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效应的深度挖掘
——基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视角*

2019-03-26 01:57王孝璱金泽虎
关键词:博览会进口效应

王孝璱,金泽虎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国际贸易自产生以来不停地在开放和保护两个主题之间游走,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强调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一国的出口必然是另一国的进口,贸易既然发生,其带给各国的利益就一定不能是个零和游戏,最早支持进口贸易的依然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双赢和互惠,进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影响的促进效应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贸易实践还同时验证,特定时期的进口同时会具有更多的叠加与衍生效应。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步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中大国,经济面临着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常态的阶段性转换,同时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急剧升级,贸易环境趋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贸易发展的创新性探索。2018年11月首届国家级以进口为主题的国际博览会将于上海举办,中国主动开放国内消费市场,将从世界各地进口多品种高质量产品,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本国经济的增长寻求新的动力。因此,以自由贸易理论为基础,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下,为改善贸易环境和稳定经济发展,探索博览会带来的进口叠加效益,对于深入研究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复合衍生效应是一个需要长期考量的重大选项。

二、有关进口贸易叠加效应的文献综述

长久以来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学者们多关注出口贸易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才有人开始进口贸易的相关研究。研究关注较多的是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从国家或省级层面对一国进口贸易总额进行分析,认为不同时期对不同范围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人民币汇率、国内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实际利率、人均GDP、出口贸易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民收入、知识产权保护、双边贸易成本、国内相关政策都可以对进口贸易产生影响(谢智勇,1999[1];赵陵、李云峰,2001[2];赖明勇,2002[3];吕剑,2007[4];湛柏明,2011[5];余长林,2011[6];倪青山、曾凡,2013[7];于燕,2014[8];李爽、单琳琳,2017[9])。国内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问题,但是因其作为国民收入总值的一个减项因子,并未过多地对其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Romer(1993)[10]最早用实证研究证明了发展中国家机械设备的进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Lawrence(1999)[11]和Ucaki&Arisoy(2011)[12]分别以美国和土耳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进口贸易对该国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效应。国外研究给国内学者带来了启发,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越来越多。佟家栋(1995)[13]提出不同时期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一样,但总体上其对经济增长起积极作用。实际上,国内学者均运用不同年份的数据,共同证实了中国的进口贸易在总量上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且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了较强的促进作用(林媛媛,2000[14];范柏乃、王益兵,2004[15];徐光耀,2007[16])。陈勇兵(2011)[17]从消费者福利的角度测算出中国消费者因为进口种类的增加而获得的福利金额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0.84%。除了计量统计方法,章晶(2006)[18]、姚剑华(2008)[19]等人通过各种计算方法测算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些都阐述了进口贸易总量与经济整体的关系。但是因为进口贸易并非国内研究侧重主题,相关文献少有从更微观的角度去研究某类商品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有些学者将进口贸易细分为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郭强(2007)[20]、李兵(2008)[21]和孙景家(2010)[22]通过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都证明了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效应,其中工业制成品的效果更为显著。而在短期,初级产品进口产生的效果不稳定。有些学者从要素密集度的视角,验证了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的进口贸易相对劳动密集型部门对中国工业发展及GDP发展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齐友敏(2011)[23]、楚明钦和丁平(2013)[24]和郑文(2013)[25]等人均采用简单的二分法研究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际上国际贸易商品种类繁多,分类越详细越可能得到精确的结果,而我国的进口并不仅局限于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消费品作为国民生活需要更应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对于进口贸易的分类应该进一步补充和细分。

裴长洪(2013)[26]提到将进口贸易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为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四类商品,并以此分别描述了进口与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未涉及这四类产品对GDP增长的直接关系及其促进效果如何。何昌、台德进(2015)[27]也详细地从初级品等的增长率角度探索了与经济增长的普遍规律,但该方面研究仍旧匮乏。基于此,本文将从进口贸易结构细分的四个角度分别验证各类进口产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进口贸易之所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学者们普遍认为进口品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以提高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Coe &Helpman(1995[28],1997[29])证明了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和机械设备的进口能显著提高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谢子远、项燕(2013)[30]也从人力资本和研发支出双要素吸收能力验证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指出国际人力资本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但进口品的技术溢出效应会因地区差异而不同(李小平、朱钟棣,2005[31];谢建国,2006[32];王永齐,2006[33])。技术溢出效应可以通过进口品带来的资本积累(廖利兵,2011[34])或总供给增加(赵登峰、唐玲玲,2008[35])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伴随着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会吸收其他部门的生产要素,进而也会通过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升级,雁形形态发展模式(赤松要,1974)[36]和产品生命周期等均从理论上对进口贸易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支撑。黄庆波和范厚明(2010)[37]通过实证检验得出进口对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高于第一产业的结论,谢娟和廖进中(2012)[38]运用2003—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了进口贸易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向协调,从低级向高级转变。徐承红、张泽义和赵尉然(2017)[38]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验证了进口贸易对我国产业间及产业内结构优化升级的动态影响。这些都从进口贸易总量的变化来验证产业结构的优化。

本文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背景,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得到该博览会给中国带来的效益,从进口贸易结构分类以及技术溢出等微观视角,探讨当代进口贸易的诸多叠加效应,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结果给出进博会叠加效应的衍生探索。

三、首届进口博览会贸易叠加效应的基本分析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自2018年起于上海举办一年一次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由中国发起,多个国际组织和多个国家共同参与。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在当前贸易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具有无可替代的多重叠加效应。

(一)消费福利效应

中国通过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开放市场,“买全球、卖全球”,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和世界进行采购,将消费市场升级。改革开放40年,国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差异化,每年不断增长的境外购物需求,反映了我国优质产品供应不足,价格偏高。通过本次进口博览会,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优质产品,优化我国家政、养老、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供应,丰富国内市场,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扩大开放,促进我国消费升级。本次博览会共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企业有200多个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签约品牌涵盖全球主要知名品牌,产品领域涉及服务贸易、汽车、智能及高端设备、消费电子及家电、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食品及农产品等领域。

(二)技术溢出效应

根据前面的综述,进口贸易可以通过作用资本积累或总供给产生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可以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研发资本投入量和人力资本的增加都可以促进技术进步,隐含在进口商品中的有形和无形商品中的知识、国外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可以对进口国产生外部效应,进口国消化吸收后,有利于知识存量的增加和研发费用的减少,间接增加本国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本次进口博览会有15万规模的采购商,引进大量海外首发新品、高端智能等高新技术产品。一方面,我国在进口这些先进产品的同时,模仿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已有技术从而实现自身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进口贸易可能会促进新的适宜技术的产生,进而实现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

(三)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本届进口博览会可以通过进口大量优质产品优化我国资源配置,同时通过进口贸易的竞争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比较优势的进口贸易使本国稀缺要素的成本和价格降低,改变要素收益率,优化要素配置。进口贸易中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会吸收其他部门的生产要素,进而也会通过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升级。通过进口先进商品,国内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自身劳动力素质,激烈的市场竞争产生优胜劣汰,迫使效率低的微观经济体退出市场,也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我国通过常年的国际贸易,已经从最初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升级为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大国,在当前增速转型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应积极有效地从进口贸易中吸收消化,不断改进产品生产,自发供给高质量顶尖产品,努力升级为以出口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为主的贸易强国,从不断加大进口贸易的过程中最终实现进口替代。

(四)经济增长效应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一次重要行动,是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消费、出口和投资的视角基础之上,重点发挥进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一次实践。进口贸易可以产生技术进步效应,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进步的源泉,技术进步也可以带来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良好发展模式,促进我国产品价值链攀升,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而一些学者也各自从宏观的角度证明进口贸易总量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显著效应。

(五)经贸关系促进效应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世界各国“贸易大合唱”。不仅考虑到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为全球贸易搭建了公共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与其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冲突起到润滑作用。近期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根源在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庞大贸易规模顺差。而本次贸易博览会主旨就是采购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产品,开放我国市场,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扩大我国的进口额,通过合作来解决分歧,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造福世界人民。在今年盛夏,一款来自俄罗斯的特色冰淇凌走红上海,而包括俄罗斯冰淇凌在内的各种“俄罗斯制造”即将展示在中国国际贸易博览会,博览会尚未开始,中国买家已经积极做出回应。这充分显示出中国国际贸易博览会将为各参与国展示形象、打响品牌走向中国进而走向世界带来无限机遇,中国与贸易国之间将寻求新的合作点,有效化解贸易增长带来的问题与摩擦,促进对外贸易与经济积极稳定的发展。

四、进口贸易典型叠加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lnTFP=lnAt=ln(Yt/Lt)-αln(Kt/Lt)

其中,Y是国内生产总值,L是劳动投入要素,K是资本投入,为了计算全要素生产率,L用历年社会就业人员表示,K采用广泛使用的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出,公式为

Kt=It/Pt+(1-δ)Kt-1

It为t年的名义投资额,选取历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每年投资流量,Pt为t年的价格指数,δ为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折旧率一般选取5%,Kt-1为t-1年的实际资本存量。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就业人员、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7》,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单位为亿元,社会就业人员单位为万人,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运用价格指数对以上数据换算,得到国内生产总值以1978年为基期数据,固定资本形成总额1990年基期数据。本文1992—1994资本存量数据借鉴张军、施少华(2003)[40]的测算结果,1995—2016资本存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公式进行反复推算得出,如表1所示。运用EVIEWS对lnTFP=lnAt=ln(Yt/Lt)-αln(Kt/Lt)进行回归分析得到α值取0.833,进行残差检验数据有效,因此可带入原式中求得全要素生产率。

表1 1992—2016中国经济基本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7》及UNCOMTRADE数据库计算整理所得

构建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根据内生增长理论,一国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因此把研发投入作为影响因素纳入模型中。因统计年鉴中数据缺失,取1997—2016年研发投入作为R,单位为亿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7》,以1990年为基期,用价格指数得到可比的数据。进口贸易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单位为亿美元,用各年的汇率和价格指数进行换算,得到1978年为基期的贸易数据。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还可以使数据趋于线性化同时消除时间序列内的异方差,因此用原数据的对数形式进行分析。令ln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lnR代表研发投入,lnIM代表进口贸易。

2.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很多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在现实经济中一般是非平稳的,对1997—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投入以及进口贸易数据采用EVIEWS7.0软件进行ADF检验,以消除“伪回归”,得到这三个变量为同阶单整,如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序列lnA、lnR和lnIM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未通过检验。这些变量经过差分后均可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为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3.协整分析与检验

为了验证进口贸易是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长期影响,对以上变量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协整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lnA=-2.853 5+0.304 1lnIM-0.334 4lnR

T(-16.741 0 8.200 1 -8.126 1)

S.E-2.853 5 0.037 1 0.041 1

该方程R2为0.811 8

修正后的R2为0.788 3

根据回归结果,该方程的R2超过0.80,且F统计值显著,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效果贴近实际经济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可以看到研发投入的影响为负,进一步分析可得,研发投入的影响在2007年发生变化,因此对1997—2007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lnA=-2.659 5+0.073 0lnIM+0.081 0lnR

T(-63.947 5 3.186 1 1.954 9)

S.E.(0.041 6 0.023 0 0.041 4)

R2=0.988 7

修正后的R2为0.985 8

该方程的R2为0.988 7,且F统计值显著,模型明显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效果更贴近实际经济情况。

对以上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如表3所示,发现各残差项均满足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为平稳序列,则进一步证实各模型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各协整回归方程有现实意义。

表3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残差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协整检验,因此该方程可以较好地反映三者的长期稳定关系。进口贸易在长期中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际上在2007年,中国的研发投入虽在增加,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并不同步,这说明我国对投入的吸收效果并不好。

4.实证结果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进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第一个方程,进口贸易每增加1个单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3个单位,基于第二个方程,进口贸易每增加一个单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07个单位。所以进口贸易促进了技术进步,通过进口商品,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而本模型反映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2007年前研发投入的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之后促进效应并不显著,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并未引起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增加,这说明在2007年之后,我国对研发投入的吸收效果不好,不能将投入有效地转化为技术上的进步。

(二)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为了验证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水平的变量,取各种货物贸易进口额为进口贸易变量。借鉴裴长洪(2013)对货物的分类,按照进口商品的加工和使用程度分为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初级品对应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SITC0-SITC4,包含了88个货物子类,涉及肉制品、谷物、原矿物、石油、脂和蜡等资源产品和原产品原料,这些产品都是未经加工或略做加工的产品。中间品对应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SITC5-SITC6,包含85个货物子类,中间品是处在初级品和最终品之间的产品,如化学品、塑料、软木、织物、金属制品等。资本品对应的国际贸易标注分类是SITC7,包含了50个子类,是企业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包含动力机械、运输设备、电力机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固定资本。消费品对应的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SITC8,包含了31个子类,是用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文化产品,如家具、服装、鞋类、摄影仪器等生活资料。

本节选取1992—2016年的GDP、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货物进口额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7》以及UNCOMTRADE数据库,GDP单位为亿元,进口贸易原始数据为亿美元,将各类贸易数据根据年均汇率转换为亿元,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以1978年为基期,将GDP和进口贸易数据用价格指数进行换算。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为了使数据趋于线性化并且消除时间序列内的异方差,取数据的对数形式。令ln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变量,lnIM1代表初级品,lnIM2代表中间品,lnIM3代表资本品,lnIM4代表消费品。

2.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很多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在现实经济中是非平稳的,在建模并进行回归分析时可能会出现“伪回归”,因此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节采用EVIEWS7.0软件对各指标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表4 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4可知,序列lnGDP平稳,lnIM1、lnIM2、lnIM3和lnIM4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未通过检验。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可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经一阶差分后是平稳序列。

3.协整分析与检验

上节分析各变量经过差分后均通过单位根检验,满足协整检验前提,为了检验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使用E-G两步法对各变量与GDP关系进行协整分析。

表5 协整分析结果

根据回归结果,四个回归的R2均明显超过0.80,且F统计值显著,模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效果贴近实际经济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如表6所示,发现各残差项均满足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为平稳序列,则证明各模型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各协整回归方程有现实意义。

表6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各类货物进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对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检验。

表7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是中间品和资本品的格兰杰原因,但不是初级品和消费品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我国对外贸易中,进口更聚焦于中间品和资本品,而并未同步增加初级品和消费品的进口。初级品和消费品也是我国基于比较优势对世界出口更多的产品,若要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一定要改变现状,合理运用进口贸易来调节我国的资本积累。

5.实证结果

(1)通过前面的实证分析,可知初级品、中间品、投资品和消费品进口贸易都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其中它们每增加一单位,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促进产生了0.687 2、1.149 2、0.868 5、0.761 2的效应,中间品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资本品,消费品的促进作用也很显著,初级品的促进相比较其他产品因对技术进步促进的作用不是那么直接因此排最后。但是初级品的进口可以缓解进口国各项资源短缺的压力,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中间品的进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对外贸易中,我国在参与社会分工时加工贸易一直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比重很大,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拉动了我国初期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经济增速放缓,中间品对我国经济的促进边际效应将不再明显。因此我国可以在稳定中间品进口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产品的进口。

(3)资本品进口对经济促进作用显著,因为正是进口国通过进口国外顶尖的机械设备,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生产出更高质量更多的产品,继而促进了我国的贸易出口和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因此资本品的进口极为重要,并且它的促进效应还未发挥到极致,我国可以充分利用本次国际进口贸易博览会着重加大对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的高端产品进口。

(4)消费品的进口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仅次于资本品,进口国外消费品可以丰富本国居民消费需求,创新居民需求,促进新产业和产品的形成和发展。这非常符合我国当前对物质文化美好生活的需求,缓解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对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缓解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5)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可知,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均为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对初级品和消费品的进口并未引起重视,国内生产总值是中间品和资本品的格兰杰原因,并不是初级品和消费品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初级品和消费品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作用并未受到关注,我国国际进口贸易博览会对初级品和消费品的大量进口将改善从前的进口贸易结构,丰富我国的资源资本积累。

五、依托进博会平台,促进进口贸易叠加效应的衍生

随着中国消费市场和规模的扩大,进口贸易和内需支撑逐渐在贸易战略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坚定不移的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的贸易发展,举办首届以进口为主题的国际贸易博览会,不仅存在前文所述的贸易叠加效应,还能基于这些叠加效应的持续发酵形成螺旋形上升的贸易衍生效应。

(一)依托平台扩大中国贸易政策的道义导向效应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于其“全球首次”与 “仅限进口”的突出特色,给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在贸易导向上要做适当的倾斜——要特别重视进口。这突破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理念,反映了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智慧。现在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底蕴已经能够突破重商主义的局限,不必拘泥于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和外汇存底,而有效消除外汇储备过分膨胀的弊端与风险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更何况当前全球范围的贸易摩擦空前激烈,我们依托博览会平台扩大进口,很大程度上可以突出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导向效应。

(二)借助平台聚焦进口替代,强化薄弱与瓶颈产业的弯道超车效应

如前所述,进口贸易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竞争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同时增加国民的消费福利。未来我国不仅需要大量的出口,同样需要大量的进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家电产业、高铁、机器人、资源能源产业领域,都有通过技术和资源的持续进口,完成产业升级换代、进口替代甚至弯道超车、走向世界的典型经验和出彩案例。因此,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同等重要,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扩大进口规模,适当降低进口关税,积极扩大国外优质产品的进口,既是中国主动推动全球贸易繁荣的重要举措,也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促进效应,我们主动开放市场,加大国际竞争,化压力为动力,最后定能强化薄弱与瓶颈产业的弯道超车效应[41]。

(三)利用平台衍生中国贸易结构优化效应

中国应全方位进口包括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在内的各种贸易品。如本次贸易博览会展区内不仅有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同时展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贸易,如国际知名体育俱乐部、高端金融行业,还将展示服装与日用消费品、食品与农产品、保健品等富有本国特色的优质产品,甚至展示了各国旅游资源和人文特色。

首先,包含资源在内的初级品对我国经济增长促进的潜力还未有效释放,初级品供给不足将制约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应积极扩大对初级品的进口,同时扩大初级品进口国来源。从长期生产角度加大初级品储备,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和特色资源的进口储备。其次,稳定对于中间品的进口,这不仅可以促进加工贸易及一般贸易的出口,对进口国居民的消费也有促进作用,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显著。再次,大量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同时注重绿色环保和避免重复引进的要求。最后,丰富消费品进口种类和降低其进口贸易壁垒。中国民众消费的升级使我国境外购物数额巨大,大量游客带入的海外产品都未直接计入海关统计导致贸易数据失真,高额的关税愈发使国民福利下降。扩大消费品进口不仅可以提升国民生活,还可以创新产品需求,产生竞争效应,刺激关联产业发展。因此,在保证核心中间品进口的基础上,扩大高端资本品以及资源性产品和消费品的进口,就能够从不同层面衍生我国贸易结构优化效应。

(四)挖掘平台潜力,通过进口提高技术吸收“干中学”效应

基于前文的验证,我国可以通过吸收包含在进口产品中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先进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随着高端资本品的进口增加,我国应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切实消化其中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创新能力。首先,对于先进技术的模仿、复制和吸收,通过创新发挥“后起优势”,刺激产品生产升级及其关联产业发展,形成该产业的进口替代进而提升中国出口品质和品牌,促进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其次,继续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我国国企及民营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性,避免在低技术领域中的横向拓展产品研发,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有效发挥我国对进口产品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加大教育投入,可以放大我国劳动力与先进技术设备相结合的效益,提高技术吸收“干中学”效应。

(五)从长计议,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自身效应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面临各种挑战的时机下由中国发起,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公共平台。不仅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也对我国自身发展产生了经济增长、技术溢出、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叠加效应。我国应该夯实平台,放大博览会带来的衍生效益。

首先,参与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不仅有全部的G20成员,还有超过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我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参会成员加强经贸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动参与度。会展之间的交流是定期的,但是建立和完善各国与中国之间的对话机制及友好往来是长期的,如我国已经与阿联酋签署了全球首个进口博览会双边合作文件,这表明博览会已为两国各级政府及业界对话开了个好头。

其次,参会的各国政府及企业均对此次博览会高度重视和热切期盼,法国、爱尔兰、俄罗斯、德国、巴西、加拿大、日本等都表示要抓住进口博览会的机遇开拓中国市场,企业商业展位供不应求,先后两次扩展仍难满足需求,充分显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未来的巨大潜力。因此,我们应秉承长期发展理念,在全面评估开放力度和进口领域的前提下,为后期与各国的深耕合作构建长效高效平台。

最后,我们不仅应关注本次博览会的纵向时间效应,还应突出其横向水平效应。本次博览会旨在扩大进口,同时亦包含对外投资以及作为“中国方案”输出平台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同样需要发掘其更多的潜在软实力效应,让本次博览会逐步常态化,并真正形成兼备全球包容、开放合作、互惠发展的新型国际公共平台,让世界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为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开放、普惠、平衡、包容、共赢的方向迈进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博览会进口效应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第六届中俄博览会引领中俄经贸合作新趋势
“2.14抢先购”万款情侣对戒博览会盛大开幕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欢迎参加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博览会】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