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对策研究

2019-03-27 02:55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8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供给人才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00)

前言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能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思想素质,又有助于农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文化产品总供给不断增加,满足了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然而,由于服务机制不完善,供给方式不合理,许多农村地区的公共文件建设面临着供给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给质量低等问题。

一、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求失衡的主要表现

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农民基本文化权益而提供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称。主要包括阅读、读报、听广播、看电视、送地方话剧、开放设施、文化体育活动、文化设施、移动设施和人员配备等。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供给与需求存在双重失衡。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大量供应,带来了“水土不服”和“效果差”等问题。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将调整结构、淘汰产能、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事实上,在许多领域生产过剩落后、优质产能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也适用于文化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每年电视剧产量超过1.5万部,但很少有一部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每年出版图书30多万部,真正算作文化产品的书籍很少,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文化产品面临的供给质量低、产能过剩落后、文化产品质量高,供应不足等问题。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以乡镇服务中心和农村文化活动室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图书、报纸、影视、农业科技、数字产品等也在不断增加,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文化产品总体缺乏的问题。但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广泛供应也带来了许多公共文化设施的位置不足、农村文化产品的品味不足、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农民文化活动参与度低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增加供给量,才能解决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剩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理念,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二、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求失衡的原因探析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求结构不合理、供给体系不完善,造成了农村社会“内卷化”、农村文化衰落、农村落后文化泛滥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与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农村文化基础薄弱有关,但主要是由于供给机制的不合理和产品供给的模式造成的。总体而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面临总量过大、优质产品短缺的双重困境,直接影响到农村文化的优质发展,也带来了农村文化服务“内卷化”的困境。

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看,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是以政治逻辑和生活逻辑推动文化服务供给的必然结果。在政治逻辑的指导下,政府部门将公共服务供给转变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和公共决策。地方政府做出明确可行的决定。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量化指标,如要建设多少文化场馆、要开展多少演出、要实施多少文化项目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领导干部只关心考核指标和头上的“乌纱帽”,忽视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状况、农民文化服务需求、农村文化服务效果等,扭曲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使产品供应的模型化。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面临财政收入不足、文化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工作程序和产品要求等,在一定的地方,规范统一地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许多乡村文化用房都是以统一设计、规范操作的方式建造的。这有利于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规模,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总供给,同时也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域性、个性化和差异化,不能与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无缝衔接,从而带来了农业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相对过剩等问题。

农民本质上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但在某些地方,政府往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应、文化体系建设等活动的唯一主体。与此相反,农民已成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旁观者。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了文化事业发展的不良趋势。例如,许多农村文化服务站、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地方政府有最终决定权的,很少考虑到农民的需求,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也不适应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导致在农村缺乏内生性的文化发展。

三、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求失衡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文化需求表达决定了供给。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因素。政府应以满足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突破口,不断激发农村居民表达需求的意愿,拓宽农村居民需求表达渠道,赋予公民更多的权力,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表达需求。继承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有效地使人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政府提供产品的决策模式是政府与农村居民共同决策的模式。只有准确把握农村居民的需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根据农村居民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成功。

(2)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供应与合作模式,是公共文化管理的核心课题,而不是公共文化管理的唯一课题。之前,政府一直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把市场和社会结合起来,把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供给结合起来。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强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社会化的合作模式。同时,由于农村居民活动场所少,休闲时间不固定,应采取灵活的供给方式。我们可以从农村建立的三大公共文化移动服务网络中学习,即移动图书馆、移动博物馆和移动表演网络。河北省某县为理发店、药店等交通便利、群众聚集的场所开设农家书店。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不足和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3)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人才管理机制,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队伍是关键。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培养一批文化技术人才,为农村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目前,西安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相对稀缺,拓宽人才渠道迫在眉睫。要培养基层专业人才,要制定支持和扶持文化人才的各项政策,鼓励更多具有文艺专长的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基层卡车运输领导。以文化项目为平台,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参与西安农村文化建设,吸引大学生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力度。资助文化名人、民间艺术家、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人才,加大对重大文化创新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

(4)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一是创新现有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偏好。不断完善现有文化服务,探索更加灵活的服务模式,吸引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例如,农村书店、文化站、文化广场等,应让农村居民自由、方便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二,打造突出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各区县要根据资源优势和历史遗产对文化产品进行重新包装,打造吸引人、有趣的文化活动品牌,使农村居民的家园更加复杂,增强农村文化的凝聚力。第三,构建以农村居民需求为核心的文化供给模式。各级文化机构要准确把握农村居民的需求,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的年龄特点、素质水平和具体文化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供给人才
人才云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