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目前唯一一种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反复入院,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国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和管理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大量研究表明,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可以有效控制心力衰竭的复发和恶化,减少再住院次数并降低病死率和医疗花费,改善病人生活质量[1-3]。但有效的自我护理涉及知识向行为转换的健康服务[4],要提高病人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自我护理能力,必须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度,提高病人在疾病处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自我护理能力。本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现状,为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5月收治的83例心力衰竭病人。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5]指南;②心功能Ⅱ~Ⅳ级;③具有基本的阅读理解识字能力;④病人愿意参加研究项目,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稳定性心力衰竭,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终末期,合并恶病质者;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认知功能障碍者。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病人一般信息、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临床诊断、心功能分级、入院次数等及开放性问题;②心力衰竭知识问卷:选用Artinian等[6]编制的问卷,国内专家修正后形成中文量表进行测量,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该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77;③心力衰竭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选用杨秀芳等[7]编制的问卷进行测量,问卷的内容效度系数为0.934,Cronbach′s α系数为0.912。
1.2.2 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深入病房进行问卷调查,向被调查者解释调查目的及意义,被调查者因视力、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者,由护士或家属协助完成,当场发放并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本次研究中,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力衰竭知识总得分为(7.04±1.08)分。病人对心力衰竭的一般知识掌握最高,对饮食及体质量知识和药物及相关副作用知识等与心脏康复有关知识掌握较差,详见表1。
表1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力衰竭知识得分情况(n=83) 分
表2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疾病相关知识需求状况(n=83) 例(%)
本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总分为(7.04±1.08)分,高于Artinian等[6,8-9]测得的结果。知识问卷中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症状、诱因等得分较高,表明病人对疾病一般知识的掌握较乐观,但在体重管理、合理饮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规律运动等心脏康复相关知识得分较低。其原因与目前院内品管圈、优质护理及延续护理服务的广泛开展,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意识的提高,使得院内常规健康教育指导在病人疾病知识的掌握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表明,病人患病时间越长,心力衰竭知识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越高[10],心力衰竭病人常反复多次入院,因此病人对能有效缓解症状的知识或曾经出现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具有较强烈的学习需求,病人的心力衰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本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对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欠佳,对常用药物指导,如何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心脏康复锻炼的知识,饮食注意事项,正确记录出入量、监测体质量的重要性,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出现何症状即就诊,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需求较大,与施建学等[11]研究相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心脏康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不及国外广泛,多数医护人员及家属对心脏康复认识不够,康复师、康复专科护士数量匮乏,心脏康复健康教育也不全面,病人对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尚不够明确且需求较大。这提示应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特点,将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系统的纳入健康教育内容中,确定疾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评价标准,实现具有针对性的、反复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全面掌握心力衰竭疾病的有关知识及自我护理知识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使病人主动参与疾病的自我管理,积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慢性心力衰竭多为高龄老年病人,病人因身体机能的衰退或焦虑及环境压力而导致的对信息的曲解,导致其心力衰竭知识掌握较低,但目前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健康教育仍停留在口头或简单的纸质资料上,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护理模式、缺乏良好的出院跟踪系统确保病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12],临床护理工作与指南要求差距较大、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和护理人员能力不均衡等,导致了院外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不能达到最优化,只能确保病人对基本疾病知识和护理知识的了解,增加了因心力衰竭急性发作而再次住院的可能。研究表明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路径化健康教育,能够降低再入院率,提高心力衰竭病人的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13-15]。本研究表明,病人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大多数病人选择以时间为单位的路径化健康教育和个体化健康宣教,说明病人更偏向于详细、规范化、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方式。护士采取路径化健康教育,能够让病人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认识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了解症状和体征改变的重要性和意义及需要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提高知识水平,鼓励并支持自我护理,从而使病人住院期间制订的护理方案得到持续调整,并达到最优化。
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管理是长期的过程,病人的健康知识越多,越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不断加强病人自身疾病知识掌握的同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满足其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以促进病人的健康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受本调查表中内容的限制及样本分布的局限,心理和运动康复内容涉及较少,调查对象多为城镇居民且样本量较小,在反映基层病人真实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可能不够全面,需在以后做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