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落实精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策略探究
——以东华大学为例

2019-03-27 05:09张金鲜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毕业生

张金鲜,何 路

(东华大学 a.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b.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上海 200051)

随着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水平逐年提升,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新变化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成为大学生和高校不得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立德树人教育要求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教育包含着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立德树人起着延伸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有着共同的诉求,将立德树人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有助于深化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策略[2]。本文从立德树人教育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落实精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策略。

一、 高校落实精准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存在的问题

1. 人才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阶段,大学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供不应求了。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同比增加25万,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劳动力供给持续高位运行,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同区域和行业的用人需求差异明显,大学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又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所谓的“好工作”,大多数人总想着留大城市、进大企业。他们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首先考虑的是地域和待遇,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做普通劳动者的工作。近年来,国家为了支持西部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同时也为了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推出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然而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只有在发达地区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缺乏一定的志愿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就业规划、就业危机、就业竞争、自主创业等教育十分必要。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求职时不仅要考虑“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我能干什么”“社会需要我干什么”。

2. 就业创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该积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中。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时不仅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还应当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社会和国家的建设,使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目标同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报效祖国、建设家乡是义务和责任。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添加了新的内涵。

立德树人致力于提高每一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这也是高校关注的重点。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在主观上对立德修身以及就业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偏差,部分高校还存在立德修身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脱节、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3],往往难以充分解读最新的政策。与此同时,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政策解读与培训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落后,缺乏专业性,培训往往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就业知识,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和需要这些内容。多数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存在的就业与创业问题理解不清,并未真正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就业创业指导中,造成大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职业道德。因而,一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无法形成公平公正的态度,从而造成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不够,职业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师多为校外或校内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中的投入。

3.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衔接不足

从社会层面来看,高的就业率不能代表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数据[4]。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现有的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明确我国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代大学生应当秉承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但是大学生在创业时往往资金短缺、经验不足,高校对大学生的理论指导不够系统和完善,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难以正确认识自我、评估自我,容易出现与社会脱节现象,创业之路困难重重[5]。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文化氛围等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多数高校没能做到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当前的教育体系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实干精神,从而造成许多毕业生无法掌握真实有效的创业技能。因此,就目前整体来看,高校应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研究精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策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创业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就业创业意识。

二、 精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策略

为深入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高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产学研多方协作,实现富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立德树人与就业创业教育结合应形式多样、因地制宜。

1. 整合资源,探索“同心圆”,完善课程体系覆盖

高校要注重将立德树人理念与就业创业教育相融合,将立德树人教育逐步渗透到就业创业教育中。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中融入有关修身养性、崇德笃行的内容。学校应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抓手,着力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聘请知名行业企业负责人为创业导师,组成卓越的就业创业导师团队,积极参与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活动。

立德树人教育还可以通过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典型教育方式进行,收集整理往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或者邀请优秀校友以座谈会等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受到鼓舞,端正就业与创业的态度。在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高校可以定期举办立德修身教育讲座,让立德修身教育确确实实走进大学课堂。总而言之,在就业创业指导中应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将学生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创业观,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打好思想基础。

2. 推动创新,形成“磁力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组建高素质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就业创业指导与立德教育相结合的能力。高校还应积极重视培养教师的立德树人教育素养,不断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立德树人教育水平。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可定期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实施专项培训,如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程序、就业创业工作方法及职业指导教育等方面的系列专题培训。同时,要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及资格认证培训,如国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教育部中高级就业指导师、教育部创业指导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SYB创业指导师等专项培训及资格认证,使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持证上岗,提高指导工作的规范性及指导效果。高校还可组织就业创业专兼职教师及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兄弟院校指导专家、专业培训人员走进学校,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实施专项培训或开展交流活动。

3. 分类施策,打造“组合拳”,积极搭建赛事平台

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自发开展立德树人的宣传,支持举办相关就业创业活动,在校园里形成人人修身、人人崇德的良好氛围。通过精准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提升自我的平台,普及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知识,激发就业创业热情。

(1) 举办就业创业大赛。就业创业大赛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一定基础。大赛的目标定位于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但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理念来设计大赛的具体内容。

(2) 举办模拟求职面试。模拟求职面试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一种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方式,通过模拟学生面试的场景,对学生在面试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和评估,对其不足进行补正。在进行模拟面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要求学生对自己进行品德梳理和评价,指导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修德修身的方法,切切实实在实际操作中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

(3) 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借助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的平台,开展体系完善的就业指导讲座,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指导,限额发出就业创业指导名额,通过参与的大学生逐渐去影响身边的同学,形成立德修身的良好氛围。

三、 结语

高校落实精准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要以立德树人思想为引领。唯有将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好,探索“同心圆”合力效应,形成精准化就业创业的“磁力场”,加快有效指导就业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到毕业生全覆盖,分类施策,打造“组合拳”,积极搭建赛事平台,让毕业生有练拳的机会,才能落实精准化就业创业指导,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局面,收到良好的就业创业效果。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毕业生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伤心的毕业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