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不良贷款指的是非正常贷款或者有问题的贷款,是指贷款人未能按照原定的协议及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经有迹象表明贷款人不能按照原定的贷款协议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美式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普遍采取的制度,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
根据毕马威中国所公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商业银行2016年末总资产为人民币181.7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人民币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较2015年增幅提高了1.0%;总负债为人民币168.6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人民币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9%,较2015年增幅提高了1.6%。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体量逐步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率又是怎样变化的呢?2011年之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百分之六点多,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降到了百分之1左右。但是近年来,又呈现了上升之势,从2013年的1%到2014年的1.2%,再到2015年的1.7%,2017年已经达到了1.74%。2013年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的转折之年,2013年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持续上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数据均是属于公开数据,即是商业银行报表中所呈现的数据,真实情况是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追求业绩的亮丽,会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也许比我们看到的严峻的多。
关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成因,本文从宏观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层面进行分析。
①宏观经济问题。近年来,世界整体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最新季度数据显示,美国、欧盟、中国、日本这四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同时宣告下滑,并且欧盟和日本的增长速度还呈现了负增长。各国的自身经济发展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等问题十分严峻。经济的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是影响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社会信用问题。社会整体的信用环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方面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屡见不鲜,并且还存在制作虚假报表谎报业绩的问题。会计审计部门对待审核不严谨、不负责,没有发挥其该有的纠正错误的作用,流于形式。此外政策层面惩罚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或者个人都愿意顶着违约被惩罚的风险,继续违背信用。
③政府的过度干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背后的政府干预痕迹很深[3],比如国有企业贷款的问题,在实施企业改制之后,国有企业每年不再收到国家拨付资金,只能去寻求银行贷款,基于政府干预,银行被迫贷款给国有企业,当其运营不当,导致企业破产后,经济亏损就反而变成了银行的责任,这也是银行不良贷款升高的原因。
第一,企业自身盲目扩大投资[2]。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投资于远超自己承受范围的项目,很多企业真实负债率都远超70%的警戒线,一旦资金链出现一点问题唯一的解决途径只能是寻求商业银行贷款,但是这类贷款,商业银行所承担的违约风险是很高的,很大概率会发展成为不良贷款。
第二,企业投资目标的转移。由于近年来实体经济利润率普遍较低,而房地产利润率极高,为了追逐利润率,很多实体企业家将资金投入了房地产,以及一些虚拟经济上面。而近期市场风向的转变,房地产不再是人人追捧的“香饽饽”,早期入场的房地产已经逐步撤离,后期入场的房地产商就要面临资金无法及时回收或者是损失的可能,而那部分从商业银行所贷的款项自然就变成了不良贷款。
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混乱[1],造成对于贷款资质审核力度不够。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业绩至上的原则,一层一层的为了完成上级部门所布置的业绩要求,银行信贷人员只能不断进行贷款发放,而看轻了贷款资质的审查。
另一方面,银行部门后续资金用途追踪不到位。很多企业在借贷资金时候用途都是写做后续企业发展需要,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将资金用于自身发展,有的企业甚至将资金投入金融衍生品等高杠杆、高风险的产品。严重违背条约规定。
整体来讲,商业银行风控做的程度远远不够,违背了稳健经营的原则
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本文相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
①政府要有引导性的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首先就是政府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监督机制。此外,信用违约方面要加强惩罚力度,对失信企业绝不姑息,为那些已经贷款的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提醒那些准备借贷的企业对自己还贷能力有一个真实的估计。
②政府要给商业银行放权,以一个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而不是作为一个干预的一方,让商业银行在规则允许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让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完善自身。
①商业银行方面要构造一个权责明确的体系,加强不良贷款的内部控制。各个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良贷款的现状,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优化银行的资产配置。
②商业银行要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贷后管理工作。贷前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调查相互结合的方法,对贷款人的贷款资质进行调查;贷中审查主要是企业财务状况、抵押质押物的可靠程度、借款用途的合规性等方面;贷后检查主要是包括检查贷款资金是否切实按合约使用,检查贷款人经营状况、偿债能力是否变化等方面,以及检查抵押物价值的变化情况会否影响到偿还本息;贷后管理主要是在贷款快到期的时候对贷款人进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