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军
颈源性头痛是一种伴有颈肩部压痛,而且与枕神经受刺激有关的头痛,其发病率高、临床症状表现复杂。1983年Sjaastad[1]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定义后,很快得到各学科专家的重视。 头痛源自枕部可放射至患侧头顶和眼眶。头痛多表现为一侧,少数两侧交替加重,且疼痛剧烈。部分患者伴有颈背部疼痛,活动头部时疼痛加重,少数伴有眩晕、恶心和呕吐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的普及、人们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颈源性头痛也越来越普遍化、年轻化,由于疼痛剧烈,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逐渐成为中外医学界研究的对象,目前很多西医把该病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疼痛往往不能减轻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能作为长久治疗方案,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重要,中医针灸凭借其安全性好,操作简捷,疗效显著成为众多学者新的研究动向。尤其以针刀治疗发展迅速,体现了针刀在颈源性头痛治疗中的优点。我科2014年6月—2018年6月采用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32例,并和单纯针刺治疗32例进行对照,观察比较2种针法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所起的作用。
1.1一般资料以山西省人民针灸科门诊及神经内科病房颈源性头痛患者6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平均(38±8)岁;病程最短5 d,最长14个月,平均(7.12±4.32)个月。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5~60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16个月,平均(8.43±5.14)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头痛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考国际头痛协会修订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和《头面部疼痛诊断治疗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 诊断标准:1)颈部转动或低头时,按压头痛侧的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 2)颈部活动范围受限;3)同侧的颈肩背疼痛,或偶有上肢根性痛;4)单侧头痛,有时放射到眼眶,不向对侧转移。
1.3纳入标准1)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 2)患者除外其他疾病;3)均告知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利弊;4)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通过检查如颈椎核磁共振、脑电图、头颅 CT或核磁共振,排除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颅内病变、三叉神经痛、脑血管病引起的头痛,鼻窦病变等。
1.5治疗方法
1.5.1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颈部垫一软枕,使颈部向前弯曲20°~30°,予患者枕外隆突、 C2~3、 C4~5旁开2 cm处的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定点;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压痛点(枕大神经);在定点处用碘伏进行常规消毒,针刀于定点处,平行于肌纤维走行快速进针,纵行疏通切割、横行剥离后出刀;术毕,于针眼处用创可贴敷贴,嘱患者3 d内勿着水。 每3~4 d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1.5.2对照组患者取坐位,取病侧风池、天柱、肩井、太阳、颈部夹脊穴、阿是穴等进行针刺,使患者得气,用平补平泻手法;连接电针仪,调整电针输出波型为连续波,留针0.5 h,治疗10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1.6.1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头痛症状、体征消失,1个月内头痛无复发;显效:头痛症状、体征明显减轻,1个月内头痛无发作或明显减少;有效:头痛有减轻,次数减少;无效:头痛症状、体征无变化,每个月头痛发作次数不变。
1.6.2视觉模拟评分(VAS) 基本的评分法是用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和“10”分,0分表示不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1.6.3颈椎活动度评分(ROM) 工作生活无影响,活动灵活评为1分;有一定影响,活动范围受限评为2分;影响较大,活动时僵硬评为3分;基本不能活动评为4分。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将2组患者有效率进行χ2检验。
2.1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后5 d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均可改善颈源性头痛的疼痛评分,但小针刀治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见表2。
2.32组患者ROM评分比较2组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后1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5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后VAS、ROM评分比较 (分,
偏头痛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常见类型,在世界上发病率极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偏头痛好发于22~58岁年龄阶段,在我国偏头痛的发病率很高。诊断标准[5]: 1)反复发作性血管性头痛,每天至少发作5次以上,发作间歇期正常;2)发作可伴有或不伴有先兆症状;3) 发作时头痛位于一侧,中到严重程度头痛。可以看出在临床中容易把颈源性头痛误诊为偏头痛,笔者在门诊见到很多颈源性头痛患者在其他医院被误诊为偏头痛,颈源性头痛的症状主要是枕部和上颈段的疼痛,有时疼痛放射到头顶或眼眶部。触压时可在枕部、乳突下、颈椎棘突旁等处发现有明确的压痛点。由于疼痛剧烈,各种止痛药都不能缓解疼痛,该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正确的诊断与治疗颈源性头痛是我们各级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颈源性头痛在中医学中有不同的病名,当属“脑风”“首风”范畴[6]。《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明确提出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关于其发病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关于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理,主要有解剖聚集理论、机械刺激学说、炎性水肿学说、肌肉痉挛学说四种[7]。长时间低头工作生活,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态,使肌肉血供减少,引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炎证损伤,最容易引起周围组织的缺血,组织因受损而产生的炎性物质刺激颈椎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产生疼痛,这些是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在治疗上西医多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扩血管药等等,疗效不理想则采用神经阻滞疗法与口服药联合治疗,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头晕、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使得许多患者放弃了这种疗法。传统针灸认为颈源性头痛属于太阳经头痛,风池属少阳经,为风邪所汇之处,天柱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夹脊穴可疏通经气,共同达到活血止痛的目的。针刀组疗效比传统针灸组高,针刀医学认为颈源性头痛的病因是颈椎软组织损伤后的平衡失调[8]。针刀可以消除肌肉痉挛,松解粘连,使局部组织达到力学平衡,目的是消除局部软组织对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的压迫刺激,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头痛。同时,针刀治疗对于解除颈枕部软组织的炎证水肿也有重要作用。针刀还兼有针灸作用,针刀较普通针灸针粗,针感强,易疏通经脉,活血止痛。从根本上治疗了颈源性头痛,故针刀应成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首选方法,应大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