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许某,男,49岁,某年12月24日因感冒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收入院,并进行输液治疗(头孢曲松钠、氨茶碱、氨溴索等)。下午16:00行胸部X线检查,20:00许再次输液治疗时症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23:00全身皮肤及面部发绀,意识丧失,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经抢救无效死亡。临床诊断:肺栓塞,心搏骤停。
死后1d进行尸体检验。
尸表检查:尸长179cm,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尸斑呈暗红色,分布于项背部未受压处,指压退色,尸僵形成于全身各大关节。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面部及胸部发绀较重。角膜混浊,睑结膜充血,口唇发绀,口腔见暗红色泡沫样液体溢出,鼻腔及双侧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双手指甲床发绀,会阴部未见异常。体表未见明显损伤痕迹。
尸体解剖:心脏质量400 g,心外膜光滑,距主动脉瓣上约2 cm处升主动脉内膜见一长8 cm横行破口,主动脉中膜与外膜分离,形成动脉夹层伴出血。在近心侧,动脉夹层压迫左冠状动脉开口及主干,压迫范围为1.5cm。夹层内膜破口处形成4.0cm×3.2cm血凝块。冠状动脉未见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左侧肺组织与胸壁粘连,左侧肺组织表面肺膜增厚呈灰白色改变,双肺切面呈淤血状。脑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大脑、小脑及脑干未见挫伤、出血等改变。喉头轻度水肿。甲状腺、甲状软骨、舌骨未见异常。肝、脾、肾切面呈淤血状。
组织病理学检验:镜下见主动脉内膜增厚,玻璃样变性,增厚的内膜下见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坏死物及钙化灶,中膜萎缩变薄、弹力纤维断裂,破口处中膜的弹力膜及平滑肌变性,结构层次紊乱,大量红细胞形成血肿。冠状动脉未见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但冠状动脉左主干管腔被完全压迫闭塞,管壁周围见大量红细胞。左心室前壁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细胞核消失,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心肌细胞空泡样变性,心肌间质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灶片状陈旧性瘢痕。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部分肺泡腔内见淡粉色水肿液,呈肺水肿改变;部分肺泡腔内见红细胞、心衰细胞,间质血管扩张、淤血;细支气管周围可见灶状炎症细胞浸润,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为主。脑实质未见挫伤、出血改变,脑水肿,蛛网膜下腔血管扩张、淤血。
实验室检查:死者心血中总IgE含量为32.85IU/mL。
许某系升主动脉夹层破裂,血肿形成压迫冠状动脉左主干致急性心肌缺血、梗死致心力衰竭而急性死亡。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系统引起猝死的一种常见病,一般认为是血液冲破内膜进入中膜,使中膜分层在中层内形成血肿,血肿在血流压力作用下沿着主动脉壁不断延伸,并向外隆起,往往导致主动脉破裂,血液破入心包引起心包填塞而死亡[1]。部分主动脉夹层破裂可引起大量胸腔或腹腔积血,终因失血性休克死亡[2]。就本例而言,许某的主动脉夹层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动脉夹层形成于中膜与外膜之间,外膜完整,未发生破裂,但其位于升主动脉近主动脉瓣处;(2)形成的动脉夹层压迫了左冠状动脉开口及主干。本例死者的死亡原因并非主动脉夹层破裂导致心脏压塞而死亡,而是升主动脉夹层破裂,血肿形成压迫冠状动脉左主干致急性心肌缺血、梗死致心力衰竭而急性死亡。
临床数据[3]显示,近年来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不断升高,1990年全球主动脉夹层病死率为2.49/10万,2010年为2.78/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010年发病男女性比例为3.40∶2.15,澳大利亚是全球该病病死率最高的地区,2010年为8.38/10万。因其死亡过程常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常需要通过法医学尸体解剖明确死亡原因,解决争议。本例亦属于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许某以“感冒、呼吸道感染”就诊,且在输液过程中突发呼吸困难,故认为死亡与输液反应有关。
本例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未检见喉头水肿、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过敏反应的典型病理改变,死者心血中总IgE含量为32.85 IU/mL(正常值为<100IU/mL[4]),可排除输液引起的药物过敏性休克所致死亡。主动脉夹层内破口见血凝块形成,冠状动脉左主干闭塞,客观上证实了死者是升主动脉夹层破裂,血肿形成压迫左冠状动脉开口及主干,终因急性心肌缺血、梗死致心力衰竭而急性死亡。