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利娜
已经十年了,那信纸一定已经发黄,那字迹也许早已模糊。小丁,你现在是什么样子?
十年前,我迎来了我的首届毕业班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如火热的阳光温暖着我的心。我开怀地看着他们,感受着他们的活力。直到,看到那双眼睛。
那是一双冷漠的眼睛,淡淡地看着周围,没有喜悦,没有伤感,有的只是与世隔绝般的漠然。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快速翻阅报名手册——丁前,新转入。我稍稍安了心:新转入,可能还不适应吧。
两周后,我深深记住了这个新转入的学生:成绩异常优秀!但上课从不回答问题,冷冷地看着你;下课从不与同学交流,冷冷地看着大家;和同学稍有不和,抡起坚硬的拳头开揍……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季节里,与这个孩子的每一次沟通与交流都让我心惊不已。
孩子,为什么你的心如此冰冷?怎样才能融化你?
我无奈又有些急躁地在纸上写下:“孩子,我是你的老师,更想成为你的朋友。”并把纸夹在了他的作业本里。
两天,三天……没有任何回应。
“孩子,你今天上课的眼神告诉我,你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小丁,今天的作业很棒!”“小丁,明天的语文早读你先帮我管理一下,我有事晚到一会儿。”纸条隔三岔五地夹在他的作业本里。一周,两周……我在跟他较劲,似乎也在跟自己较劲。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他的第一份回应:“老师,我的成绩很好……”我笑了,我知道那个省略号里透露的信息:老师,我成绩很好,其他的你就别管了。我笑了,幸好,那是个省略号,而非句号。
我的纸条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定时地出现在他的作业本里。有时夸奖他的表现,有时提提他的小缺点……这似乎成为了一种习惯。
“老师,谢谢你,昨天是我生日。”这是小丁第二次给我回应,感谢我在他生日那天刚好给他写纸条,夸他进步。我轻轻在他的纸条下回复了三个字:“我知道!”我知道那天是他生日,我知道他开始敞开心扉,我知道这些甚至不能称为书信的文字,已经让他感受到了我的用心。
小丁给我的第三次回应,跟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父母为了生计经常忽视他,他的内心不满,他鄙视同学们嘻嘻哈哈下的幼稚,他坦言自己其实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他还说了很多与他这个年龄段不符的“怨恨”。
那一次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给他回信。正式的信笺、规范的书信格式,向他传达着我的郑重。我已经不记得回信上的全部内容,只记得用钢笔重重写下的那句话:“当你看到身后的黑暗时,孩子,请转过身,你会发现,那是因为前面有阳光!”我不知道他看到这些文字时是怎样的心情,会有怎样的思考,我只知道,在这些文字中有他对我的信任,有我对他的关爱。
教室里,小丁的笑容多了起来,和同学们也有交流了……
后来,我收到了小丁给我的第四张纸条,也是最后一份回应,那时他已经毕业。纸条上还是寥寥几句:“老师,我已经回老家读初中。你给我的纸条,我带回老家了。”
我泪如雨下!我不知道我与他的这种文字交流算不算一种教育,我也不知道他以后成长究竟如何,我只希望他能在这些文字中汲取力量,行走的步伐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