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灿,谭容,王平,龚晋,杨庆国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是青光眼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占全部青光眼的60%~70%[1-2]。POAG发病通常较为隐匿,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以慢性、进行性视神经萎缩为主要特征,居于不可逆致盲眼病的首位[3-4]。全球约有590万POAG致盲眼病患者,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有超过90%的POAG患者未被明确诊断[5-6],李建军等[7]对我国北京地区青光眼筛查发现,有超过60%的POAG患者未被诊断。因此,POAG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普查是早期发现POAG的有效方法,但限于人力、物力、财力,普查在人群中难以实施[8-9]。而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则可以节约筛查成本、提高筛查效率[10]。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OAG的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POAG患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聚集性倾向[11-12]。同时POAG又属于中老年慢性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高发[13]。因此,本研究拟对湖北省宜昌地区POAG患者一级亲属中年龄40岁以上高危人群进行青光眼筛查,并与同期非POAG患者的40岁以上一级亲属的青光眼患病率进行比较,探讨家族史在POAG发病中的影响,为青光眼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2017年在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眼科确诊的100例POAG患者作为病例先证组,纳入其40岁以上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共289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收治的100例白内障手术(排除POAG)患者作为对照先证组,纳入其40岁以上一级亲属共29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来自宜昌市及周边郊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邀请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一级亲属来院进行青光眼筛查和问卷调查,排除有理解能力障碍,不能配合调查研究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青光眼专科主治医师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调查,同时查阅病历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与先证者的关系等);(2)全身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等);(3)其他眼病史(高度近视史等);(4)青光眼疾病史(疾病发作史、既往青光眼相关检查结果等);(5)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长期紧张焦虑情绪等)。
1.2.2 眼部检查 (1)视力:采用标准对数远视力表测试裸眼视力,视力低于0.7者测试矫正视力,并采用电脑验光仪验光;(2)眼压:由同一位医师采用Goldman眼压计测量眼压,测试3次后取平均值;(3)前房深度:采用VanHerick周边前房分级法[14],评价前房深度;(4)房角检查:采用房角镜检查,按照Scheie分类法[15]进行分类;(5)眼底检查:采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检查并做双眼免散瞳眼底照相;(6)视野:由同一位医师采用Octopus 101型视野计进行中心30°视野检查;(7)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
1.2.3 POAG诊断标准 排除继发性青光眼,参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制定的《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标准:(1)病理性高眼压,一般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2)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和/或青光眼性神经纤维层缺损;(3)前房角开放;(4)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具备(1)、(2)、(3)或(1)、(3)、(4)或(1)、(2)、(3)、(4)特征者即可诊断为POAG[1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采用趋势χ2检验比较患病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OAG发病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对照组和病例组均为汉族,居住地均为宜昌地区。295例对照组中,男134例(45.4%)、女161例(54.6%);平均年龄(55.3±12.4)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26例(8.8%)、初中124例(42.0%)、高中/中专93例(31.5%)、大专及以上52例(17.7%);近视73例(24.7%),远视4例(1.4%)。289例病例组中,男142例(49.1%)、女147例(50.9%);平均年龄(56.5±11.5)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39例(13.5%)、初中122例(42.2%)、高中/中专81例(28.0%)、大专及以上47例(16.3%);近视69例(23.9%),远视2例(0.7%)。两组性别(χ2=0.807,P=0.369)、年龄(t=1.212,P=0.226)、文化程度(χ2=3.635,P=0.304)、近视比例(χ2=0.060,P=0.806)、远视比例(χ2=0.633,P=0.4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POAG患病率比较 295例对照组中,检出POAG患者5例(1.7%);289例病例组中,检出POAG患者34例(11.8%)。病例组的40岁以上一级亲属POAG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53,P<0.001)。
2.3 两组不同性别者POAG患病率比较 对照组和病例组的男性POAG患病率分别为2/134(1.5%)、9.2%(13/142),两组男性POAG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6,P=0.005);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女性POAG患病率分别为1.9%(3/161)、14.3%(21/147),两组女性POAG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03,P<0.001)。
2.4 两组不同年龄段者POAG患病率比较 将筛查对象按照<50、50~59、60~69、≥70岁分为4个年龄亚组,在50~59、60~69、≥70岁3个亚组中,病例组POAG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50岁年龄组中病例组和对照组POAG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年龄段者POAG患病率比较〔n(%)〕Table 1 Age-specific prevalence of POAG in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2.5 病例组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POAG患病率比较 <50、50~59、60~69、≥70岁分为 4个年龄亚组中,不同性别POAG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POAG患病率的年龄分布中,<50、50~59、60~69、≥70岁4个年龄亚组POAG患病率分别为8.2%(5/61)、11.5%(9/78)、11.9%(10/84)、15.2%(10/66),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以上一级亲属POAG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1.348,P=0.246)。病例组男性筛查对象中,随着年龄的增长,POAG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0.645,P=0.422);女性筛查对象中,随着年龄的增长,POAG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趋势=0.733,P=0.392,见表2)。
表2 病例组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POAG患病率比较〔n(%)〕Table 2 Age- and sex-specific prevalence of POAG in case group
2.6 发生POAG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患POAG为因变量(赋值:否=0,是=1),以其一级亲属是否患POAG为自变量(赋值:否=0,是=1),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级亲属患POAG是其患POAG的影响因素〔b=2.191,OR=8.945,95%CI(1.783,45.128),P<0.05〕;进一步探讨患POAG的一级亲属类别(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对其患POAG的影响,以兄弟姐妹为参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b=0.713,OR=2.040,95%CI(1.533,2.716)〕、子女〔b=2.457,OR=11.670,95%CI(8.766,15.536)〕患POAG者,其患POAG的风险更大(P<0.05)。
我国5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视力分别有约532万人和1 462万人,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防盲治盲工作成了眼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工作。而青光眼导致的盲和视力损伤占了较大比重,了解青光眼的人群患病率并分析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是青光眼防治及防盲工作的前提。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青光眼的人群普查研究开展较少,本研究从降低花费、提高筛查效益方面考虑,参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关于POAG诊断标准[16],对POAG患者中40岁以上的一级亲属的POAG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筛查对象均来自宜昌市城区及周边郊县社区。
本研究结果显示,POAG患者40岁以上的一级亲属POAG患病率明显高于非POAG患者40岁以上一级亲属的患病率(11.8%比1.7%)。亦高于北京地区城市社区普通人群POAG患病率(0.62%)[17],高于宁夏地区45岁以上体检人群POAG患病率(0.64%)[18]。王凤云等[19]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参与了POAG的发病过程。我国青光眼的遗传学研究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和POAG患者40岁以上一级亲属原发性青光眼的总患病率为7.25%,而POAG患者40岁以上一级亲属青光眼患病率为11.51%[20],与本研究结果类似。进一步证实了针对POAG患者40岁以上一级亲属进行青光眼筛查,可以保证顺应性,降低筛查成本,提高检出率。提示眼科临床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POAG患者的40岁以上一级亲属这一高危人群的青光眼防盲筛查工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性别、年龄分层后,发现POAG患者40岁以上的一级亲属,不论男性或是女性其POAG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在50~59、60~69、≥70岁3个亚组中,均表现为POAG患者40岁以上的一级亲属POAG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50岁年龄组中病例组和对照组POAG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各年龄段的筛查应答率不一致,也可能与该年龄组年龄较小、发病率本身更低有关。
探讨POAG家族史对其患POAG的影响因素,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级亲属患POAG是其患POAG的影响因素〔OR=8.945,95%CI(1.783,45.128),P<0.05〕;进一步探讨患POAG的一级亲属类别(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对其患POAG的影响,以兄弟姐妹为参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 母〔OR=2.040,95%CI(1.533,2.716)〕、 子 女〔OR=11.670,95%CI(8.766,15.536)〕 患 POAG 是其患POAG的影响因素(P<0.05)。即:40岁以上一级亲属患POAG的人群发生POAG的风险是一级亲属无POAG的人群的8.945倍。其中,父母和子女患POAG的人群发生POAG的风险是其兄弟姐妹患POAG的人群的2.040倍和11.670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POAG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其一级亲属中的子女是具有较高遗传易感性的群体。提示可以从相关易感基因作为切入点,收集发病率较高的家系资料,进一步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揭示POAG的发病特点。
综上所述,POAG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40岁以上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针对POAG患者中40岁以上的一级亲属(尤其针对其父母、子女)进行POAG筛查是一项经济、高效的筛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贡献:韩玉灿负责收集数据,参与选题设计及资料的分析,撰写及修订论文;谭容参与选题设计及论文修改;王平参与选题设计及论文修订与审核;龚晋参与选题设计、资料的分析和解释;杨庆国负责资料的分析和解释。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