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俏
【案例】
班里有个小男生,长的甚是可爱,却是年级里面出名的“吵包”,平日里非常闹腾。偶然地,我发现他并非其他教师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起码他对做数学计算题就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一有空时就教他做计算题,课后还在班里幫他找了一位小老师,给他辅导各科学习。这样一来“挤压”了他顽皮捣蛋的时间,二来可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正事”上来。慢慢地我发现,每当我去上课,他就会拿出他头天做的计算题给我看,竟然都是对的!
我非常惊讶,但心里其实是不太相信是他自己做出来的。于是我笑着夸他厉害,让他现场再做几道题看看。他立马说:老师你出题吧,我都会做了。我于是出了几道易错题,他马上拿出纸笔计算,并全部都做对了。这回我由衷地表扬了他,并夸赞说他其实“挺可以的”。他听后眼里放出光一般问:“老师,我真的可以吗?”我郑重地点了点头。
这之后,每当有到黑板前演算计算题的机会,他都会自告奋勇前来演算。当然,刚开始时有些同学会嘲笑他,但看到他做对的次数越来越多,嘲笑声渐渐消失了。从那之后,上数学课时我常常可以看见他神情专注,双眼放光。我知道,那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希望之光。
临近期末,我鼓励他,若是考及格了,老师给你特别的奖励。他立马低下头,轻声说:我除了读一年级,其他时间就从来没有及格过。我并不意外地继续鼓励他,保持现在这样的努力,你一定可以及格的!他高兴地说:“真的吗?那我希望老师能奖我一本本子。”我欣然答应。期末他果然没让我失望,看到他领到本子时的那种喜悦表情,我内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我知道,他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而我,何尝不是成为了更好的老师、更好的自己?
【反思】
这位小男生的转变经历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授予知识,更应该是给予希望,让每个孩子心里都燃起成功的火花。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因为,教育经历会告诉我们,即使是那些“无可就药”的孩子,其内心深处也潜藏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所谓“后进”的孩子,与其给他们灌输“正确的美德”,不如引导他们发现更善良和高尚的自己,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认知自觉。如此,何愁他们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人”呢?
(作者单位:磐安县尚湖镇中心小学
浙江金华 322303)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