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机制下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2019-03-25 07:21张志颖刘英杰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微博新媒体

张志颖 刘英杰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群体极化现象愈演愈烈且出现新的态势和特征。文章重点分析群体极化的新特征:情绪化传播、舆论失焦、族群分裂倾向,然后从微博自身机制的角度入手分析造成新特征成型的原因,包括分组功能引发过滤气泡效应、楼中楼机制导致舆论失焦、只赞不踩加深沉默的螺旋。同时从微博平台、用户、内容运营者、监管部门的层面提出对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的应对措施,警惕群体极化带来的恶劣社会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微博;群体极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1-0115-03

1  微博环境与群体极化

新浪微博自2009年开通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一个以UCG(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为基础的媒介,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和用户媒介素养的差异化,微博的媒介环境日益复杂。“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微博中。

群体极化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表现为群体决策时常常会出现极端化倾向。詹姆斯·斯托纳对此进行了实验论证[1]。实验问卷内容是一位工程师换工作,新公司兼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假定新公司赢利的可能性是1/10、2/10、3/10……一直都10/10,那么你觉得至少有多少可能性的情况下支持工程师换工作。原本詹姆斯觉得群体讨论的结果应该比个人决策保守,然而结果却是群体决策比原本个人意见更加冒险,这也验证了群体决策在讨论后表现为保守的更趋于保守,冒险的更趋于冒险。

2  微博里群体极化的新特征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与交换变得更为便捷和智能,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互动更加频繁任意,群体极化在这片土壤上表现出新的特征。

2.1  情绪化传播[2]

群体极化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既有倾向的强化效果,而微博的存在使得这种强化方式越来越趋于“感性”。当一场事件从微博出现、发酵、高潮到平息,我们都不难看到许多“讲故事”的人。“故事性”的传播内容大多以“感性诉求”为基准进行情感渲染,而少有理性分析,但却有着强大的传播效果。受众在既有倾向的基础上接受到相匹配的“情感支援”往往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形成己方观念的自我合理化,而对持有不同意见的群体进行道德审判,最终使得理性讨论走向情绪化的道德申援。

2.2  舆论失焦

微博是一个以用户生产内容而存在的社交平台,用户素质决定着内容质量。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微博的建设中,微博用户媒介素养表现出极大差异化,也就造成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一。参与决策讨论时,媒介素养相对较低的用户常常因为阅读理解能力有限、语义模糊表述不清等原因偏离讨论重点。当这样的“偏离重点”形成一定的力量和声势,便和主流的讨论产生冲突,慢慢演变成为群体极化中的多极化发展,最终导致舆论失焦,反而忽视了事件讨论的初衷。

2.3  族群分裂倾向

在现在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所有观点朝一个方向汇聚的单级聚化[3]已经式微,群体极化更多地表现出两级裂化的特征,即对事件非黑即白的判断。当热点事件成为讨论话题时,两方观点会产生敌对情绪,对“敌方”的个人和组织进行攻击。攻击角度无孔不入,从个人私生活到组织形成的目的都可以成为打倒对方的理由。因此“标签化”往往成为对立的一个方面。给对方贴上“污名化”的“标签”加以放大[4],以点搏面、以少论多,形成网络暴力、双方混战。而没有发表言论的第三方则面临着“站队”的窘境,稍有不慎还会造成两方的不满。随着各方势力的介入,微博慢慢呈现出局部的族群撕裂倾向,非理性互动和群体极化让这种风险更加令人担忧了。

3  微博机制造成群体极化新特征的原因

3.1 关注分组功能带来“过滤气泡”效应

相比于微信朋友圈只可以屏蔽對方的措施,微博的分组功能给予了用户更人性化的体验。用户可以对自己关注的对象进行筛选、分类并定向阅读,在操作和信息获取上都十分方便,获得用户好评。然而,这种“分组”本质上就是一种“过滤气泡”。当用户关注博主的同时,微博不仅会自动将博主分类为某一类型,还会相应推送同类型的博主给用户,这就使得用户所接触到的同质类信息的可能性变大,信息渠道也相对单一集中。更重要的是,分组会形成用户的阅读习惯。使用微博的用户大多只会集中刷某一两个分组,对于其他分组的关注度则会大幅降低,这也造成了消息的封闭和态度的集中反应。近期造成舆论分歧的“天一案”就是一个案例。耽美作家“狗娃子天一”因为参与出版淫秽色情文学被判刑10年,此事引起极大争议。耽美读者声称“一个写小说的居然判得比强奸案的‘李天一还重”,认为司法不公。这样的言论很快被耽美文化里的意见领袖广泛宣传,普通的耽美读者“刷”微博时就会接受大量的同类信息,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受众会更加认识到所接触事件的重要性,同时意见领袖的态度表达也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形成和深化,加深群体极化。

3.2  “热转评楼中楼”机制转移焦点

“楼”是论坛形式下的产物。“热转评楼中楼”即“热转”“热评”中出现的回复机制。微博的互动功能的强大就在于此。它按转发量、评论量的高低降序排列,且评论量包括“评论的评论”,这就造成许多争议。

1)无关评论高悬在上。出于故意和非故意的原因,微博热评第一常常出现一些与微博内容不相关的、或者相关度较低的言论,原因就在于该言论获得较高的回复数量。

2)煽动性、非理智评论在上。网友们不赞同其观点就会对此进行批判,一来二往反而将这种幼稚冲动的言论置顶,让后来的阅读者获得较差的观感,也加深微博的“戾气”。

这种“楼中楼”不仅在于将评论置于较高的位置,同时也引发用户以各自的“楼”为“战壕”打“口水仗”。结果常常是双方相互撕扯,话题逐渐偏离焦点。“天一案”中耽美读者和其他受众的论战也是如此,起初双方只是以判刑轻重、成人读物为讨论点,但随着相互之间的难以说服和情绪失控,慢慢发展为男女对立,引发女权争议问题,由此形成一定的舆论失焦,对于讨论带来负面影响。

3.3  “只赞不踩”机制引发“沉默的螺旋”

微博改版后,表达态度的选项中新增加了“愤怒”“大笑”“同情”等情绪,便于用户表达意见,但是这仍然没有触及到微博“只赞不踩”的根本。原因是:

1)多数人仍然习惯单击“点赞”而不会长按选择情绪。

2)“愤怒”虽然可以表达不赞同,但是微博只会显示主流情绪,如果“愤怒”不属于多数的一项情绪则不会明显表现在微博界面。

而韩国的Naver网站和日本的Yahoo网站都有清晰具体的踩赞数据,通过人数和比例可以看出大众对事情的支持或反对态度,相比之下微博只赞不踩是种粉饰太平的表现,会造成人们对舆论风向的把控不明,处于心理安全的自我保护或者思维惰性,人们会形成跟风现象,以至于优势意见越发明显,弱势群体的声音则无人问津,由此引发沉默的螺旋。

4  应对微博中群体极化的策略

4.1  强化微博功能设置

微博从基础功能到推送算法都应该有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针对上述问题解决用户的“痛点”,提升使用体验,重视用户的互动需求。除此以外,笔者建议微博借鉴日韩网站的模式,接受新闻或者其他内容生产物的反馈时显示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数据,以便让信息更加透明化,同时让大众更加清晰认识到舆情发展。

4.2  提高用户媒介素养

媒介素质是指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微博是依赖于内容的产品,用户的媒介素养决定了内容质量,也决定了微博的生死存亡。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才能让人们在面对各种舆论事件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晰冷静的判断,而不会轻易被心怀叵测之人“带节奏”,传播错误的倾向。同时,用户良好的媒介素质有利于产生更多优质内容,形成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4.3  提升内容运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自媒體应该加强自身的内容发布审核,切勿做“标题党”“带节奏”等盲目追求点击率而误导受众的不道德之举。在内容为王的今天,随着用户的媒介素质的提升,自媒体如果不跟上受众进步的步伐,提升内容的质量,就会逐渐脱离用户的需求,而被市场竞争所淘汰。所以,自媒体应当具备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慢慢向新闻专业化靠拢,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再者,传统媒体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提高把关水平、调整把关模式,发挥好带头作用,为自媒体的自我规范提供榜样范例。尤其是像微博中《人民日报》、“紫光阁”等“大V”具备极高的国民度和权威性,更加需要对自身言论的发表慎之又慎,维护社会主流价值,倡导文明社会风尚。

4.4  加大监管部门的舆情监测

政府部门首先应当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对于微博舆情的监控。微博用户鱼龙混杂,各方势力牵扯其中,管理部门要警惕不法势力、不正势力对于普通民众的引导,与此同时了解和分析老百姓的真正需求和反馈,监测舆情发展态势,防止矛盾激化、族群撕裂等社会问题。

5  结束语

微博群体极化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必然产物,但我们不可置之不理。面对网络的多元化表达、群体极化的新变化,社会各界更应该理智地面对、合理地约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群体极化造成的网络压力,防止舆论态势从线上向线下的蔓延。微博是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微博上这种现象的出现。未来关于群体极化仍会有新的特征和趋势出现,值得业界人士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林,李运国.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形成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4.

[2]申会霞.微博群体聚合原因及影响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16):26-27.

[3]郑雪.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研究[J].新闻论坛,2018(5).

[4]王艺.网络虚拟空间的“非理性互动”类型及影响因素[J].现代传播,2018(10).

猜你喜欢
微博新媒体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