时代是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提出,是我们党继续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自觉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习近平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③ 进入新时代,要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征程,开拓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 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多重维度
习近平从国家进步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运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三个维度上,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坐标,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之一,在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等方面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中心。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受到重创,民族自信心产生动摇,中华民族进入“救亡图存”的历史阶段。此后,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过去五年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迎来了由大国逐步迈向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问世算起,社会主义已有500年历史,经历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变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结合。20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变革社会制度,重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使得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陷入低谷。面对动荡的世界局势,我国明确提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落地生根,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信心的关键历史时期。
第三,我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4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调整社会发展战略、积极落实“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使我国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真正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转型之路。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增进世界和平与进步,使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形态迈进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历史性阶段。
3.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显著特征
习近平从历史继承、战略安排、发展目的、宏伟目标以及美好愿景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新时代的显著特征,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图景。
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从历史、现在与未来相结合的角度看,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过去五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实现国家富强为历史使命,对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战略安排。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分别以2020年、2035年以及2050年为时间节点,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新时代,要以实现内容更充实、站位更高远、构想更美好的新目标为奋斗方向,砥砺前行,逐步完成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三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广大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对获得更多参与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的期盼。进入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需要,关注人民的“乐”与“忧”,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历史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发展道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飞跃,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长达数百年走完的现代化转型之路,逐步扭转了我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近几年,伴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④。进入新时代,要将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汇聚起来,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五是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时代。习近平准确洞察世界形势走向,坚持为世界发展谋和平和为全人类谋福祉的价值指引,提出新时代要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的宏大愿景。回顾过去五年,我国主动融入世界一体化格局,紧追时代发展步伐,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推进了世界和平发展,克服了对西方的路径依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提供了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新的可能性。进入新时代,要以更加进取、自信和成熟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展现中国担当,在世界舞台上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二、习近平时代观的科学维度与价值意蕴
习近平时代观蕴含了鲜明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矛盾为焦点,以人民为中心,科学把握了我国当前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化了我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理性力量。
1. 以实践为基础,把握时代变革
從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入手,寻找理解和划分新时代的重要标志。要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需注重历史与现实维度的结合。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把握社会现实,才能辩证地分析人类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⑤。客观存在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更构成了划分时代的重要标尺。在马克思看来,不同时代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或阶级的差别,“不是我们为每个时代划定的,而是每个时代本身在既存的各种不同的因素之间划定的,而且不是根据概念而是在物质生活冲突的影响下划定的”⑥。理解和判断新时代的标准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和空想出来的原则或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习近平时代观就是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入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历史性成绩和历史性变革,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源于我们党和国家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近70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活动,以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和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近五年来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不仅在社会生产力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在社会关系以及上层建筑方面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如在经济方面,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在政治、文化、生态、外交等方面我国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发展,国际地位和竞争软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习近平时代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发展史的广阔视域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革,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历史任务。
2. 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时代主题
立足于时代,回答时代问题。“问题就是时代呼唤”,问题是实现发展和取得创新的起点,任何理论创新都致力于响应时代呼唤、回应时代问题。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⑦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在解答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时代问题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科学地回答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运转以及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列宁通过科学地回答帝国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革命如何发展的时代问题,形成了列宁主义。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毛泽东通过创造性地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如何开展的时代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几代共产党人在解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树立问题导向,聚焦时代主题。习近平认为,作为时代的答卷人,我们必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和坚持问题导向。他指出:“众所周知,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⑧ 习近平时代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握时代的科学分析方法,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化的新特点,紧抓新的发展问题和发展任务,科学判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全新历史方位,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崭新的时代坐标。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命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3. 以矛盾为焦点,把握时代特征
立足于社会基本矛盾,重视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平衡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它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⑨ 社会主要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在特定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生转化。恩格斯晚年基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状况,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因此,既要立足于社会客观事实,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避免因片面性理解造成左倾或右倾的错误性认识;又要立足于“大的历史时代”,注意到在同一社会形态下,社会整体在社会主要矛盾的作用下,存在局部的、个体的以及或快或慢的运动和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剖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把握新的时代特征。習近平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明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从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入手,把社会关系纳入生产关系的视野,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站在宏观“大的历史时代”视野,提出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宏大的战略性论断和全局性判断。与此同时,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总体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⑩。人们已从重视社会生产“量”上的发展,转变到侧重社会生产整体“量”上的均衡、“质”上的提升以及“面”上的扩展。社会内部不平衡化和不充分化的发展问题,已经超越单纯的“社会生产”层面,扩展到包含生产发展因素在内的整体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这不仅成了制约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性因素,也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习近平时代观深入剖析了社会矛盾的各种不平衡发展情况,科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化的新特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过程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判断。
4. 以人民为中心,确立时代目标
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者公开地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不断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力图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特点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强调“改变世界”,特别是改变广大人民的历史命运,以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聚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毛泽东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指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习近平继续坚持人民立场,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为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其看作是把握我国社会历史—现实—未来发展走向的一条红线,理解和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问题的一把标尺,并以此来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努力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坚持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背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关系到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仍存有短板,如人民对物质生活以外的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不完善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细化了“两个一百年”的宏大目标,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具体说,一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利于有步骤地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时代观凸显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这一历史汇合期,必须关注人民多层次的社会需求的提升,解决人民最关心和最迫切的社会问题,让人民获取更多幸福感,增进民生福祉。这充分彰显了其深厚的人民情怀。
三、习近平时代观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习近平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体现了新时代把握社会发展的战略定力,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理论指引。
1. 彰显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激活中国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中国人自古代以来在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明智慧,这不仅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使中华文明拥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阵痛。马克思主义思想正是在救亡图存的历史境遇下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强有力的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并在与中国实际的不断结合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思想理论成果,促成中国社会的巨大历史变革。习近平时代观基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分析方法,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理性判断,这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进一步激活了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中内在的思辨思维以及崇尚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焕发出中国思想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探索面向时代问题的中国理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1} 习近平时代观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准确认识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基础薄弱和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加快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不仅是中国要克服的首要难题,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发展难题。此外,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危机问题、全球治理问题等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如何真正解决上述世界性难题,提供具有参考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智慧和方案,已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考验着每一位全球“参与者”。习近平时代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实践中所取得的一系列带有中国逻辑的实践成果,指明了进入新时代对于国家和民族、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明确了进入新时代将面临的更多充满现实性和可衡量性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这是在回应当前时代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理论。
彰显中国理论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时代观作为继承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当代理论成果,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理论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继承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最大增量,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资源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智慧源泉。习近平时代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把握时代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准确判断,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體体现。二是创新性。毛泽东说:“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12} 习近平时代观以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为起点,在坚持中国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作出了新的历史定位,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话语体系。三是系统性。习近平时代观内容丰富、意义重大,涉及五个层面、三重维度,立体式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目标,描绘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求能够得到进一步实现的宏伟蓝图。
2. 体现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大势的战略定力
立足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大势的理论分析。准确把握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离不开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客观分析和对社会向何处发展的科学回答。习近平从宏观的视野,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系统总结,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对外交往等领域的深入分析,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对外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积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时代观是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发出的时代先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体现分析时代发展格局的战略定力。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定位依赖于对社会发展格局,特别是对当前我们所经历的伟大变革及其所处的复杂国际格局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一是我们所进行的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13}。它是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展开的全方位社会变革。二是我们所遵循的对外发展原则,不同于一些西方主要国家推行的种种逆全球化原则和政策,而是主张继续扛起经济全球化的大旗,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全球经济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习近平时代观站在民族与世界相统一的立场上,审视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及其所处的复杂国际格局,积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革新设立时间坐标,体现了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格局的战略定力。
开拓洞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眼界。全面精准把握时代的历史方位依托于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4} 这是科学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标杆。习近平时代观蕴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地立足于社会生产实践,历史辩证地考察社会的发展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明确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和价值旨归。习近平时代观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入思考和研究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时代任务和时代问题,以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全面精准地把握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开拓了我们洞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能力。
3. 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时代观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把握执政党活动和建设的规律,加深我们关于执政党建设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出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征、趋势以及时代大潮走向,明确新的时代历史方位,敢于自我革新,回应各种挑战和问题,以卓越的创造力、领导力以及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不断引领新时代。二是我们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解决当前人民最关心的社会发展难题,提出新的时代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习近平时代观揭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担当,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建设的认识。
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时代观以审时度势的非凡智慧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丰富了我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认识:既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又准确地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化的新特征,站在宏大的历史时代视野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时代观牢牢把握了我国在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特征,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增强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提供了重要的时代坐标。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习近平时代观以思辨的逻辑和宏观的视野把握特定社会的发展境遇与发展进程,深化我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到人类社会存在多种发展路径。每个民族和国家自身的“先天条件”不同以及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能遵循一条固定不变的发展模式。新的历史方位的提出,表明我国逐步树立了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是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不可分,要在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中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时代观以宽广的视野,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具有全局性的世界历史格局中,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构建,积极落实共享共赢的新发展理念,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结语
习近平时代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内容,是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迈向新的时代征程、实现新的时代目标的理论指引,体现了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的高度统一。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场性”的具体体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视野,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理论支撑。
注释:
①⑩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11页。
②③ 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④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6页。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20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⑧ 習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1}{1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21页。
{12}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5页。
作者简介: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王丽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责任编辑 胡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