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丽
经典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辭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解读古诗词,传承古诗词,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拥有了伴随终生的民族“精神护照”。
一、以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
语言是一种智慧的文化载体,凡是语言的表达都是一种智慧的展示。怎样才能利用经典古诗词激活孩子的语言智能,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一)善用对背景的了解,促进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留给我们后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诗以言志。”所谓“志”,即指思想、志向、抱负。汉以后,“诗言志”逐渐发展为“诗言志,诗重情,情志并举”。要想很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或者诗人的情怀,必须要先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为此,在孩子们接触到一首古诗的时候,笔者都会布置他们先去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或风格,以及创作此诗歌的社会背景,以便在课上与大家交流,让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利用对诗意的理解,实现学生语言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审美情趣不同,从文本中得到的感受自然也就不会相同。诗人在创作古诗时,往往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际遇,因而不同的人解读的时候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比如,对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句诗,有的孩子认为是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然听到柴门外吠声不止,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可有的孩子却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宾至如归”一般。年代已久远,后人又如何考证且何必去纠结于诗人作诗时的真实想法呢?又如孩子们在读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时,有的感悟到“英雄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有的体会到“将士思念家人却不得相见的无奈”,有的则感受到“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悲凉”……凡此种种,何尝不可?
二、以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任务。具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
(一)走进经典,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往往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教师应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文字的醇美。如教学《村居》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构想几个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中追逐,风筝在空中飘飘荡荡;花草茂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乡村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学习《小池》这首诗歌时,屏幕上出现一幅初夏的画面:泉水悄然地流着,晴天风光柔和,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水面,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可爱的蜻蜓立在荷叶尖上休息。利用多媒体再现这场景,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把他们带入清幽的小池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小池的静美,进入到这境界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享受艺术的过程,也是领悟意境的过程。
(二)走进经典,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古诗的语言优美,讲究平仄和押韵,极富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含蓄、精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正因如此,古人留下来的经典诗歌都是非常适合进行朗诵训练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从感性上、整体上去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通过诵读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迅速地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更好地形成语感,更好地感知诗人语言之神妙。笔者就经常鼓励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诵读,打着节奏吟诵,手舞足蹈地唱诵……
三、以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中小学生的思想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就越强。
古诗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阔的空间,而多元化的积累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调动其想象和联想能力,让他们自由演绎,透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便能充分挖掘出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其个性在唐风古雨中尽情沐浴,潜能在诗情画意间从容释放。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运用其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填补作品的空白,深入诗歌语言所构筑的美的境界,甚至对作品进行能动地发挥,去创造新的意境。例如,笔者在执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在学生课前搜集大量资料,堂上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诗中的“众鸟”“孤云”“敬亭山”等意象,幻化成脑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再请学生想象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与其“相看两不厌”时,会与敬亭山说些什么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描写的画面,形式不限。结果有的孩子豪情满怀地吟诵到:“世间万物皆弃我,唯有敬亭来相伴。浮云流水都是空,孤芳自赏又怎样?”有的孩子说道:“敬亭山啊敬亭山,只有你才是我唯一的知己啊!只有你才真正了解我的心情啊!”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诗配画”“画填诗”“续写故事”“改写古诗”等活动,让孩子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大胆创作,均能使其发散思维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