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莲塘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浦城355400)
再生稻是公认的绿色安全食品,由于生长期间温差大、不用药或少用药,米质明显优于头季稻。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米质优、绿色环保、省种省工、助农增收等优势,推广机收再生稻为粮食安全闯出了一条提质、保量、增收与效益并重的新路子。浦城县常年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4℃,日照1 900 h,降雨量1 700 mm,是温光条件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稻区,适宜再生稻的发展,近年来在浦城县开展大量的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试验。2017—2018年莲塘镇农技站连续2 a在山桥村潘墩畈种植再生槄173 km2,其中机播机插机收再生稻66 km2,通过全程技术跟踪,取得头季稻每667m2产量576.6 kg,再生季每667m2产量为217.5 kg,全年合计每667m2产量794.1 kg,种植再生稻比单季晚稻增收384元。实践证明发展再生稻生产可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和收入,每667m2可节约成本500元。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再生稻要选用机收再生力强、生育期适中、米质优的杂交水稻品种,目前浦城县推广面积较大的有甬优2640、欣荣优华占、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等品种,一般全生育期200 d左右(头季稻140 d,再生季60 d)。
一般选定在3月10—15日播,每667m2用种量1.25~1.5 kg(每667m2大田20个秧盘,每盘用种65~70 g)。在育秧工厂统一机械化播种,软盘叠放进行暗化处理3~5 d,待种子发芽后运送到育苗地,采用防虫网覆盖育秧,秧龄控制在25~30 d。秧苗1叶1心期喷施200 mg/kg多效唑进行化学防控;苗期保持畦沟有水,畦面湿润,移栽前2~3 d施用送嫁肥和药。通过几年的实践,甬优2640、欣荣优华占,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等品种培植再生稻要做到3个“15”,即3月15日前播种,8月15日前收割头季稻,再生季在9月15日前安全齐穗,才能保证再生稻的稳产高产[1]。利用春播前期相对较低的气温,采用工厂暗化育秧,优化配置生育期,适当早播,暗化育秧后移入大田。
为实现头季和再生季的高产,需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插足基本苗是基础。应适当密植,插植规格为16.5 cm×29.7 cm,每667m2插1.2万~1.4万,保证基本苗3.5万~4万,争取头季稻有效穗数16万~18万,再生季有效穗数30万~35万,实现每667m2产量头季稻600 kg和再生季300 kg左右。
闽北稻田地形复杂,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栽培方式。山排田及排水良好的浅底田,因排灌方便,通风透光,可采用平栽方式;山垄深烂田则需采用垄栽或畦栽方式,开沟排水,适时烤田,促使田间通风透光,促进早生快发,减轻病虫危害,增强根系活力。
一般在中等或中等偏上地力,头季稻每667m2施N 10~12 kg、P2O54~5 kg、K2O 6~8 kg, N、P2O5、K2O质量比例为1∶0.5∶0.7, 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4∶3∶3。磷肥全部作基肥,一般要求基肥每667m2施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各30 kg,氯化钾4 kg,或复合肥(N-P2O5-K2O=15-15-15)25~30 kg。插后7~10 d追肥,每667m2用尿素5~6 kg、氯化钾2~3 kg作分蘖肥加除草剂。穂肥(孕穗肥)施尿素5 kg、氯化钾2 kg,穗肥一定要在烤田复水后施。5个伸长节间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够苗后叶色开始褪淡落黄,可按原设计的穗肥总量,分促花肥(倒4叶露尖)、保花肥(倒2叶露尖)2次施用。促花肥占穗肥总量的60%~70%,保花肥占30%~40%。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因为穗肥比例较5个伸长节间的小,所以穗肥以倒3叶露尖1次施用为宜。施用穗肥,田间不宜保持水层,以湿润或浅水为好,施后第2天,肥料即被土壤吸收,再灌浅水层,有利提高肥效。
施好促芽肥。在头季稻齐穗后15~18 d,要及时施促芽肥,每667m2施尿素l0 kg、氯化钾3~5 kg,能促进再生芽迅速萌动,提高再生率,提高再生季产量。
再生稻的根系源自头季稻,因此,培育强健根系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的水分管理让稻田土壤干干湿湿,做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头季稻机插后保持浅水返青,插后5~7 d施除草剂并保持浅水层,其后自然落干并保持土壤干湿状态。插后25~30 d及时烤田。烤田程度视水源土质而定,因地制宜,沙漏田和水源不足的田不进行烤田,以免再生季受旱。
病虫危害不仅影响头季稻产量,而且严重影响再生芽萌发,要加强测报及时防治[2]。再生稻的种植结合绿色水稻种植标准,病虫草害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少量药剂防治为辅。田边留草和冬季种植绿肥等措施保护稻田区域生物多样性,田埂创建生态工程技术系统,种植香根草诱虫,同时在田间设置诱虫灯,构建人工湿地,建立动-植物共培模式,保持生态多样性,可有效防止稻田虫害的爆发,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适时利用中低毒性的生物源、矿物源及有机合成农药防治有害生物;保护利用天敌,严禁捕杀蛙类,保护田间蜘蛛。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施药,在破口期综合用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5月中旬防治二化螟;6月中旬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稻曲病。病虫害防治可推荐用药:用恶霉灵、施保克浸种;杀虫双、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苯甲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防治纹枯病;扑虱灵,烯啶虫胺吡蚜酮防治稻飞虱;植物宁南霉素、超敏蛋白等抗病毒剂预防病毒病。
再生芽的生长顺序随芽分化发育的先后,由上而下逐节进行。位于土表层的分蘖节位芽发育进度比地上部伸长节间的高节位再生(潜伏)芽推迟15~25 d。受旱的稻桩下位芽生育早,上位芽生育迟,甚至潜伏或死亡。机收时,地上部受到机械辗压损伤的稻茎腋芽,出苗时间延迟,一般生育期可相差10~15 d,导致再生季全田成熟期不一致,影响产量。因此,在安全齐穗的前提下,为促进全田抽穗整齐,生育期一致,机收时应尽量低割留桩。
留桩高度与成熟期有密切的联系。低留桩生育期比高留桩延长15~25 d。因此,留桩高度应以再生季能安全齐穗为前提,结合提高再生季成熟的整齐度来确定,早熟品种可留10~15 cm低桩,中熟品种应留20~30 cm中桩,以确保再生季在秋寒来临之前安全齐穗[3]。
要实现再生季的高产,应抓好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管好水,施好肥,并做好病虫防治。及时清理头季收割后堆压在稻桩上的稻草,并灌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养根促芽。割后6~7 d,当稻芽长出约5 cm,灌入薄水,每667m2并施尿素20 kg,氯化钾10 kg,促苗齐壮芽;割后15~20 d,再施入尿素5~8 kg。孕穗期至齐穗期灌寸水养穗,此后转为间歇灌水,干干湿湿到成熟。在再生季抽穗60%~70%时,每667m2用“九二〇”2 g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对水50 kg喷雾,促进基部低节位分蘖的穗颈抽长,克服包颈,提高结实率和饱满度。病虫重点抓好对稻飞虱和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