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亚锦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1.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
只有学生从心理上重视审题,才能在行动上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审题的重要性,我和学生们做了一个小测试:每人发一张试卷,试卷上一共有15道题,限时4分钟,4分钟做完有奖品。都是平时的一些常见题,只是在试卷头处对这次测试作了明确的说明和提出具体的要求:请认真把试卷读完,本次测试只做第5题。4分钟过去后,只有三四个同学把试卷交上来并获得了奖品。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没做完的同学纷纷抱怨:“时间这么短,题目那么多,怎么可能4分钟答完15道题呢?”获奖的同学立马反驳说:“哈哈,注意看试卷头的说明就知道了!”很多同学看了后觉得自己被老师骗了。我让同学们静下心来说说这次测试的感想,很多同学这才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如果一开始题目没审清,那么接下来的努力也就白费了,等于做了无用功。自从这次测试之后,同学们做作业、考试没有以前马虎了,甚至有的同学在考试时,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再不是以前浏览式审题了。
2.让学生审题热情不减,持之以恒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连续重复90天,就可以形成稳定的习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才行。我每接一届学生,第一个学期我总是以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持之以恒审题训练。比如,我经常设计一些诸如“1、一根4米长的电线,用去 米之后,还剩多少米?2、判断下面各题,对的在括号里写A,错的在括号里写B……”这样的“陷井”题。有很多同学第一题的答案都是“3米”,第二题用“√”和“×”作答,显然,这是不对的,因为都没有按照题目要求作答。练习之后,我重奖那些做对的同学,让没有做对的同学后悔、受刺激。开始时,没有认真审题习惯的同学总是吃亏,但经过多次吃亏之后,这些同学学精了,再不那么容易受忽悠了,做对率大大提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一种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今后走得更远,作为老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责无旁贷。
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审题方法
1、(一)指导学生读题
1.认真仔细,读准题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不认真,读题时经常漏字、添字和歪曲詞句,解题依据不是依托读准题中信息,而是仅凭解题经验,这样做题准确率得不到保证,时好时差,成绩波动大。为了克服这种毛病,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读题。高年级学生读题以默读为主,读题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破句,有必要多次读题,读到能轻松准确复述题意为止。只有脑子中准确储存了题中所有信息,而不是再靠眼睛一个一个信息地获取,这样才能打下综合解决问题的基础。
2.斟字酌句,读懂题
这里的斟字酌句,就是要善于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增加到”和“增加了”“四舍五入到xx位”和“改写成xx作单位”“计数单位”和“数位”“xx是xx的几分之几”“xx是xx的几倍”“xx比xx多几分之几”“xx比xx少几分之几”“xx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表示什么意思,比如,在“小红今年15岁,是小明岁数的 ,小明今年多少岁?”中,“是小明岁数的 ”,到底指的是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等等,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才能为正确审题扫清障碍。
其次,对于分数带单位与不带单位的含义一定要区分清楚。比如,(1)一段5米长的绳子,剪去 米后,还剩下多少米?(2)一段5米长的绳子,剪去 后,还剩下多少米?这两道题中的两个“ ”含义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个“ ”表示一个数量的具体大小,第二个“ ”表示是总数的一部分,只是表示一个数量的相对大小,所以,第一题的答案是“5- =4.8(米)”,第二题和答案是“5-5× =4(米)”。可见,题目中文字的微小差别,意思也许已相差十万八万里,所以审题时不好好推敲是不行的,会很容易出错。
2、(二)指导思维方法
1.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就是通过画图或列表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形来直观展现复杂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迅速找到思维的切入点,正确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转化题意
有些数学问题的条件不是很明显或者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熟悉,这时可以使用转化的方法,把不明显的条件挖掘出来,把不熟悉的化成熟悉的,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一步一步来思考,把不明显的条件转化成明显的条件,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能展开,问题也就解决了。
3.克服思维定势
应用题(解决问题),常用精炼的数学名词、术语叙述。在长期训练中常常出现一些固定的解题模式,如表示“求一共多数情况下用加法,求剩余常常用减去”,因而一些同学形成了一种见“共”见“多”就加,见“剩”见“少”就减的定向思维。其实,它们在不同的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在指导审题时,既要讲清这类词语的本义,还要讲清在具体题目中的不同含义。可以将意思相同解法相同的与意思不同解法也不同的题型分别归类列举,让学生在审题训练中观察、比较、判断,并从中得到启迪。例如,① 小明、小红、小利共捐了10本书,其中小利捐了4本,小明、小红共捐了多少本书?② 30个同学做游戏,每6个同学组成一小组,一共可以组成多少小组?这两道题同样是求“一共”,一用减法,一用除法。在审题中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对比训练,学生就能改变原有的思维倾向,较快地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审题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审题的重要性是动力,持之以恒是保证,掌握思维方法是关键,老师只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教会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巩固,学生的审题能力定为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