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贵(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35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
师:老师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写了一行字,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看不清。
师:怎样才能让全班的同学都能看得清呢?
生:把这张纸放大。
师:这个主意真不错,我来试一下。
(教师故意把长方形纸放大到看不到边界)
师:现在能看清了吗?
生:太大了看不清。
师:太大了,怎么办?
生:缩小。
师:现在看清了吧?一起读一遍:听课老师,您辛苦了!
师:刚才我们利用快拍仪实现了放大与缩小的操作,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放大与缩小的例子,比如: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的房屋、汽车、飞机、轮船的模型等。深圳世界之窗是中国著名的微缩景区,里面搭建出118 个景点的微缩景观,这些都利用了放大与缩小的规律来实现,像这样图形大小改变但形状不变,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化的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对于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为什么要放大或缩小,学生是不会去考虑的。因此,课始我设计在一张纸上写下“听课老师,您辛苦了”,一来是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二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这种现象确实需要放大或缩小,从而缩短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探究“图形的放大”。
师: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
生:为什么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规律?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的探究活动就从一张照片开始。
师:(出示花的照片)这是老师拍的一张照片,左下角有拍照的时间,能看清吗?(看不清)我们来试一试放大照片。观察思考:放大后的照片和原来的照片相比,有什么异同呢?
生:看见了拍照日期。
生:放大后更清楚了,花蕊都看得很清楚。
生:照片变大了,但形状没有变。
师:观察得真仔细,它的大小改变了,但形状没有改变(板书)。为了让我们的数学课更有数学味,现在我把这两张照片中的花隐去,留下这样两个长方形。数学探究离不开数据,你觉得要探究它们需要知道哪些数据?(长方形的长和宽)它们的长和宽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师:观察图形及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
生: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长方形长和宽的2倍。
师:也就是说放大后,长方形对应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师:这里的“2 倍”关系我们还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换成“比”我们就可以说: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长的比是2∶1,放大后长方形的宽与原来长方形的宽的比也是2∶1,也就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对应边的比都是2∶1,具备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说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如果我们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还可以按几比几放大呢?(3∶1、4∶1……)
【设计意图:从一张照片开始,让学生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际意义(为了某种需要)。为了让数学味更浓,我隐去照片中的花,把照片抽象为长方形(也就是从生活到数学的抽象),让学生产生要研究这个图形就必须要有数据来支撑的需要。在这种任务驱动下,我给出两组学生迫切需要的数据,有了数据,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分析,发现规律,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理解了图形放大的含义,同时又为后面“缩小”含义的理解起到了类推迁移作用。】
2.探究“图形的缩小”。
师:刚才我们是把原来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还是原来这个长方形图,如果我想把它按1∶2 的比缩小,请问:你怎么理解1∶2?
师:那缩小后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呢?请你口算一下。
师:你能画出这个缩小后的长方形吗?
(学生画图略)
3.判断。
师:从上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2∶1 表示图形放大了,1∶2表示图形缩小了,现在给你任意一个比,你能否判断出图形是放大还是缩小吗?有什么诀窍吗?(4∶1 5∶1 1∶2 1∶4 ……)
生:比值,比值大于1 的是放大,比值小于1 的是缩小。
生:前项大于后项的是放大,前项小于后项的是缩小。
生:后项是1 的是放大,前项是1 的是缩小。
师:如果3∶2 呢?2∶3 呢?
生:前项数字大,就是放大;前项数字小,就是缩小。
【设计意图:知识的正向迁移对学生来说是很宝贵的,学生有了“放大”知识的结构,对“缩小”自然而然就有了自己的认识,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比的前项大的就是放大,比的前项小的就是缩小这一规律,扫除了众多学生思想上的认知模糊障碍,为知识的拓展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完成“试一试”。
师:长方形的放大和缩小,我们都能熟练操作了,三角形的放大和缩小你也能完成吗?
(1)解读2∶1,三角形的放大怎么画?
(2)放大后三角形的斜边是原来三角形斜边的2 倍吗?验证一下。
按2∶1 的比画出直角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2.完成“练一练”。
按1∶2 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3.拓展提高。
(1)填空。
一个长方形按4∶1 的比放大。
①对应边的比是( )∶( )
②周长比是( )∶( )
③面积比是( )∶( )
(2)判断。
①把一个长方形按4∶1 进行放大,就是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扩大到原来的4 倍。( )
②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
③一个正方形按3∶1 放大后,周长和面积都扩大了3 倍。( )
④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4 倍后,斜边也会放大到原来的4 倍。( )
【设计意图: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对知识的本质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方格纸上不仅能画出长方形的放大与缩小,还能画出三角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且通过测量三角形的斜边变化前后的数据,更深刻地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中,两个图形的所有对应边都必须按一定的比进行,否则图形的大小就会发生改变,进一步揭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本质——图形大小改变,形状不变。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周长比和面积比,让学生通过画图,对比、分析、了解面积比是对应边的比的平方这个重要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