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身心健康、品格优良、关键能力。语文素养则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能力的核心是抓好学生 听、说、读、写等基本功,注重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如何在课堂上培养核心素养?我认为,组织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本位的思想转化、内化为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
新课标准指出:“语文应着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相对稳定的、基础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听力、写作和学习技能,以及在语言方面的知识和个人修养。中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言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语言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又要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培养品行优良、人格健全的未来人才。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我用四种方式来实践:
一、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初步感受语文的美
学习语文,兴趣是关键,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自然就对语文上心。著名语文老师于漪曾说:“教师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由此可见,语文老师必须以课堂吸引学生对语文的喜爱,并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课堂中,一个典故的妙解,一个成语的由来,一句古诗的吟唱等,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一个汉字,可以表达多种情感,一种情感又可以有许多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体悟、去感受语文这种神奇。不管我们怎么去教,所有人都应该能够唤起学生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最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牢牢把握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能够唤起学生是对未知的知识渴望和好奇。因此,与简单的机械复制相比,他们对形象具体的事物或者八卦的、生动的描述更加有兴趣。语文教学,内容越是丰富,越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节课,老师生动的课堂引入,必将把学生带入一种奇妙的状态之中,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老师的课堂,展示自己所准备的东西。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课文的情景创设需要有理解能力和想象力,最好做到图文互换。在课堂上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如教《钓鱼》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的方法进行情景表演。首先我让一些同学表演垂钓,提钓、脱钩,捉鱼等动作,体会钓鱼的乐趣,激起学生内化文本的冲动,然后,我通过视频展现 “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面”的宁静美。让学生感受在银色的月光下,鱼鳃闪烁,仿佛人就在湖边,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与环境的协调美。其次,我让两学生表演我和爸爸的对话:“孩子们必须把它放回湖里。”爸爸不容置疑的语气要传神表露;“爸爸!為什么?”我急切不解的神态要灵活展现,尽管我一千个不愿意,但爸爸不容争辩的语气,已经表明态度,我的心里有不舍,但还是把鱼放回湖里,爸爸心灵之美跃然纸上。这样方式,生动活泼,自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感。
二、以朗读为切入点,品味语文蕴含的真情实感
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尽量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中,静心阅读,反复大声朗读,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阅读素养的提升,朗读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反复的朗读,一定会使儿童的阅读水平得以提高。而且阅读中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学生更能直接感受语言美,从而无痕地接受道德情感的熏陶,培养正确的朗读观,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那些有意义的句子的阅读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阅读,可以自由读,同桌、小组内交流读,在理解基础上的感情朗读,每次阅读的要求都是明确和具体的,层次是渐进的。让学生真正,专心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记住所学的东西,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佳作。文章中饱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也蕴藏着许多语言的典范。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积累所需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老师要掌握的本领。课文中精彩的片段。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文字的理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读名著、写读书笔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一个人语言素养的在于个人积极语言的积累程度。当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丰富的个性的特质。许多著名学者都非常重视背诵,学生在记忆最好烈的时期多读多背,多读好书。必将对他今后的读书做足储备。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阅读适量的精彩片段,在上课前和大家一起分享。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课堂阅读和课外积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累更增加精神积累,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真正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业素养和人格修养。
三、感悟语文表达的精妙,在阅读中找到写作灵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通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由浅入深、、从表面到内部的探索,从而形成独立的思维。学校课程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成长的源头。培养阅读素养为小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小学习作教学的准确定性,为课堂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不仅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包含的知识、人格修养的载体。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积累起来的文学知识活化为优秀的实践呢?
阅读笔记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儿童的课外阅读需要完成至少一个有质量的阅读笔记。经过自我修改和相互改变,他们在课堂中进行阅读和写作交流。写出阅读笔记是不同的。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最有效的方法是选择一些学生的练习来进行面对面的修改,用斟字酌句来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反复的修改后,老师将好作品上传到家长群进行交流和展示。孩子们对这样的机会格外珍视,他们会把这种荣誉当成一种追求。这样的举措将使儿童的写作兴趣更加强烈,并愿意主动写出更好的作品。
四、边读边思,培养深厚的学识修养
读书的良好习惯贵在坚持。阅读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最好做到—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学一边批。对于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解答。实在解答不了的,老师应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学生阅读课外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舞台,鼓励学生保持积极阅读,经常进行课间故事会,诗歌朗诵,征文鉴赏,教科书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教师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接找准相关词语和段落,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训练,如推理、想象等。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先预设的方案,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预设方案,提高学习热情,特别是把学生的需要考虑在内,引发学生的共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设定的学习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必定增强他们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在学习中的真实怀疑,老师根据问题随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效果更全面、更恰当。
语文核心实践活动在个性品味方面的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要从阅读素养逐步转移到阅读素养、阅读理解和词汇积累。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并在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理解语文基础知识。扎牢语文学识,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生学习语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