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田
(福建医科大学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福建 福州 350122)
实验室开放是深化落实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实验室开放实践证明,在提高高校实验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操作和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创新创造思维,实现“学习、应用、创新”的融会贯通,对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高质量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课程是医学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实验室开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验室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实验室开放可以为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更多的动手机会,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医学技能的提高。传统实验课多采用验证性实验,即学生按照特定的方法、步骤进行机械性操作[3],而通过开展设计型实验、创新型实验、本科生“早科研”等开放项目,能引导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在实验室开放模式下,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多,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实验室开放建设对培养高质量的现代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称评聘、收入与其科研成果息息相关,然而青年教师因刚踏入工作岗位,大多存在科研平台小、经费不足、实验室资源少等问题,对课题申报、职称晋升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借助实验室开放,青年教师有机会进入学校的国家重点、省重点等科研平台,可以共享先进实验室的实验资源,促进学术上的交流,为自身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实验室管理教师在实验室开放中既担任着管理者的角色,又是实验者的协作伙伴。为切实做好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实验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作为“领路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及实验技能,主动提升自身素养;学生是知识的“索取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指导教师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与学生进一步沟通交流,探讨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教师也可以汲取大量新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随着高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实践创新的基地,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高,经统计,近3年我校每年教学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平均在2 000万元以上,实验室功能不断完善。但大多数实验室在完成正常的教学计划和科研任务之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此外,不同学院相近专业因实验内容交叉、功能相近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实验资源与教师资源的浪费[4]。在以科技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贵重仪器作为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实现了质的提升,但根据教育部门统计,我国贵重仪器使用效率总体偏低,平均利用率不到25%[5],甚至个别仪器设备存在零使用机时的情况,使用效益严重不足。随着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对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负面作用逐步凸显,通过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打破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壁垒”,实现实验资源共享及优化整合,各单位可以在保障自身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实验场地、实验仪器、实验资料等资源面向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开放,承担更多校内外实验任务,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实验资源使用效益。
高校实验室开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够[6]。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行实验室开放,走进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却数量有限,甚至出现部分实验室无人问津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开放项目规划不合理,针对性不足;另一方面是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医学院校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参与实验室开放的动力严重不足。没有学生的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关键。
高等学校实验室人员编制普遍是以岗定人,而实验室开放后,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实验室项目、实验时间的增加,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有的开放项目甚至要占用教师的周末和寒暑假时间,但这部分工作未能在教师的工作量中体现,导致教师参与的热情严重不足。如何将实验教师额外的工作任务与薪酬科学地联系起来,提高其参与实验室开放的工作积极性,是实验室开放工作顺利开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验室开放带来的益处毋容置疑,但随着实验室的开放,教职工人员的管理成本、仪器的维护成本、易耗材的使用量也大幅增加[7]。一是部分学生的仪器操作熟练度不够,在操作贵重精密仪器时,容易造成仪器损坏和维修成本增加;二是由于仪器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很多设备长期处于工作状态,损耗率显著提升;三是随着开放时间的增多,实验室技术人员无法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加速了仪器设备的损耗。这些问题导致实验室开放的保障经费出现缺口或不足,降低了实验室开放的质量。
当前,多数高校虽然推行了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但相关管理工作还停留在纸质收集等传统模式,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给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公布、预约、数据统计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开放项目更新不及时、预约流程不明确、预约时间冲突、数据统计不准确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实验室开放工作的进一步推行。
1.实验室开放项目应“因材施教”。实验室针对低年级学生开放的内容应以基础技能训练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技能熟练度;对于高年级学生应鼓励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创造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将实验内容与未来工作内容接轨,提前打好基础,增强职场适应能力。
2.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将实验室开放项目的考核成绩计入学分,参与奖学金的评比;鼓励学生参加实验竞赛、发表论文,学校提供相关经费,表现突出的给予评奖奖励。这些措施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的积极性,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实验室开放的推行,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优势资源,促进实验室改革,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2003年我校制定发布了《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并于2016年进行了修订完善,为实验室开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从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出发,我校不断推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将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结合,逐步提升我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参与度。近3年来,大学生创新项目由2016年的169项上升到2018年的250项,提高了48%,实验室开放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1.将实验室开放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落实人员经费保障。教师是实验室开放的领路人、护航者,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的热情直接影响实验室开放的效果。由于额外工作量的增加,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教师将难以积极地投身到实验室开放中。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实验室开放教师工作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师参与工作的热情尤为重要。如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的工作量经科学计算审核后,折算为学时或发放额外津贴,由此提高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的积极性。
2.设立专项运行经费。运行经费是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基本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室开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实验室开放运行的经费主要包括设备更新与维护经费、实验耗材购置费用等。在经费管理上,一方面要通过规章制度明确来源,保证经费充足;另一方面要确保实验室开放经费专款专用,严格审批,明确实验室开放经费的使用途径。
随着实验室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我校逐步建立了科学的实验室开放工作绩效考核办法。2017年,《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将实验室开放项目指导纳入教师的工作量,进一步健全激励体系。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将实验室开放期间管理教师(包括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的工作量折算为实验教学学时,纳入《奖励性绩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建立了长效的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校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的积极性。近3个学年度,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等9个学院(部)每学年稳定开放实验室80间左右,实验项目由2016—2017学年的350个上升到2017—2018学年的414个,提高了18.3%,在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及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高校在管理上逐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实验室开放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促进实验室开放信息的及时流通,提高管理效率,完善局部的、有限的、表面的开放模式,为推动实验专用资源向实验大资源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2018年,我校以提供全面、规范、共享化的实验资源作为出发点,基于学校实验教学中心、科研平台的大型贵重仪器资源,建立了大型贵重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平台,实现了校内、校外的无差别开放服务和实验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除此之外,护理学院率先建立了“实验室开放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实验室开放申报、预约、数据统计的全过程网络化管理,一方面提升了预约的便利性,另一方面降低了管理负担,突出了实验室开放服务的全面性、信息性、智能性和便利性,极大地推动了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开展[8]。近3个学年度,护理学院累计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13 489人次,实验总时数达40 467小时,学生医学技能的准确性、熟练性得到显著提高,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室开放建设意义重大,既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只有通过学校、学院以及相关人员的多方努力与积极探索,才能制定出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又满足社会需要的管理模式,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室开放中得到全面的提高,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新型医学人才,履行时代赋予现代高校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