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基于云南民族地区的数据分析

2019-03-27 03:13何镇宇
关键词:城镇人口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

何镇宇

(云南开放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

人口城市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由于存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地区之间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往往具有地域的特点.人口城市化水平一直是东部高于西部,而且区域差距不断拉大;从人口城市化的增幅来看,在不同的时间段有所差异[1].人口城市化相关的实证结论与研究对象所在的区域也存在有一定的关联性[2-6].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结构变化有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短期这2种因素对于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比较有限;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的反馈作用也不明显.因此,对于特定地域的研究将更具有应用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人口城市化,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是人口城市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当下,云南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正逐步提高,但是其大部分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城市化年平均增幅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人口城市化推进的基础比较弱.与云南平均水平相比较,云南民族地区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

1 人口城市化水平测度分析

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水平人口指标的测度方法研究主要表现为构建公式根据非农业人口或农业人口等数据测算人口城市化水平[7-9],或者以城镇人口比重衡量人口城市化水平,并对城镇人口比重数据进行修正[10-11].人口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选择的差异在于是选择城镇人口比重还是选择非农业人口比重来表示人口城市化的水平,以及是否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正.城镇人口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和非农业人口登记方法的变迁表明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合理的.

1.1 人口城市化测度指标诠释

人口城市化水平测度一般是使用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和总人口指标,其数据都是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省或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在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中对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进行的界定是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近十多年来中国统计年鉴没有对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进行界定,也没有公布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这项统计数据.省级统计年鉴对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这项统计指标的解释是农业、非农业人口是根据公安部下发的“户口簿”的户口性质统计,省级统计年鉴公布了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统计数据.

1.2 人口城市化测度指标选择

城镇人口的统计涉及到城乡的划分和常住人口界定.近十多年来,国家做了大量工作明确城乡划分、对城乡进行编码、建立城乡地域库,缩小常住人口统计的空间标准和时间标准,以进一步精确地统计城镇人口,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了历年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数据,并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水平.这些工作表明国家在评价城镇化水平方面认可以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水平.

1.3 城镇人口统计标准分析

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和和常住人口的统计标准发生过多次变化,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也变化多次,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数据为了具有可比性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修正.学者们对城镇人口进行修正的方法一般是把新旧口径的差额进行分摊,或者设定城镇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参照系的变化趋势同步,这些都是设定了比较强的假设前提.城镇人口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某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变化受到户籍、产业、就业、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统计口径的城镇人口调整要做到反映实际情况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对于特定的地区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

从政策变化的角度来看,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10月发布实施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取消了1999年12月实施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规定的市辖区人口密度1 500人/平方公里的甄别指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对常住人口的解释与2000年1月25日发布实施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对常住人口登记的规定是一致的.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常住人口的登记有所不同,前者常住人口的空间标准是乡、镇、街道,时间标准是半年,后者常住人口的空间标准是县、市,时间标准是一年.

综上所述,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划分的方法变化比较小,常住人口统计的方法没有变化,因此2000年至今不设立市辖区的地区,以及2000年至《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实施之前市辖区的人口密度小于1 500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实施之后才设立市辖区的地区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一致的.

2 云南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2.1 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特点

本研究的云南民族地区设定为云南省的8个自治州.人口城市化特点主要以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城市化水平年平均增长率来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各个州城镇人口和总人口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000—2014年云南省8个自治州人口城市化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云南省8个自治州人口城市化水平 %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云南省8个自治州人口城市化年平均增长率,其中德宏州由于数据波动过大,德宏州人口城市化年平均增长率的测算时间范围为2001—2014年,其他7个自治州人口城市化年平均增长率的测算时间范围为2000年—2014年.

2000年以来,云南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8个自治州人口城市化水平都在逐渐提高;2014年,云南省8个自治州,只有西双版纳州(41.74%)略高于云南省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41.73%);2000年至2014年云南省的人口城市化每年平均增幅为1.22%,大理州(1.44%)、西双版纳州(1.24%)、文山州(1.35%)和楚雄州(1.23%)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而红河州(1.04%)、德宏州(1.00%)、迪庆州(0.90%)、怒江州(0.80%)低于云南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的云南各个自治州的生产总值、3次产业产值及从业人口的数据,可以计算出3次产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和比较劳动生产率.2000年—2014年,云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是云南8个自治州的第一产业比重总体趋势一直在相对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总体趋势都在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除了西双版纳州2002年—2007年和德宏州2002—2004年、2005—2006年、2008—2010年有相对下降之外,8个州的总体趋势都在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相对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是楚雄州和红河州,大理州、文山州第二产业比重一直持续上升,2010年以来大理州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2012、2013年文山州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三产业比重,然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一直相对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是迪庆州、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和文山州.怒江州2005—2006年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下降,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以2010年为例,云南省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基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14年为例,云南省的城镇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为26.11%,迪庆州(28.72%)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而西双版纳州(23.21%)、德宏州(20.09%)、楚雄州(19.97%)、大理州(17.33%)、怒江州(16.55%)、红河州(16.54%)、文山州(11.21%)低于云南平均水平.这说明云南民族地区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低,城镇就业人员比较少,民族地区的就业人口大部分在第一产业就业.

2.2 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分析

本文从数理分析的角度研究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其相关因素的作用情况,以明确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机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办法,人口分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类.如果人口城市化水平表示为Y, 城镇人口数表示为U,乡村人口数表示为R,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测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Y=U/(U+R).

如果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分别表示为N2、N3,城镇人口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之和的比例为T,那么城镇人口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T=U/(N2+N3).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表示为N1,乡村人口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的比例表示为V,乡村人口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V=R/(N1).

3次产业的GDP分别以G1、G2、G3表示, 3次产业产值构成比重分别以P1、P2、P3表示.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表示为:

Li=(Gi/G)/(Ni/N),(i=1,2,3).

可以推导出:

Y=1/(1+(VP1/L1)/(TP2/L2+TP3/L3)).

上式反映了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相关因素的相互数理作用情况,可以将它作为人口城市化数理模型.人口城市化数理模型的参数构成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与3次产业的产值比重、3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城镇人口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的比例,以及乡村人口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的比例相关.根据人口城市化数理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相对降低、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相对升高,以及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升高、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降低直到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过程意味着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000年以来,云南省8个自治州的第一产业比重总体趋势一直在相对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总体趋势是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总体趋势是波动中上升.以2010年为例,云南省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基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14年为例,云南省的城镇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除迪庆州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之外,其他自治州都低于云南平均水平.

根据人口城市化数理模型和云南省8个自治州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三次产业比重及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据特征,我们可以得出云南省8个自治州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①云南省8个自治州的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使得2000年以来云南省8个自治州人口城市化水平都在逐渐提高;②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主要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提高的产业结构调整来推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下降对其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文山州、怒江州、大理州、迪庆州、红河州和楚雄州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特点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有积极作用;③比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会降低产值结构比重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作用.④云南省8个自治州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比较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和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城镇就业人员比较少,这说明第二、三产业就业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有较大提高空间.

2.3 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强度分析

人口城市化的数理模型分析表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将对人口城市化水平变化产生影响.从经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产值比重变化促进就业比重变化,就业比重变化引起人口在城镇地区的聚集,人口的城镇聚集有助于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为了进一步分析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情况,可以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云南省8个自治州的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人口城市化水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3次产业产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代表指标.1949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标准发生过多次变化.根据云南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99年云南城镇人口有1991.3万,而2000年云南城镇人口990.6万人,1年之间城镇人口数据相差1000.7万人.2000年之后,我国城乡划分方法的变化比较变化小,常住人口统计的方法没有变化,研究表明2000年至今不设立市辖区的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一致的.云南省的8个自治州不设市辖区,根据该方法云南民族地区不受影响,即2000年以来云南8个自治州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一致的.因此,研究的时间段将选取2000年—2014年.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的数据相对波动较大,这2个州的研究对象的时间段选取为2001年至2014年,其他6个自治州的研究时间段为2000年至2014年.城镇人口、总人口数据和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云南统计年鉴》.

人口城市化的指标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测度研究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是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指标.本研究考虑利用lny=b0+b1lnx1+b2lnx2+b3lnx3+u形式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采用的变量及符号如下:人口城市化水平为y、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x1、x2、x3, 相应的自然对数形式为lny、lnx1、lnx2、lnx3.

模型的自相关性可以采用杨——博克斯的Q统计量来检验.Q统计量的表达式为:

模型的多种共线性可以使用方差膨胀因子进行检验.方差膨胀因子的表达式为:

计量分析运用软件Eviews8.0进行计算,云南省各个自治州的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计量模型为如表2,表3.

表2 云南省8个自治州的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计量模型

表3 计量模型统计结果

计量经济分析的结论是云南省楚雄州、红河州、大理州和迪庆州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正相关,德宏州、文山州和西双版纳州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提高来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对人口城市水平的作用较强的是楚雄州、红河州、大理州,当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人口城市化水平将分别增加为:楚雄州2.493%、红河州2.111%、大理州1.889%;当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人口城市化水平将分别增加为:大理州2.588%、楚雄州2.133%、红河州1.879%.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对人口城市水平的作用较弱的是迪庆州,当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迪庆州人口城市化水平将增加为0.324%;当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迪庆州人口城市化水平将增加为1.262%.而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主要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相关,当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人口城市化水平将分别增加为德宏州0.681 1%和西双版纳州0.545 1%.

人口城市化数理模型可以对实证研究的结论做出进一步解释.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的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导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作用减小;迪庆州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这表明已经有大量人口从事非农就业,但是迪庆州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实证研究得出的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作用弱的情况,通过人口城市化数理模型分析可以认为这是因为迪庆州城镇人口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低所导致的,也就是说迪庆州的非农就业人口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居住在乡村地域.

3 结语

1) 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城镇人口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的比例,以及乡村人口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的比例相关.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相对降低、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相对升高,以及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升高、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降低的过程意味着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较高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也意味着产业结构达到较高的水平.

2) 云南省民族地区楚雄州、红河州、大理州和迪庆州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正相关,德宏州、文山州和西双版纳州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提高来推动.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的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也导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作用减小.迪庆州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教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作用弱,这是因为迪庆州城镇人口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低所导致的.

3)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二、三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有助于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过度发展某一产业、地区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不协调、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过高不利于人口城市化的推进及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民族地区更需要加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完善产业政策,增加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使过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适当降低,以及鼓励居民到城镇地域就业和居住,以有利于促进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城镇人口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浅谈城镇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与对策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口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