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广东朴学大师侯康的学术成就

2019-03-27 01:24许外芳
关键词:列女艺文志后汉书

许外芳

论清代广东朴学大师侯康的学术成就

许外芳

(华南师范大学 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城市文化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侯康是清代中期广东著名四大朴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涵盖《春秋》《周礼》《后汉书》《三国志》等重要领域,成就很高,影响很大,惜当今学术界未有论及。侯康研究亟待开展。

清代;朴学; 侯康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中国学术界兴起考据风,史称“乾嘉学派”。阮元督粤,建学海堂,岭南朴学由此大盛,名家辈出,侯康就是其中佼佼者。

侯康,字君谟,广东番禺人,清代中期广东四大朴学家之一。侯康生平传记附《陈澧》传后,见《清史稿》卷四八二“列传”二百六十九“儒林三”[1]13 286-13 287:

侯康,字君谟,亦番禺人。道光十五年举人。少孤,事母孝。家贫,欲买书,母称贷得钱。买十七史,读之卷帙皆敝,遂通史学。及长,精研注疏,湛深经术,与同里陈澧交最久。尝谓:“《汉》志载《春秋》古经十二篇者,《左》经也;经十一卷者,《公》《谷》经也。今以三《传》参校之,大要古经为优。《谷梁》出最先,其误尚寡。《公羊》出最晚,其误滋甚。”乃取其义意可寻者,疏通证明之,著《春秋古经说》二卷。又治《谷梁》以证“三礼”,以《公羊》杂出众师,时多偏駮,排诋独多。著《谷梁礼证》,未完帙,仅成二卷。又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注史。尝曰:“注古史与近史异:注近史者,群书大备;注古史者,遗籍罕存。当日为唾弃之余,今日皆见闻之助,宜过而存之。”因为《后汉书补注续》一卷,《三国志补注》一卷。《后汉》称续者,以有惠栋注;《三国志》杭世骏注未完善,故不称续也。又补《后汉》《三国艺文志》,各成经、史、子四卷;余未成。又考汉、魏、六朝礼仪,贯串三礼,著书数十篇。澧尝叹以为精深浩博。十七年,卒,年四十。

《同治番禺县志》卷四十八“列传十七”亦有传:

侯康,字君模,其先江南无锡人,祖金铉迁广东,为番禺人。康幼孤,好学,喜读史。家贫,无藏书,母张为称贷得钱,买十七史,读之,卷帙皆敝,遂通史学。读南北朝诸史所载文章而好之,为文辄效其体,纯雅茂美。间亦为诗,有《惜烛山房诗草》。总督阮元时开学海堂课士,赏其文,由是知名。后乃研精经学,时称为“经师”焉。其史学于隋以前,尤精熟。正史之外,旁搜群籍,网罗放佚,考其同异,欲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尽注隋以前诸史。尝曰:“国初以梅氏天文算术诸书,顾氏《读史方舆纪要》,李氏《南北史合钞》,称天地人三奇书。论者谓李书未可鼎足,吾书成,其将取而代之乎?”又曰:“注史与修史异,注古史与注近史异。史例贵严,史注宜博。注近史者,群书大备;注古史者,遗籍罕存。当日为唾弃之余,今日皆见闻之助,宜过而存之。”为《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后汉》称“续”者,以有惠定宇补注。《三国志》杭大宗补注,未为完善,故不称“续”焉。又以隋以前古书亡佚十九,著书者多湮没不彰,乃补撰后汉、三国、晋、宋、齐、梁、陈、魏、北齐、周十书“艺文志”,而自注之。凡其人不见正史者,考其爵里。书已亡而逸文见于他书者,著其梗概。后汉、三国成经史子三部,余未成。尤好“左”史传。近儒多尊贾、服而排杜解,然杜固有胜贾、服者。儒者说经,当求心之所安,毋徒博好古之名。欲著书以持其平,亦未成。又治《谷梁传》,考其涉于礼者,为《谷梁礼证》。其余群经小学,皆有论说,多前儒所未发。又考汉魏六朝礼仪数十篇,皆可传。康事母孝,友于兄弟,笃于朋友,性兼狂狷,而质直通易,与俗无忤。喜饮酒,招呼朋好,谐谑间作,逸兴横发。不治家人生产,至不识算子。以授徒自给终其身。由优贡中道光乙未科举人,卒年四十。[2]

按:“君模”当作“君谟”。《补三国艺文志》末有伍崇曜跋语云:“右《补三国艺文志》四卷,国朝番禺侯康君谟撰。”[3]243伍崇曜为出资雕刻、印刷《补三国艺文志》者。此外,《清儒传略》[4]133有传,但极简。

侯康的著作,中华书局曾经出版过影印本:

《谷梁礼证》,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据粤雅堂丛书本影印)。

《补三国艺文志》,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补后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三国志补注续》,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后汉书补注续》,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后出大型丛书,也有收录,如: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三辑第20册。

《续修四库全书》第132册,经部,春秋类,影印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148册,经部,春秋类,影印本。

《丛书集成新编》第一册,总类。

《丛书集成新编》第二册 总类。

《丛书集成新编》第一一二册,史地类,历史之部。

《丛书集成新编》第一一三册,史地类,历史之部。

《丛书集成新编》第一O九册,史地类,历史之部。

侯康著作悉收入《广州大典》,且有重收,不过由此亦可见侯康著作受重视的程度:

《春秋古经说》二卷、《谷梁礼证》二卷、《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收入《广州大典》第5册;

《后汉书补注续》一卷,收入《广州大典》第10册;

《三国志补注续》一卷,收入《广州大典》第11册;

《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收入《广州大典》第13册;

《春秋古经说》二卷、《谷梁礼证》二卷、《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收入《广州大典》第63册;

《谷梁礼证》一卷,收入《广州大典》第141册;

《春秋古经说》二卷,收入《广州大典》第142册;

《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三国志补注续》一卷、《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收入《广州大典》第159册。

另,近年网上显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嘉德2001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类有惠栋《易汉学》,清柏筠堂藏板 2册(纸本),由徐汤殷整理的南洲书楼藏书,内有侯康朱笔详校批注。但限于条件,未见原本,姑存于此[5]。

侯康的《惜烛山房诗草》,自中国国家图书馆而下,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均无存,殊为可惜。唯《晚晴簃诗汇》卷一三八收《题春海祭酒蒲涧赏秋图》一诗:

枣瓜仙迹半迷离,乘兴何妨当习池。

官事无多原易了,宦游如此不嫌疲。

温公自序游山录,坡老重添望海诗。

小小林泉劳物色,怜才心苦几人知。

诗近东坡,典雅疏旷。[6]

侯康的经史研究范围广,成就高。对于这么一位重要的学术大家,中国期刊网竟找不到一篇研究论文,殊为可惜。下面稍作介绍。

《谷梁礼证》是未完稿。自杜预而后,研究春秋时代典礼制度者,多重《左传》。侯康认为《谷梁传》时代更早,更可靠,“义理莫精于《谷梁》”[8]404,故据《谷梁》以证三礼,排诋《公羊》。惜未完而康卒。

《后汉书补注续》是作者多年研讨心得,裒辑成册。作者在序言里交代成书缘由:侯康为惠栋《后汉书补注》作跋,发现《后汉书补注》仍有许多未考订的地方,于是把自己的考订也编辑成书。为了表示谦虚,因惠著在前,遂名“续”。侯康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注近代史者,因资料繁多,难于抉择;注古史者,因资料罕存,故以博为贵,多多益善,不论真伪,姑妄存之,给后人研究提供方便。但“事涉神奇,及审知谬误者”[9]735,一概不录,表现出历史学家的严谨。不过,在封建时代,要完全摒弃神异,是不可能的。如在“光武帝纪”一章中,侯康考证光武帝身长“七尺三寸”,引《金楼子·兴王篇》说光武帝天生异象,“身长八尺七寸,脚下有文色如银印,厚一分”;又考证赤伏符预言光武当受命称帝一事,引《宋书·符瑞志》,先是将军万修在中山得赤伏符,后诸生彊华又在鄗县得赤伏符[9]736。反映了侯康作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

《三国志补注续》是对《三国志》史料的补集。自陈寿《三国志》之后,《裴松之注三国志》号称博览,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广集资料,但二书之外,侯康发现还有很多材料,“爰就耳目所及,录为一卷”[10]274,编集成书。不过,限于精力,侯康未能如《春秋古经说》那样,对里面的生词僻典一一注释。

《补后汉书艺文志》,顾名思义是搜罗《后汉书艺文志》所未载书籍,数量甚果多,达四卷之多。所补书名,大多穷究史籍,作了详细考证;有的则仅有书名,如卷一“易类”有《景鸾易说》[11]150,卷四“杂家类”列有《郅恽书八篇》《周党书二篇》[11]188,“小说类”列有“《汉武洞冥记四卷》,郭宪撰”[11]189。大约精力有限,未及详细考证,而康已卒。

《补三国艺文志》补充《三国艺文志》书目,数量亦达四卷。《补三国艺文志》和《补后汉书艺文志》体例一样,所补书名大多作了详细考证,应作于侯康精力尚佳之时。有的书卷数多;有的仅录书名,如嵇康《周易言不尽意论》一篇。该书所补书目有:《易》类26种,书类7种,诗类15种,礼类21种,乐类2种,《春秋》类29种,《孝经》类14种,《论语》类11种,群经类6种,小学类24种,谶纬类14种,正史类14种,编年类1种,杂史类6种,刑法类5种,杂传类52种,地志类14种,谱牒类2种,目录类1种,儒家类31种,法家类5种,名家类6种,兵家类16种,道家类21种,杂家类18种,天文类8种,小说类2种。

古代没有标点,断句极易失误。如“春秋类”有一条目:“丁季黄复平正春秋决事比十卷”,作者和书名混在一起,难以区别。丁季、黄复二人,仕途不显,名气不大。侯康考虑到读者的困惑,特意在此条书目下注曰:“季,汝南人,吴太史令。复,江夏人。”[3]212

伍崇曜跋语高度评价侯康《补三国艺文志》的学术成就,认为:“三国人文不减于东汉,是亦宜亟补者也。裴松之《注三国志》,已极详赡,杭大宗补之,孝廉(侯康)复补其阙录为一卷,学海堂二集刻之,洵史才也。”[3]243

该书的主要问题是体例不一致。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首魏,次蜀,次吴。但《补三国艺文志》“刑法类”却是诸葛亮、陈术先于文帝、明帝,“儒家类”诸葛亮、李譔、谯周先于文帝,“兵家类”诸葛亮先于武帝,反映侯康强烈的崇蜀倾向。虽然伍崇曜认为是“孝廉微旨”“于曹操奸恶备载无遗”[3]243,但很勉强。

又如,一般是作者和书名同列,作者在上,书名在下。但《补三国艺文志》“论语类”有“《郑志》十一卷”,下以小字注:“魏侍中郑小同撰”[3]215。郑小同并非无名之辈,乃著名学者郑玄之孙,《补三国艺文志》收有《孝经注》《礼义》四卷。据侯康考证,《郑志》是郑玄与弟子之间的问答,成书于郑玄晚年,有可能是在六十岁以后,很多思想都已定论。郑小同应该是参与编订,故仅列书名《郑志》,下用小字注作者,说明侯康对《郑志》的作者为“郑小同”有不同看法。伍崇曜认为:“郑氏《孝经注补》《后汉志》已定为郑康成撰,而是书又属之小同,似作骑墙之见。”[3]243批评得当。

该书考证亦有模糊混淆之处。《列女传》一般公认作者是刘向,但《补三国志艺文志》“杂传类”“赵母《列女传解》七卷”,侯康用小字注明作者:“颍川人吴桐乡令虞韪妻”,且考证云:“《世说·贤媛篇》注引《列女传》曰:赵姬者,桐乡令虞韪妻,颍川赵氏女也”,则《列女传解》作者已无疑义。可侯康在“赵母《列女传解》七卷”后再列一条“《列女传》”,且注曰:“见《世说·贤媛篇》注称孙权为‘大皇帝’,又为‘上’,则吴人撰也。”[3]229从内容看,《世说》所引“《列女传》”,显然是“《列女传解》”,完全没有必要另列一条“《列女传》”。

《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收录《易》类12种,“书”类16种,“诗”类17种,“礼”类29种,“乐”类3种,《春秋》类51种,《孝经》类6种,《论语》类9种,群书类8种,小学类33种,谶纬类20种,正史类12种,编年类4种,杂史类13种,起居注类4种,故事类3种,职官类6种,仪注类7种,刑法类11种,杂传类40种,地理类9种,谱牒类3种,儒家类30种,法家类2种,农家类1种,仙释类24种,道家类4种,杂家类18种,天文类8种,小说类2种。

《补三国艺文志》的主要问题是体例不一致,而《补后汉书艺文志》则多文字失误。如“刘陶《中文尚书》”条[3]153,《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别,未闻有“中文”。据此条侯康注“《艺文志》曰:刘向以中古文校三家经文”,故知当为“《中古文尚书》”。

《补后汉书艺文志》刻本为“阳湖吴翊寅再覈校”。“翊寅按”有时能纠正侯康的失误。如“《唐子》三十篇”条[11]188:

唐檀撰。翊寅案:《方术传》:“檀字子产,豫章南昌人,著书二十八篇。”此云三十篇,误。

有意思的是,侯康在叙列作者及书目时,可看出他的感情倾向。前述崇蜀是一例。又如,《补三国艺文志》《补后汉书艺文志》的“郑康成”,即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侯康称其字而不称其名,以示尊重。另外一位经学大师马融却是直书其名。《补后汉书艺文志》作者有“曹大家《列女传注》十五卷”[11]178、“曹大家《女诫》一卷”[11]185,“家”音“姑”,曹大家即班昭,说明侯康很推崇班昭的学术成就。

综观侯康一生,仕途不显,而学问名声大显。他的史学著作,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1]赵尔巽,等.清史稿:第4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李福泰,史澄,等.同治番禺县志[M].清同治十年刊本.

[3]侯康.补三国艺文志[M].陈建华,曹淳亮,主编.广州大典:第13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4]严文郁.清儒传略[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

[5]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11960149/

[6]徐世昌.晚晴簃诗汇[G].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9.

[7]侯康.春秋古经说[M].陈建华,曹淳亮,主编.广州大典:第63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8]侯康.谷梁礼证[M].陈建华,曹淳亮,主编.广州大典:第63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9]侯康.后汉书补注续[M].陈建华,曹淳亮,主编.广州大典:第10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10]侯康.三国志补注续[M].陈建华,曹淳亮,主编.广州大典:第159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11]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M].陈建华,曹淳亮,主编.广州大典:第13册[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Qing Dynasty Cantonese Textology Scholar Hou Kang’s Academic Achievement

XU Wai-fang

(New Media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Urban Cultur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oshan 528225 Guangdong)

Hou Kang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ur Cantonese textology scholars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His research field included(),(),() ,() . He made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big influence in his times. But until now, there was no article on him.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him and his works .

Qing Dynasty; textology; Hou Kang

2018-12-28

2018年度《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项目“侯康研究”(2018GZY15)。

许外芳(1973- ),男,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教授,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华南师范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9.01.13

K232

A

1004-4310(2019)01-0072-04

猜你喜欢
列女艺文志后汉书
刘向《列女图》与汉魏六朝列女图像*
历记古代女子善恶的奇书:《列女传》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明清时期定海地区列女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从新旧《唐书列女传》看唐代女性的处境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