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
[摘要]大学时期是当今旧中代大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人格塑造,既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当今时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塑造;全面发展
人格塑造是指凭借教育者、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等影响,促进受教育者人格形成并成长的过程。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格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人格作为主体,具有选择性,任何人不能代替;人格作为客体,又是被教育、被塑造、被完善的对象,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可塑性。大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其进行人格塑造,既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体现了当今时代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带来了人们对人才的重新思考。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巨大效益面前,越来越多的无法解决的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使人们逐渐对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目标,即塑造有完善而健全人格的人。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人才素质的研讨会上,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提出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七条素质标准,无不反映了社会对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的呼唤。
这七条素质标准为: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七条素质标准概括地讲就是具有协调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超越性精神,即具有真、善、美、勇的理想人格。在当今社会中,用人单位已提出,需要的人才应是先做人、后做事,并有团体协作精神的德才兼备的人。由此可见,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发展的人,他不仅应具备各种能力、知识和素质,还应具备健康的人格。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真、善、美、勇的理想人格,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亚的成败。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课题。
二、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的著作中曾多次談到个性的发展问题,《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人类消灭阶级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后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础原则的”,这个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含义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部的本质。”马克思的阐述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二是指人的才能、志趣、审美能力的自由发展;三是共产主义崇高品德的发展。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但是,目前应试教育中对人的个性发展较为轻视,无法承担塑造理想人格的重任,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相悖的。因此,我们应努力使教育的关注点回归到受教育者是“未来社会人”这一价值目标上,即大学生不是负载某种空洞理念的工具,也不是承纳某些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社会的人。因此,塑造大学生理想的人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我们也应努力使教育趋向铸造理想人格体系的、面向全人类的理想境界。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是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正处在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很长时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用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没有把个人的发展和完善置于应有的地位,应试教育的结果是使大学生的人格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够。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竞争的加剧,自我意识的加强,大学生感到紧迫感、压力感。这就需要对大学生人格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塑造,使其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积极有效的人格教育,大学生的人格一定能够不断地健全和完善起来,人格水平一定能够逐步提高,以适应社会的期望要求。
前文对大学生人格出现的问题做了论述,强调了当今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同时,大家也要看到,造成大学生人格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时,对我国传统的先秦儒家人格思想重视不足,利用不够。事实上,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视和学习先秦儒家的人格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