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与茶道

2019-03-24 19:22苏祖荣
福建林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渔父喜乐品茶

文/苏祖荣

煮茶、喝茶、品茗,是世间平常事,但讲究程式技艺和茶理精神,便要说到茶艺和茶道了。

先说茶艺,顾名思义,茶艺指技艺,属物质层面的东西,是形而下外化于形的外在形态或样式。茶艺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作、饮用的方法和原理,狭义茶艺是“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蔻丹)。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邹新球)。这里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冲泡、行茶等一套程式和技艺。

为了展示茶艺,一般以茶馆、茶楼、茶坊为平台。由专职茶人演示泡茶、行茶的过程,并伴有背景乐曲。来宾们一边饮茶品茶,一边聆听音乐,享受难得轻松的时光,感受茶艺之美。

茶艺茶艺,既然是艺,就得讲究。一要好茶,选择名山秀水间的名茶;二要注意采摘时间,以清明前后的嫩叶最佳;三要精良制作,使茶的色、香、味、形上乘;四要择水,讲究水的源清、水甘、品活、质纯;五要择器,讲究壶与杯的质地与雅致,以宜兴的紫砂壶最受青睐;六是论制,讲究砌泡茶的方法,以潮汕一带功夫茶为例,冲泡茶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伴茶、装茶、烫杯、热壶、高冲、低斟、盖沫、淋顶十道工序。泡好茶之后是行茶。客人在品茶时不能一饮而尽,而要让茶水巡舌而转,细细品尝,然后“亮杯底”,表示领受主人的厚谊,又赞美其茶艺。安溪铁观音茶艺有16 道工序,武夷山茶艺18 道。既展示环境,又表现技艺,而后品茗。品茶者先观其色,再闻其香,后尝其味,体验饮茶之乐趣。

而茶道则指精神层面,是形而上的,内化于心的。“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丁以寿)。“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理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总之,茶道,就是精神、道理、修养……似乎看不见、摸不着,要用心去体会、体验、体悟。但说茶道属精神层面,并不等于茶道脱离茶艺。茶道同样讲究茶叶,品正就好;讲究水源,干净就好;讲究器具,小雅就好;讲究程式,简单就好;讲究环境,清静就好。艺中有道,道中有艺,艺道相融,两者不可分离。

茶,本身就是一片树叶,一片东方树叶,加以冲泡,是一杯有温度的清水,自然本色,清澈到底,体现清,清廉。冲泡茶时所需茶叶(木)、茶壶(土)、提壶(金)、煮茶(火)、山泉(水),五行俱备,体现和,和谐。砌泡茶的水温不能一烧开即冲,稍等片刻为宜,体现中,中庸。用茶待客,众人围座,气氛欢乐。行茶时,饱含精茗的茶汤要巡回穿梭于杯间,称“关公跑城”,茶汤余津,点入各杯中,称“韩信点兵”。关公跑城,含园迹哲学;韩信点兵,体现精华均分、共享的大同精神。

茶道的清廉、中庸、喜乐的精神正中儒家“仁”的胸怀。茶圣陆羽强调,饮茶者须是精行俭德之人,把茶看作养廉、励志、雅志的手段。刘贞亮总结茶有“十德”,明确“以茶可养廉”“以茶可雅志”“以茶可交友”“以茶利仁礼”,把儒家的仁礼、中庸思想纳入茶道之中。儒家是入世的,文人仕大夫历来主张“以天下为己任”,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儒家的茶道不同佛门,佛门饮茶力求内心平静,偏于苦寂;也不同道家,道家闲散飘逸,执于自由。儒家积极向上,乐于进取。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虽在陋室,但不改其乐。苏轼好茶,以临溪品茗,吟诗作赋为乐事。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以茶对诗,夫妻和乐,以致茶汤泼到身上,仍不失风雅,被传为佳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喜乐、乐观、乐感始终是茶人的追求,也奠定中国茶道的基调。

茶是中国百姓最主要的饮品,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表示对长辈的敬意,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在茶馆茶肆,许多茶客茶人在茶聊中,卸下生活重担,获得短暂的人生快乐。劳作一天的农夫渔父,在树荫下,在清溪旁,以茶解渴,以茶消暑,以茶歇脚,也以茶放松。白发渔樵江渚上,应当不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应改为“一壶清茶作休闲”。此时的农夫渔父更需要的是茶,而不是酒。劳作终日的芸芸众生难道不应当放松自己,享受一下人生的乐趣吗?茶道不能只是少数文人、僧侣、道家的专利,寻常百姓也应当懂得茶理茶道。农夫渔父在劳作之余,喝的虽是粗茶、清茶,但面对朗朗乾坤,依然看到清明,看到和谐,看到喜乐,体会到茶道。正是这种喜乐,这种浅浅的感悟和满满的获得感,使得农夫渔父们终年累月、风中雨中、无怨无悔执着于自己的职业,从而支撑着整个文明社会的全部进程,才有我们今天的青山绿水和丰衣足食。

猜你喜欢
渔父喜乐品茶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冬品茶梅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品茶香 知茶趣
叙品茶事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儿歌喜乐地
《喜乐街》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