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重复的行为和心理倾向。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的低,情绪又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这些因素容易造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笔者通过观察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总结出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多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时代与地域性、年龄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和可变性。
一、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特点
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多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时代与地域性 、年龄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和可变性。
1.复杂性
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覆盖生活、学习、卫生、心理等诸多方面,具有复杂性。儿童由于认知水平比较低,以至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比较浅显,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远不如成人,这使其在各方面都很容易造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2.时代与地域性
在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再完全沉浸于看电视,而是迷恋上网、打游戏等不良行为的刺激。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城里儿童比乡下儿童在这些方面更为突出,他们往往穿上时髦的衣服,把头发做成爆炸式,染成五颜六色,甚至在身体上刺青,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差异性。
3.年龄差异性
由于知识、阅历的差别,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年龄差异性。小学低年级学生表现为在课堂上往往讲小话,动来动去,也爱打小报告、趴在地上玩玩具等。而高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再这样,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不再完全听从老师或家长的话,则表现为顶撞老师、家长,甚至用旷课、抽烟、喝酒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4.个体差异性
由于先天因素与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有时会互相渗透,造成双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5.可变性
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尘不变的,它具有可变性。整个儿童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提高,到高年级,他们已经能用学过的知识、经验和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的一些行为,并能作出正确的反应。儿时趴在地上玩的情景已经被认为极不卫生,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对时尚的盲目追求。
二、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有父母接受教育水平、家庭构成布局、教养方式、价值观等。在家庭教养方面,溺爱型家庭家长会为孩子护短,甚至帮孩子撒谎,造成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放任自己,或使儿童独立性差、胆小。专制粗暴教养方式会使儿童形成粗暴、虚伪的行为特点;而歧视虐待型家庭会使儿童养成孤僻、怀疑或憎恨、粗暴的行为特点。董奇等人对家庭结构的研究则表明,父母任何一方死亡或离异的家庭对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影响也特别的大,其中双亲关系不和谐比双亲不在对孩子影响更严重。
2.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地方,不但教其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其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是人类精神和物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也时时影响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对于儿童已经形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要抓住其心理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进行矫正。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爱动其心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要是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的外在表现,错误的认知和情绪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反应方式和不恰当的行为结果。针对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多受错误的认知和情绪的支配,教育者要使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用讲道理和加强训练的方式来让儿童提高认识以至改变不良行为。
2.发扬优点、改正不良,以理服其人
无数研究表明,每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都有渴望展示自我优点的心理。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儿童的优点并加以肯定,让他们充满自信,用其优点来压制不良行为习惯。
3.转化教育、持之以恒,以智导其行
造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转化教育工作,它不仅要注重科学性,还需注重其艺术性。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化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转化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利用教育机智,善于發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二是要耐心对待反复犯错误的现象,持之以恒,善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抵制诱惑的能力。
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从小抓起
虽然低年儿童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稳定性,但是他们善于观察、模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纸,等待着他他们的引路人在上面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内容。
2.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
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的教育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千万不能相抵触。如果学校教育属于严格型,而家庭教育却是溺爱型,那么学校教育就起不了多大的用。其次,家庭、学校的教育成果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以实践,社会教育的地位同这两方面的教育一样重要。
3.儿童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坚持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
首先,作为家长、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情绪情感反应,这对儿童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做好表率作用;其次,常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次,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引导,使之逐步改变,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良问题的矫正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两者都强调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所成长的环境,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学校、家庭、社会是儿童成长的指向标和护航舰,三者在儿童的成长历程及后天的行为习惯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只有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儿童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