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活动和结构变迁不均衡实证分析

2019-03-25 08:00李燕佟成军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区域经济

李燕 佟成军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产业空间活动和结构变迁不均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示: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是由产业空间活动和结构变迁不均衡共同决定的;在产业聚集方面,除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地理因素以外,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也影响着产业布局;地区间人均工资水平与历史因素的差异是造成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关键词:区域经济   产业空间活动   产业结构变迁   产业布局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布局均发生显著变动,在维持国家经济整体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对区域间经济的合理配置、竞争以及布局重新进行规划,三者之间的协调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产业结构变迁在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经济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我国的经济战略核心要求国家在对产业进行调控和分配的同时,既要保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又要协调好不同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差异所衍生的矛盾。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验证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对产业空间活动和结构变迁不均衡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基本假设的提出

本文从生产率角度分析我国地区间产业差距。我国地区差距主要是由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迁两个方面构成,其中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体现在区域间组织部门的构成差异上,组织部门的构成趋向一致可以减小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不同产业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若所有产业趋向于空间聚集,则将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差距。同时,影响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和产业空间分布变迁的因素很多。其中针对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的问题,产业空间活动的不均衡会导致产业出现聚集和分散两种状况,本文通过产业集聚层面分析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影响因素,并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1:在劳动力和资源分布较多的地区,容易聚集对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数量需求标准较高的行业。

假设1.2:具有规模经济增长式盈利性质的行业趋向于建立在交通运输成本较低的地区,或者当地具有一定交通规模的社会市场。

假设1.3:通过减少生产环节中原料的浪费来降低投入的行业趋向于建立在具有雄厚产业基础的区域。

假设1.4:采取减少运输成本和缴纳关税的投入来降低成本的行业倾向于分布在沿海一带。

假设1.5:税收产值较大和国家资产占比多的行业,国家对其操控力度越大,相关政策落实的效率越高,因此该种行业更加趋向于分布在具有良好产业政策的区域。

就地区产业结构变迁问题而言,本文参照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方法对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因素进行探索,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间产业结构趋于一致的关键性因素。基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的差异,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来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并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2.1:在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和运输成本较低的地区更加趋向于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行业,使得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提升。

假设2.2:科技发达地区所生产的产品越趋于多样化,地区产业结构多样化程度越高。

假设2.3: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所分布的主要产业趋向于单一化,区域产业结构更倾向于专业化。

假设2.4:对外贸易频繁的区域,其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呈现升高趋势。

我国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结合Midelfart-Knarvik等人所构建的模型,并假设行业与地区的特征均对产业的布局与发展产生影响,为了限制趋于规模经济的影响范畴,本文将人口与制造份额作为变量,其估计方程表示为:

式中,ski表示行业k占我国第i个省的生产产值百分比,popi和prodi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的工作人数与产业比重,起到控制规模因素影响的作用。模型中地区特征变量与行业特征变量均为解释变量,Xi[j]为i省份在j要素中的先天资源状况,Yk[j]为行业k在j要素中的先天资源状况。γ[j]和λ[j]分别表示省份在j要素上的临界值和行业在j要素上的密度临界值。若β(j)>0,说明对要素密度高的行业会倾向于建立在先天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会减少在资源匮乏区域的行业分布数量。

表1为本文所选取的变量,通过行业间投入产出值来衡量区域之间变量的差异性,因此,有关变量通过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来测量。同时,为了使得分析结果更加接近于各省份投入与产出的真实值,需要对产品的投入与营销产值进行计算,根据最新地理经济学理论,通常采用国外与国内市场发展潜力来估计该地区市场大小,此时需要对经济活动空间指数进行测量,国内市场潜力测量公式为:

式中,dij表示省份i与j之间的距离,省内距离表示为;Areai为i省的土地面积。

国外市场潜力计算公式为:

其中,沿海一带城市通过陆地半径来表示与国外市场的距离,用内陆省份到沿海城市的距离来表示与国外的距离,M代表内陆省份,国外市场潜力表示为fmai。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就解释变量而言,无法测量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行业分布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结合固定效应模型的测量结果,将地区(Dum1)和产业(Dum2)代入测量模型来分析不可测量的地区或产业特征,所引入的地区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影响行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和制造业规模两种,在不受外界变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人口规模与制造业规模的增大导致制造业倾向于集中分布。通过农业引起的区域固定效应可以看出,农业在5%显著水平的值为0.08,且行业固定效应的显著水平为1%,说明农业资源越多的地区,越容易吸引制造业。然而,当地区和产业固定效应共同发挥作用时,地区农业资源将会对制造业建设造成消极影響,显著水平降低;当地区资源变量系数大于零时,其显著水平有所上升,这是由于地区农业资源的多少与行业特征有关,导致在引入地区和产业固定效应后,农业资源变量的显著水平降低。因此,我国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实施不同的产业聚集政策,最后形成全国各个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我国省际产业结构演变不均衡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我国2000-2017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为:

其中,主要采用泰尔系数对区域行业专业化(Specit)进行测量,为了排除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将(Specit-1)作为延迟一期的自变量;采用新古典理论对技术水平TFPit、员工人数(Lit)和资源存量(Kit)进行测量,同时,计算出两年间物质投入差额以对测量结果进行验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Transportit)主要通过每平方公里海陆空三大运输线路的条数和长度进行测量,信息技术(Informationit)主要通过使用信息频率进行测量;通过对某地区民营企业或者外企劳动力数量进行测量来表示改革进程(Reformit),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值占我国总产值的比重进行计算来表示对外贸易(Tradeit)及国外投资(FDIit);相对物价系数(△CPIit)通过国家居民消费指数与省市居民消费指数的差值来测量,居民消费指数随着相对物价系数的升高而降低;人均工资水平(Wageit)通过国家发放工资额与就业人数之比来测量。

通过结合前文假设,可以初步看出,交通基础设施、劳动力、对外贸易、信息技术均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向于专业化产生正面影响,因此,变量前的系数大于零;而物价水平和资源储量促进了产业化结构向多样化发展,故其变量前的系数为负。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基于动态固定效应面板模型,通过FE估计法对变量进行测量,这一过程会出现动态面板偏差,进而影响估计结果。因此,为了避免动态面板的偏差问题,本文结合FE和GMM两种估计法对变量进行分析,具体实证结果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和信息类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以及对外贸易水平均对地区产业结构趋于专业化产生积极影响,而技术水平等因素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同时,资源存量对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本文对影响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因素模型变量的系数进行平均值计算,将平均系数代入另一个模型内,进一步对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水平进行测量,同时采用泰尔系数测量产业专业化水平的不均衡度GESpec`。此时,需要排除取均值后的系数对该变量的影响,故将GESpec`与GESpec的差值看作该变量对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不均衡程度的影响。如果GESpec`GESpec,说明解释变量为地区产业结构趋于多样化起到推动效果,其贡献率为负。综上所述,侧重于检验动态面板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不同因素对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不均衡程度的影响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得出,交通基础设施、对外贸易水平、外商投资、劳动力数量等变量均会对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不均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由历史因素差异所造成的区域间产业结构不同的贡献率为30%,可以看出,如果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相互协同,则各省区需要结合当地特色,采取控制行业数量的方法来实现存量合理化,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历史因素相比,人均工资水平对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贡献率为20%,说明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居民工资分配体系,促进资金的流通,逐渐缩小地区间资金流通的差距,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区域间交通运输对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性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约为15%,可以看出,我国各省份不仅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类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而减少产品在区域之间的运输成本,带动各省份之间相互协作与竞争。同时,政府需要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力兴建交通基础设施,缩小其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通过大城市带动小城市的方法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空间差异主要对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不均衡造成显著影响。政府要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宗旨,增设沿海对外贸易口岸,扩大内地商品对外贸易规模,推动内陆行业快速融入世界贸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

结论与建议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由产业空间活动和结构变迁不均衡共同决定;人口规模和制造业规模是影响区域行业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与制造业规模的增大导致制造业倾向于在某一区域集中分布;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数量以及对外贸易水平均对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的不均衡具有显著影响,技術水平等因素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政府需要在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省份之间的贸易交流,缩小不同省份之间产业结构差异性,进而实现产业经济协同发展;调整产业布局,将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资源富裕的地区,带动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劳动力,实现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有序转型;加强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基于自身行业特征实现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亮,吴笙.众创空间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科研管理,2017(8)

2.韩坚,费婷怡,吴胜男,段进军.产业集聚、空间效应与区域创新研究[J].财政研究,2017(8)

3.段艳芳.经济结构变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问题探索,2017(6)

4.徐明.我国产业结构动态化变迁与服务化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17(2)

5.俞剑,方福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演变[J].经济学动态,2015(7)

6.张勇,蒲勇健.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15(2)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区域经济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沪杭高铁经济带城市产业布局研究
区域用水布局与产业布局协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