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燕瑜 唐凡茗
【摘 要】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使团队成员更好的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的规划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本文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出发,阐述教学团队构建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困境,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使其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中发挥优势,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团队;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1-0049-00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将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此外,教育部高教司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专业教学,应开设一定学分的、与专业相关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因此,基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显得十分必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响应了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关于加强本科的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深化校企融合交流、凸显应用型办学定位的重要途径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
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团队的组成可以有多种形式。课程教学团队是教学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基于课程的教学团队是以课程为纽带,由具有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知识结构背景等多名教师组成,以课程设计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的落实等为主要目的教育教学工作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可以分为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所谓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配备以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的专业学科体系的有机整体。”[1]基于课程的教学团队可以使团队成员更好地进行教学技能的沟通、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的把握。实践证明,以课程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团队建设策略。[2]基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教学团队,是在充分考虑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以构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双方合作开发的课程或系列课程群为建设平台,形成相互协作、相互补位的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团队。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最显著的特征是专兼融合性、高度的自觉性和应用性。既有专职教师,也有来自行业的专家,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互补;自觉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的开发与建设。既能发挥行业优势,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又能促进专兼职教师的交流与提升,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承载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旨在通过合作开发课程、重构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设教学资源等,使学生具备更贴近行业实际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教学效果。”[3]
2 构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重要意义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凸显应用型办学定位的重要途径和建立校企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育人的效果
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和途径很多,但大部分的合作具有偶发性、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双方耦合度不够、融合度不深,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优化。[5]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专兼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课程教学为核心,可以使团队成员之间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沟通以及课程内容的重构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从而在教学研究基础上,通过研讨产生创新性知识,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增强课程对企业的适应性。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融入教学的过程与环节中,更好的提升校企融合的深度,从而提高协同育人的效果。实践表明,以校企合作课程为基础组建的教学团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的建设策略。
2.2 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升专业建设的整體水平
不少专业的课程之间内容衔接不顺畅,知识不成体系,学生无法掌握课程之间区别和联系,对专业课程体系印象不深。以课程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建设,可以系统的规划课程体系内容,整合课程的资源,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搭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借助校企合作的资源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2.3 有利于团队成员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大学教师群体往往以独立的方式进行授课,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把握程度,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缺陷,导致课程设计不够饱满。课程教学团队由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员组成,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知识结构,都各有所长;由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有利于深挖企业资源,使教学方法贴近行业实际,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共同开发教材,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建设教学资源库,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师对课程与行业知识的认知,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增强教学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3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发展困境
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系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交流、团队意识、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3.1 没有形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教学团队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没能真正形成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没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应有的作用和影响”。[6]校企合作育人的组织简单化,方式集中在学生的实训实习、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开展讲座论坛等方面。对于适合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缺少系统的研究和选择,在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教学团队,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只在申报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时临时组建。大多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学校专职教师讲授为主,行业企业繁忙,没法派出专家或者派出时间有限,没能真正组成或发挥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团队的作用。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和授课的形式缺乏充分的交流和研讨。
3.2 课程负责人缺位,团队教师培养力度不够
很多院校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但对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的培养却忽视和缺乏。专业带头人可以兼任所在专业某一门或多门核心课程负责人,但不是专业所有核心课程的负责人,其精力和能力是无法承担的。此外,对年轻、新进教师缺乏培养意识或培养方式疏于形式,而企业教师虽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能,但对教学方式、方法缺少研究,使得授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学团队教师成长过程相对较长。
3.3 团队意识不强,合作观念僵化
高校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独立教学能力,对于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准备大多分散独立完成。此外,由于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原因,企业教师无法长期待在学校。高校教师与企业教师缺乏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探讨,对课程的建设仅仅停留在企业派专家到校内开展相关讲座,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组织和课程建设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知识散乱、无序等情况,教学团队的活动流于形式。因此阻碍了教学团队组建的积极性,没有真正的形成有效的课程教学团队。
3.4 对课程效果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团队管理较为粗放
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量繁重,教师授课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分散性,造成不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缺乏合作、交流意识。此外,企业教师因其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投入时间的差异,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管理手段和方法,没有形成专兼融合、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合作共赢的局面,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
4.1 遴选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形成产教融合、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根据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学校、企业双方以培养学生最主要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遴选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的立足点。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吸纳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的企业教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承担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的工作任务,全面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内容的重构和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企业教师的加入能带来行业中最新的前沿咨讯和实践技能,同时也能带来课程所需的项目资料,从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有利地促进课程的建设和专业的发展。此外,需注重教学团队成员的年龄、专业背景的合理搭配,以及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使教学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课程教学的优化为建设目标。通过教学研讨交流与教学改革,共同开发教材、整合教学资源、规范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课程教学团队的辐射影响力,将教学改革成果影响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
4.2 加强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和交流学习
师资队伍的组建决定了团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发展前景。教学团队需配备课程主要负责人和企业导师。课程主要负责人应具备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程领域有较深和独到的体会,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在治学方面的重要示范作用,以及企业导师在行业一线的职业能力导向作用。
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师能力的不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鼓励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一线,丰富教师专业知识,将在行业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由行业专家指导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重点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等教育技能的培训,增加企业导师的线上线下课堂授课时间。由课程负责人统筹,开展多种形式的个性化培训、教学研讨、教学技能比赛,增强团队的交流,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多元化的授课主体和授课模式,创新了课程的教学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3 增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建立灵活的教学评价标准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有规范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企业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办法,明确教学管理规范,从制度层面鼓励和保障企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是调动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性、提升团队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效果的上,形成多元化的主体评价,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集合的考核方法。既要对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监督、认真管理,同时也要遵循经行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尊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评价-反馈-提升”的两性循环,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4.4 创新合作交流机制,合作方式多元化、纵深化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从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课程资源的建设的角度出发开展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如重组、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共同建设慕课共享教学资源平臺,建设相关的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实现优质资源网络共享;共同举办学科竞赛,将创新思维、行业前沿资讯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定期的召开教学研讨会,发挥企业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的优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升团队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综合利用网络工具听课、评课、备课,打通交流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改进交流活动。
4.5 落实经费保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在建设经费方面,优先支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深入、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全面育人。
【参考文献】
[1]张月玲,韩沚请,吴文文,李芳,花双莲,郝敏.“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会计之友,2009.
[2]彭芳,周文辉.以课程群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
[3]王卫伟,李蛟,杜庆洋,李秋红,司维蒙.以课程群为核心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
[4]霍云霈.公共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科教导刊,2018.
[5]陈兰云,郑朝灿,邵建东.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与管理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
[6]桑潇,杨巨成.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8.
[7]梁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内涵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