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坚 三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三明 365000
鸡住白细胞虫病(又称鸡白冠病)是由血孢子虫亚目、住白细胞虫科、住白细胞虫属中的卡氏住白虫或沙氏住白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或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孢子虫病[1]。该病可发生在各种日龄鸡,雏鸡和童鸡的症状更为明显,发病率也更高。从流行病学来看,该病普遍分布于我省多个地市及其他省份,主要发生于夏秋两季,呈地方性流行。该病系由携带住白细胞虫的蠓或蚋叮咬发生,导致患鸡全身出血、贫血、腹泻,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及性能,并会引起大批死亡[2-5]。2018年8月初,笔者接诊一例鸡住白细胞虫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2018年8月初,福建省三明市某养鸡场饲养的500羽25日龄雏鸡,陆续出现一些鸡只采食量明显下降,并有患鸡死亡,每天3~6羽。畜主曾使用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复合电解多维等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4 d内共有80多羽发病,发病率16%,死亡22羽,致死率28%。
患鸡精神沉郁,体形消瘦,不喜采食,羽毛松乱,四肢轻瘫,活动困难,排黄绿色稀粪,鸡冠和肉囊苍白,个别鸡只死前出现口流鲜血,病程2~3 d。
剖检病死鸡可见全身广泛性出血,血液稀薄,高度贫血,气管内可见凝血块,腺胃未见明显病变,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胸肌及腿肌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肝脾肿大,有的肠黏膜有溃疡,胸肌、腿肌和肝脏肉眼还可见如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结节。
4.1 细菌分离 无菌操作取患鸡肝、脾组织,接种于普通肉汤和血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分离,37℃培养24 h,未见细菌生长。
4.2 寄生虫检查 用消毒的注射针头取鸡冠血1滴,涂成薄片,自然风干后,滴2~3滴甲醇固定3 min,晾干后用姬姆萨染色液染色60 min,水洗干燥后置高倍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内有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的配子体及裂殖体。挑取肌肉和内脏器官上的白色小结节置于载玻片上,滴加 数滴甘油,将小结节破碎后压片镜检,可见大量裂殖体。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认该病为鸡住白细胞虫病。
5.1 预防措施 做好鸡舍内蠓、蚋的灭杀工作,清除鸡舍外杂草和积水,防止蠓、蚋的孳生,及时更换垫料,对鸡舍及周围环境用0.005%溴氰菊酯喷洒消毒,每周2次,每吨饲料中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150 g,连喂 5 d。
5.2 治疗措施 将发病鸡群进行隔离治疗,按每千克体重肌注复方泰灭净20 mg,同时按每吨饲料中添加青蒿10 kg、白头翁 8 kg、仙鹤草8 kg,连喂7 d。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3 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未发现有新增病例,7 d后鸡群逐渐恢复健康。
6.1 加强饲养管理 蠓、蚋是鸡住白细胞虫病的传播者,灭虫是阻断该病流行的关键。鸡舍周围的臭水沟、死水池、垃圾堆及潮湿的杂草、灌木丛是蠓、蚋的栖息繁衍场所,建议及时填埋处理,必要时可撒上生石灰防止昆虫孳生。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4~10月份,该期间是蠓、蚋活动和繁殖时节。因此,在流行季节每周1次对鸡舍内外喷洒杀虫剂,以减少蠓、蚋的侵袭。此外,鸡舍窗户上可以安装纱窗,孔径在100目以上,有条件的可以加装诱虫灯,用以诱杀蠓、蚋及其他昆虫。
6.2 药物预防 在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乙胺嘧啶(0.00025%)或磺胺喹恶啉(0.005%)能有效抑制早期发育阶段的虫体。
6.3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该病需与鸡新城疫、禽霍乱进行鉴别诊断。新城疫患鸡的粪便呈黄绿色,但鸡新城疫危害更严重,各年龄段的鸡均易感且死亡率高,腺胃乳头出血及十二指肠钮扣状溃疡。禽霍乱会导致鸡肝脏出血,并具有特征性的灰白色小结节,但多发生于成年鸡,且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