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斗斗
(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北 宜昌 443300)
隐匿性骨折是一种假阴性现象,依据发病机制结合临床治疗主要可分为疲劳骨折、隐形创伤骨折、衰竭骨折以及隐性骨内骨折,临床中主要采用CT、MRI、X线平片以及核素骨显像等诊断,但各项技术表现优劣各异,具体使用仍需结合临床具体情况[1]。本文通过对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隐匿性骨折骨折患者63例影像学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评价X线平片与CR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对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隐匿性骨折骨折患者63例影像学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获得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78±3.13)岁;骨折部位位于肩关节9例,肘关节12例,前臂7例,胸腰段6例,肋骨11例,膝关节10例,骨盆2例,胫腓骨2例,踝关节2例,跟骨2例;本组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创伤史,入院均表现创伤部位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1.2.1 X线平片检查:本组患者均接受X线平片检查,采用X线机对患侧进行拍摄,取斜位片、正侧位片,出去四肢关节、肩关节外,均使用后过滤器,胶片选用感蓝胶片,作常规条件下拍摄。
1.2.2 CR系统检查:在X线平片检查后,选择富士CR-IR357计算机成像系统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拍摄,IP板为AGFAMD40型,在拍摄完成后,将IP板置于主机系统内展开激光扫描,并对扫描图像作进一步处理,经热敏打印机对图像打印;
1.2.3 影像资料的审阅均由科室年资较高的2~3名影像学医师完成,以排除相关影响因素。
统计本组患者经X线平片、CR诊断后隐匿性骨折诊断阳性率,阳性率=阳性检出例数/总例数。
数据由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CR诊断阳性率(95.24%)明显高于X线平片(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种方式诊断阳性差异比较[n(%)]
隐匿性骨折是一组相对少见的骨折类型,多由创伤因素所致,指的是一组通过常规检查无法及时发现而实际存在的骨折,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或借助、结合其他影像学手段方可正式的股损伤。由于骨折范围较小,且骨折细微,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常见出现误诊或漏诊等情况,对患者后续治疗时机造成影响[2]。
近年来,CT、MRI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展现出较好效果,其中MRI优势在于对软组织显示较好,但其缺陷在于对骨质的显示不理想;CT则相反,对于骨质表现出较好效果,而软组织的诊断相对较差。X线平片在诊断骨折疾病中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加上现阶段临床影像学技术以相对成熟,较高分辨率可达到较好诊断效果,获得图像具有整体感强的特点。X线平片检查中,利用大范围的拍摄,可提升临床对骨折的整体、直观的认识,可清晰显示骨折移位、脱位、成角,但值得注意的是当X线平片影响成型后无法发进行更改,也无法依据需求做后期处理,加上荧光作用下存在的散射、漫射可能引起X线影响信息变形,对诊断准确性造成影响[3]。CR系统即在X线平片基础上引入了计算机处理能力,使平片影像实现了数字化,通过使用成像板将人体X射线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一步通过计算机传输、储存、重建等后期处理技术,最终获得诊断胶片,通过此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光学成分的失真、衰减以及荧光作用形成的干扰,最大程度提升了影响分辨率以及清晰度。由于整个系统、步骤独立工作,加上计算机的各方面优势,医生可对检查图像进行针对性处理,对于感兴趣区域影响分析,很大程度提升了骨折诊断准确性。在本文中可见,CR诊断准确率(95.24%)明显高于X线平片(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邹志育[4]的研究中同样显示,CR诊断隐匿性骨折准确性为95.80%,X线平片诊断准确性在31.3%,CR诊断与本文结果差异不大,X线平片诊断准确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与隐匿性骨折程度以及诊断时间有关。
综上所述,CR应用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具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疾病检出率,且成像更加清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