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基本生存现状和发展状况,在分析其与初代农民工在社会认同感、维权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生活感受等方面心态差异的基础上,了解到其内心渴望成为城市的一分子。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诉求,本文主要探讨了帮助农民工们冲破现有制度、思想,从而提升在城市中的地位,创造和谐社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道路;市民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6.098
[中图分类号]C912.81;D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9)06-0-02
0 引 言
目前,在城市中,许多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都属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老一辈的农民工不同,多是以90后为主的农村青年,怀揣着对城市的美好期望来到外地,对城市生活有更多的参与感和现实诉求。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诉求,加快该群体的市民化进程,是城市化道路中必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特点
1.1 人群数量庞大
人群数量庞大是当代农民工的突出特征。在所有的农民工中,新生代力量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有关调查显示,在湖南省、广东省等劳动大省,年轻一代农民工数量已经占总人数的65%以上。这些年轻一辈的劳动力主要在35岁以下,多来自中部及广大西部地区的偏远山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但又不愿在家乡务农,于是纷纷来到城市;他们向往城市的繁华生活,即使工资微薄,生活艰辛,甚至面临失业,也不肯离开城市回老家。这样的状况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原有的农民工因一批又一批新涌入的工人而再次遭到生存空间的“挤压”。同时,由于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降反增,导致城市中农民工拥挤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研究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以山西省太原市新生代农民工为例。
1.2 怀揣梦想,屡屡碰壁
许多农民工怀揣梦想来到城市,期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创造财富,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尽管有些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并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依然相当低,被当作“边缘人”对待,不被其他群体认可,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何谈梦想。此外,新生代群体在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后,在城市消费文化的刺激下,自然而然会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渴望着尊严,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点能够与传统农民工进行区分。
1.3 文化水平偏低,工作内容较为初级
文化水平偏低,工作内容较为初级,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一大突出问题。目前,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就业质量。新生代农民工基础薄弱,由于教育条件有限以及自身悟性不足等原因,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笔者所在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中,57%以上都是初中学历,取得大专及以上文凭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到5%。该调查反映出一个严峻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前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虽然这部分群体相较于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民,学历水平已经较高,但在城市中仍然远远落后于普通居民,严重制约他们的生存发展。同时,该现象也反映了农村教育的两极分化:极少数成绩好的农村学子选择读大学,而基础差的学生早早就外出打工,从而导致教育断层。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使农业发展受限,农村转型受阻,还使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在家乡找不到“价值感”。
1.4 体制藩篱较多,社会认同感低
由于城乡的巨大差异,许多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的情况,例如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脱节使他们在无形中与城市人区分开,从而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辛苦工作,但由于向上渠道不畅通,周围信息闭塞,从而很难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另一方面,社会其他群体的孤立使他们在情感上陷入无助,导致其对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产生怀疑,难以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2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原因
2.1 城乡的巨大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心理上十分期望成为城市的一分子,但实际上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依然迷茫。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长期处于隔离状态,经济建设和教育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异。对于许多初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来自农村,最终也会回归农村,去往城市打工只是赚钱养家的一种手段,目的也是供养远在家乡的父母妻儿。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初代农民工不同,他们虽然根在农村,但是已经对城市有了依恋感,他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农村还是属于城市,于是迷茫地在二者中间摇摆,成为城市中饱受排挤的“边缘人”。同时,由于体制的藩篱,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对未来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导致他们在想要融入城市的同时,被制度排斥在外。
2.2 社会阶层歧视
城乡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机制造成的,但城市居民对于农民工群体却存在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事实上,许多城市居民并不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甚至从心里瞧不起农民工群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城市的看法,他们想要融入城市,想要摆脱祖祖辈辈务农的命运,想要在城市中获得尊严和认同感。于是,这种自我意识就和城市居民的内心歧视产生了巨大冲突,从而不利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但实际上,城市居民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农村人的后代,只不过他们的祖辈先人一步进入城市打拼,在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中为后辈赢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积累和体面的城市人身份。在现实中,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没有自己的人脉,获取信息的渠道往往是老乡和工友,眼界十分狭窄,与城里人缺乏沟通,很难接触到一些最新信息,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2.3 組织平台缺失
缺乏政策支持,使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求助无门,势单力薄;缺乏相应的管理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很容易遭受侵害。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在工资和福利等方面容易遭到老板压榨,同时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心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政府也没有相关机构对整个农民工群体表达关怀,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日益严重。
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路径选择的对策
3.1 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农民工“理智进城”
农民工纷纷进城的根源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不仅经济落后,教育水平、卫生状况和文化生活都与城市相差甚远,因此,农民工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进城打工。但是,对城市生活过分推崇和对城市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往会让农民工的城市美梦变成泡沫,一碰就碎。政府要真正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就要从源头上入手,缩小城乡差距。以山西省的城市产业转移为例,为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将东部地区的部分制造型企业、能源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迁往中西部地区的山区,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水平。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鼓励当地根据地域特色开展特色果蔬业、花卉业及生态旅游业,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将当地的土特产销往外地。总而言之,要让农民工们愿意回到家乡,愿意在家乡扎根落户,就要让家乡的农村变成“城市”,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摒弃不切实际的空想,更加务实地劳动、工作,鼓励他们“理智进城”。
3.2 扩大农民工的信息渠道,提供广阔的舞台
许多农民工并不是没有真才实学,相反,“深藏不露”的倒是大有人在。这些农民工有的身怀绝技,有的热爱发明创造,但是由于没有表现机会,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苦苦挣扎。扩大农民工的信息渠道,就是给农民工再次发展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改变自己人生、改变命运的机会。同时,还要给予农民工广阔的舞台。现在许多综艺节目对农民工的要求几乎零门槛,许多基层群众都通过这些节目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涌现的许多草根英雄,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机会,才改变了自己农民的命运,成为城市的一分子。因此,相关部门不仅要在文艺领域,还要在其他领域降低门槛,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城市的一分子。
3.3 完善农民工落户制度,成立相关培训和利益保障机构
农民工在城市扎根难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落户难,由于城市户籍管理严格,农民工很难办理城市户口,在寸土寸金的北上广等大城市,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与户籍直接挂钩的是医疗、教育等基础社会资源,没有本地户籍,农民工子女面临上学难的问题,农民工家庭面临看病难的问题,从而导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隔离,难以获得归属感。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就需要落实好户籍制度,考虑到农民工的经济实力情况,在解决户籍问题时应以居住年限为划分标准,住房期限在多少年以上的农民工,政府可以允许其申领当地户籍,或者是没有户籍的农民工子女也可以在居住地上学,参加异地高考。此外,针对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以及权益常被侵犯的问题,政府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扶持,成立相应的文化和技术培训机构,例如夜校和成人补习班等,或者成立农民工权益保障组织,由农民工派代表参与,重点解决拖欠薪资等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魏晓东.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再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4(22).
[2]唐踔.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居住空间问题[J].宁夏党校学报,2014(6).
[3]黄忠华,杜雪君.农村土地制度安排是否阻碍农民工市民化:托达罗模型拓展和义乌市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