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岩市林业局
2019年,龙岩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林业主力军作用,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1—11月,长汀完成水土流失治理9.62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01.8%,水土流失率由2011年10.26%下降至2018年的7.8%。2019年,长汀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县水土保持科教园成为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一是高位推动。1月8日,省委于伟国书记在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时作出指示,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长汀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龙岩市迅速行动,成立市、县两级深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市、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市林业部门将水土流失深层治理作为林业中心工作推进,多次现场研究项目策划、资金申报、集成管理及落实建设主体、林地要素等关键问题。二是部门联动。打破以往林业、水利、水保等部门各自为战的单一治理形式,统筹治理项目规划、分配,长汀县依托林业发展公司作为项目业主,实行项目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统一施工,并结合监测手段,组织乡镇林业站、水保站、国土所等技术力量摸清流失斑块“家底”,抽调责任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治理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三是责任落实。市、县两级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抽调业务干部专职跟踪调度、督查督办治理工作,均实行向常委会议“一月一汇报、治理点一月一调研、进度一月一推进”的“三个一”工作机制。长汀县实行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治理工作机制,通过颁发水土流失治理责任状和“林长制”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单位治理目标、措施、时限,压紧压实治理责任。
一是科学定位。龙岩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深层治理的实施意见,计划今明两年投入14.88亿元实施林业工程、生态产业培育工程等“六大工程”措施,突出重点区域(攻坚长汀,突破漳平、连城),带动全市深层治理,力争2020年全市水土流失率下降至6.12%以下。省、市林业部门指导长汀县编制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的实施方案,实施“治理重点、综合提升、生态示范”三大工程21个项目,总投资5.72亿元,其中林业部门负责实施8个重点项目,治理面积6.6万亩,占任务的45%。二是精准“祛斑”。长汀水土流失深层治理重点围绕三大工程21个项目开展:治理重点工程,完成治理面积9.62万亩、占任务的101.8%,其中林业部门完成造林、抚育等2.8万亩;综合提升工程,完成提升面积6.65万亩,占任务的102.3%,其中林业部门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2万亩、松林优化改造1.1万亩、森林抚育3.05万亩、松材线虫病防治9.35万亩、监测198万亩、预防性采伐改造1.02万亩;生态示范工程,实施项目5个,其中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提升工程完成护岸林建设5.5km,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三是强化保障。资金保障,已整合年度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各级资金2.28亿元,其中林业部门下拨7176万元,并提前下拨2020年治理经费7788万元。技术保障,省、市、县三级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加强现场指导,市林业部门申报的马尾松林分结构调整研究科研项目获批,为长汀巩固治理成果、提升治理区林分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苗木保障,在长汀、连城、上杭开展保障性林业示范苗圃建设,为林分结构优化和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苗木保障。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林业部门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主体作用,管严生态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积极落实天然商品林管护补助和生态公益林补偿,将长汀水土流失区纳入重点区位管理,继续将流失区人工商品林逐步调整为生态公益林,促进流失区森林得到有效保护。配合其他部门继续在长汀水土流失区实行燃补政策,结合脱贫攻坚,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可领取燃补资金200元,有效减少森林资源非经营性消耗,做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二是坚持兴林富民。持续深化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全面推广“惠林卡”,有效解决林农发展生态林业的资金难题。目前,长汀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96亿元,发放“惠林卡”1967张、授信1.57亿元、用信1.03亿元。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导向,长汀积极发展以林菌、林药、林花、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产业,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前三季度,全县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0.43亿元,同比增长11.35%,其中林下经济产值达24.32亿元。林农成为林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向绿色生态转变。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省、市林业部门全力支持长汀打造的汀江生态经济走廊,按照“荒山—绿州—生态家园”的建设路径,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探索开展森林步道、森林康养、森林体验基地建设,拓展全县“绿、美、质”功能。加大对长汀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相结合,促进全县步入“生态越美、发展越快,百姓越富、生态越美”的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