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刚 黑白书境 澄怀味象

2019-03-27 01:01武明丽
藏天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印江释文二王

文/武明丽

《楷书心无坐有联》

尺寸:137cm×17cm×2

年代:二〇一七年

释文: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

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丁酉腊冬于南明河畔,茂石杨昌刚书。

窗外,绿荫、阳光。我坐在他工作室靠近窗户的位置,杯中红茶明亮温润。他正向我讲述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对史上书家的影响。空气中有茶香与墨香。

“怀素单取二王的‘线’(线条);米芾取‘侧’(侧势);赵孟頫取‘平’(平正);董其昌取‘略’(简略);王铎则将王字的秀巧扩展以庙堂化,得其‘大’(扩大)。”

讲到怀素时,他快步到书架前,取过一本王羲之字贴来,翻到其中一页:“你看这线条,太漂亮了!少有人注意他的细线条。“还有漂亮的。”他继续翻动书页,停在另一页,似在分享,又像在独自沉醉。在他指尖下,那些线条是活的,妍媚有力。

“二王书法可塑性强,只取它优势的一项深挖发展,就能自成一家。”

“您得二王的什么?”我问。

他竟然有些羞涩,笑道:“我哪样都还没得到。”

显然谦虚了。我都能看出,他的书法粗犷端秀同存。我说:“我感觉您的字……”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眼神像知道谜底的孩子,就看我答得对不对。我继续讲:“您是在将魏碑插入王字。”还不待我总结出一个“合”来,他眼睛一亮,轻拍桌面:“对了!”

他是杨昌刚,书法家,与书写“颐和园”扁额的清末大书法家严寅亮同乡。

八岁以前,他生活在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三合村。三合村位于山高处,由三个自然村寨组成,离镇有近二十里路程。清晨,山岚升起,高处放眼,仿若一野平川。他曾经的网名“一望无边”,指的就是这份苍茫无际。很美。但这个美丽的地方那时没有公路,不通水电,冬天吃水都困难。他那时候想:能搬到公路边住,就是巨大的胜利。

他随造化降生在这个偏远贫困的山村。大山以特有的灵气滋养他,用困苦磨砺他,最后逼迫他下定决心离开它。

那时三合村民挑洋芋去赶集。集市在镇上一个叫天堂的地方,去那里要走下一座山,再爬上一座山。这一下一上,就是四十分钟,浑身湿透。他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走出这个地方。

大山狠狠地给他上了一课,让他明白,在这里除了努力读书,别无出路。也使他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较许多人更能吃苦,更懂忍辱,并且格外勤奋。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还能随口说出当年参加高考的分数,那些分数是他冲出山村的砝码。他成功地离开了,后来又考出印江。但他是深爱故乡的,他仔细研究过印江文化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佛教发展与印江书法兴盛之间的关系。他以自己是印江人为荣。如今,他的书法也已成为印江文化的光辉一笔。

他八岁开始习练书法。正式临习由唐楷起,仅柳体就写了十二年,颜字、魏碑……一路过来。最初他临他三叔的字。三叔是印江土秀才,毛笔字不错。三叔的字虽然没对他的书法技艺有影响,但是三叔促使了他朝着书法殿堂迈进。三叔常对他讲:“你好好写,写好了,我带你去印江看严寅亮的字。”

那时他随父亲住在铜仁,住处附近有间废品仓库,堆放了许多旧书废杂志,其中关于历史、文学的,他越看越有兴趣,像《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的汉嘉,他不知餍足地在废纸堆里汲取营养。他文史成绩突出,部分得缘于这次“淘宝”经历给他埋下的种子。大本大本的旧杂志,他就拿回来当书法练习纸。

这个少年还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也预知不了将来会做什么,只感觉应该成为一个有名望的人。眼见印江书法家受人尊敬,书本中富于名望的历史人物事迹那么动人。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有名望,只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他喜欢书法与文史。

行书李贺《江南弄》

尺寸:69cm×34cm

年代:二〇一六年

释文: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浦(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

唐人李贺《江南弄》一首。

丙申之春于花溪河畔,杨昌刚。

如果当时学文科,他自信高考能拿高分。他试着跟父亲讲:“让我再考一年,读文科,保证考取好学校。”十五岁能考上铜仁师专,家人已经很满意这个结果。父亲拒绝了他:“算了,没钱。”

他只好“憋起读”。毕业后成为一名物理老师。

行书王维《终南别业》

尺寸:137cm×34cm

年代:二〇一六年

释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一首,

丙申春月,杨昌刚。

大山教会他顺势而为,于可得处着力。

他教的班,物理成绩全县第一。21岁他当上正教导处主任。如果不是后来考取省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脱产学习,两年后,他极可能是校长。学经济是为了走出印江,当时只有这个专业可读。

于可得处着力。他认真对待工作,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表现优异。

书法呢?从未停止过。这是融入他血液的喜好,不可或缺。无论他之后在市委当秘书,到工会当主席,还是来花溪当疗养院院长,以及随后任花溪职工医院院长,书法始终陪伴着他。

他头脑灵活,有过硬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到花溪是临危受命,极艰难时,他夜夜失眠,想尽办法要使医院扭亏为盈。那阶段,他的体重从120斤骤降至100斤。

水深火热中,他依然天天习写书法。觉睡不着,书法却能让他心安神宁,他以书法缓解压力,调适心境,才有力气继续面对事务的沉重繁杂。

他的书法集《参悟魏晋》,便是那期间作品,竟无火味。那些字,笔力沉稳,写者胸中有度,或秀然,或洒泼。如今再看,他也认可自己当时的书法水准。这本集子对他而言有阶段性纪念意义,原件他全部留着,有人出高价他也不愿意卖。

丰富的经历,宽广的社会接触面,使他的书法因眼界开阔而具备大格局。书法与事务于他而言无冲突,且相得益彰。书道与俗世之道本为一体,如同山民与大山之间的爱恨交缠,理不清也毋庸理清。

大半辈子过去,书法不动声色,坚实又柔软地存在于他的生活,作用了他的职业走向。还有他对文学、历史的喜爱,以及大山的峻烈严酷、家乡的书香气息所赋予他的意志与价值观。这些

行书金缨《格言联璧》句

年代:二〇一七

尺寸:41cm×25cm

释文:

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

操守(存)如青天白日,威仪如丹凤祥麟。

言论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洁冰清。

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录古语一则,丁酉之春,杨昌刚。都形成他的人生轨道。后来到省书协工作,成为职业书法家,不能完全归属偶然。

书法习练,他同样顺势而为。刚搬到贵阳时,居住条件不允许大幅书写,他便在餐桌上练习尺牍小笺,另有一番趣味。我看到他写的一幅扇面,手掌大小,字不过指甲盖大。书写时,持笔的手指挡住视线,近乎盲写,但无妨,他已经胸有成竹,心眼自开。

到贵阳后,有幸得书学泰斗姜澄清先生点拨:“学不忌杂,贵在归纯。”还在铜仁时,他已经体会到碑书繁多、良莠间杂,无章法可循。先生这八个字切中肯綮,使他重归二王书法习练。才有了书法集《参悟魏晋》。

学扎实二王技法,才有可能做到醇和、典雅、规范、有韵致。领悟到“书不入晋,终为俗笔”后,他的书法脱离瓶颈期,有了质的飞跃。

如今,他已深谙二王书法精妙,也才有开篇他对我讲的那些历代书家于二王处所得的评论。

他说将魏碑插入王字是这些年他在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今后努力的目标。时间不允许他众体兼攻,他只在自己擅长的行书上做此尝试。而行书本身就是比较难掌握的书体,不比草书能拉腾,也不似篆书易结构。好的行书能于平常中显殊胜。以行书体,自然地融合魏碑与王字,刚柔并济,这事不容易。

他的书法集《澄怀味象》刚出版不久。澄怀味象,正是他归纯后,畅游黑白书境的态度。

行草白居易《春题湖上》

尺寸:180cm×48cm

年代:二〇一六年

释文: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

丙申,杨昌刚。

猜你喜欢
印江释文二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书法为媒 打响品牌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